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0-09-13, 12:57 PM
#191
 作者: martin
很多事,要達到平衡本就是要靠智慧.
martin兄現在離開"論壇",所以在此發言既不代表"論壇",也不代表MY-HIEND.
所以這是正確的.
要發表任何言論雖說都是自由,但必須先了解自己現在的角色是否適合.

StevenCheng將軍
-
-
2010-09-13, 01:09 PM
#192
 作者: drunkenlife
另一個離題的,關於將軍與Tzara的討論...
最近讀何飛鵬的"自慢",提到
音響雜誌的存在的最基礎是?有讀者。
非免費的音響雜誌呢?有訂戶,有購買者。
倘若音響雜誌的內容惡名昭彰呢?訂戶何在?購買者何在?
這說法當然很理想,或許實際的狀況是,單靠訂戶無法維持音響雜誌的存活,必須再靠廣告。
試問,內容惡名昭彰的音響雜誌,讀者群必然小,誰要刊廣告?
倘若能禀持中立客觀立場,盡量呈現器材的優劣,一方面,讀者群可能會增加,
另一方面,值得的器材也不致於被淹沒在虛有其名的器材之中,豈不是對整個業界有正面的影響?
更進一步,也讓外行人能更快速的進入音響迷的天地,更擴大市場呢?
哎...我說的太理想了是嗎?
若不是存此心,你我何須在此花那麼多時間討論呢?
或許將軍的意思是,Tzara不該空開的提及廣告主透過業務與主管施壓,
這狀況,或可看成Tzara樹立自己的超然形象,卻犧牲了雜誌社的形象,非職場中人應為...
竊以為,這樣說,也沒錯啦...
只是,如今的台灣音響圈的狀況,二本主要雜誌的訂戶,有多少不是所謂的音響迷?
大家不老早都知道雜誌內文模擬二可、報好不報壞、甚至歌功頌德這回事?
Tzara公開的說出來,大家心裡想的應該都是"果然..."
雜誌社有這麼一個人讓大家知道,是好?是壞?
另一方面,Tzara那篇該是五月發表的吧?過了三個月了,蒲總沒要Tzara砍掉那篇,Tzara也繼續在雜誌上寫文章...
或許蒲總也不反對Tzara這立場吧?或許這立場也是蒲總真正想走的路?
drunkenlife兄有說到重點!!
至於蒲總要如何走自己的路,說真的,這不是我關心的.
但MY-HIEND必須是中立的.

StevenCheng將軍
-
-
2010-09-13, 02:10 PM
#193
感覺大家看到"測試"就會立正站好!!!
不要那麼嚴肅
簡單的做就可以有不錯的效果了
這星期六的PK賽會讓大家更明白
martin老大常提到FM老闆的另一個方向思考,用來調整唱片的不足,調整成自己喜歡的
這很有趣沒錯,問題要這樣一自己"主觀認知"調每張唱片(他又沒錄,怎麼知道原來是怎樣),而且還不一定會調到好聽時,我寧願挑好聽的唱片比較快,而且才不會忘了音響系統最重要的是還原唱片本身,榨出唱片的每一個部份訊號,再來才是聲音喜好的問題,這也回歸到我講的要基本測量的部份,不要老是聽爽,對認真的發燒友而言,或是"評論員"而言,那是第2步啦
就算是等化器,也應該來調整套系統,不是用來調每張唱片用的,我只能說FM老闆這種想法很有趣,但不實際
(真是他X的,前面的討論我都還沒時間看...)
沒有數據測試的媒體說是要評論(測試項目多少、精細不拘),我想就是寫小說大家爽就好吧,參考價值很低,除非你跟這評論員很熟,知道他在講什麼,不然光透明一詞,大家就可討論不完了!
-
-
2010-09-13, 02:11 PM
#194
理解.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09-13, 02:18 PM
#195
音響雜誌
"業者"的閱讀率比率應該沒有變低,或是更多,或是不變,但"一般讀者"的閱讀率是越來越低
(1) High End圈越來越小
(2) 音響業者越來越多?(進口、國產...等等)
(3) 網路越來越普及,若雜誌沒有專業特殊長才,我何必去看,更不要說買來看了!
==================
martin老大所言:
但是讀者到底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沒有讀者的刊物,不會有人願意買廣告。
這句話理論上對,但目前音響業主買平面廣告,其實讀者多寡的要素其實不大,似乎也約定成俗無法要求了!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09-13, 02:41 PM
#196
 作者: martin
 作者: 小葉
以我的瞭解,雜誌不靠廣告不用想活下去的
讀者對雜誌的貢獻度很低
我以前的瞭解也是這樣,而且是全世界皆然
現在身不在此業則不敢說,也許環境已經變了也說不定 :P
但是讀者到底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沒有讀者的刊物,不會有人願意買廣告。
這個好,martin自己說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點啦~
正如My HiEnd也有廣告,音響雜誌有廣告也沒啥不對,靠廣告為生,也沒啥不好,
若不是文章吸引讀者,廣告也不會出現。My HiEnd是如此,音響雜誌也是如此。
若某一天,My HiEnd開始干預發言,明顯偏頗,那這裡的人群就散了,廣告就沒了。音響雜誌不也是如此?
若說一定要沒廣告的雜誌才客觀?我倒也不認為應該如此,
雜誌社有充足的經費,才能多做很多事,例如一套Audio Precision,那可不便宜...
紐約時報也有廣告吧?但無損其超然立場。
這邊出沒的大多有些年紀了吧?在職場上的職位也不低,應該都了解這點...
 作者: 小葉
音響雜誌
"業者"的閱讀率比率應該沒有變低,或是更多,或是不變,但"一般讀者"的閱讀率是越來越低
(1) High End圈越來越小
試問,音響雜誌的評論無法樹立權威,是否也是讓音響圈變小的原因?
一般人如何能在字裡行間猜出本意?
數十款最佳推薦...天啊...我該買哪隻?
有人說這樣,有人說那樣,我會不會被騙?
 作者: 小葉
音響雜誌"業者"的閱讀率比率應該沒有變低,或是更多,或是不變...
martin老大所言:
但是讀者到底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沒有讀者的刊物,不會有人願意買廣告。
這句話理論上對,但目前音響業主買平面廣告,其實讀者多寡的要素其實不大,似乎也約定成俗無法要求了!
這...若是音響業者在雜誌上刊廣告是為了讓業界人自己看,那大家何必花時間去施壓?
業界不是人人心知肚明?
又何必寫評論?就照一般的廣告內文化的雜誌般,純介紹文就夠囉~
嘿嘿...說不定,現在就直接將雜誌內容改成這樣,訂戶與廣告也都不會變化喔...
又,martin拿掉自己的本名了?
...我倒覺得公開無妨,這世界沒有啥藏的住的祕密,大家也都知道你之前的工作,
你在網站上寫的文字,當然也對自己負責,也會顧及他人。
露姓名,不正表示你言行一致?
不露姓名,若是哪天某個初入門者看了你的文字許久之後才發現你之前在雜誌社,說不定又會亂下啥對你偏頗的評價勒...
哎...做人真難喔...
-
-
2010-09-13, 02:53 PM
#197
 作者: kevintran
麻煩您打那麼多字.
當您用不同的RIAA等化曲線的時候,您是已知要用那個曲線(唱片封套上明白的標著?),還是您需要試試看,那幾個可能的曲線得到您心目中的”正確“聲音?如果是後者,那對我來說就是”玩“. 您的定義也許和我不同. 我要是沒記錯,Cello的調色盤不就是拿來”還原“出聽者心目中的”正確“的聲音?那和拿等化器去調,目的有何不同嗎?
我想很多的等化器都是以全頻(以1/3 個 octave)從20Hz到20KHz (我的耳朵牌的就是). 如果只能處理特定的頻侓,那等化器就沒什麼大用了不是?如果,您想的是Cello 的調色盤,或是FM的前級,那也許是對付某些特定頻侓.我沒用過這些貴貴的玩具,我不知道.
EQ沒法處理每一個Hz. 但是,您不需要處一個Hz一個Hz去處理啊!?:^) 您要作個2KHz的高通,只要把2KHz以下的訊號的增益變成負的(-20,-40,或-60),2KHz以上的不去動它就好了啊!? 不用全頻等化器,是因為等化器不是為拿來作這個用,用起來效果不够好. 不切實際
我記得一位大學教授曾問過我們,如果我們需要煮飯,我們是去發明一個電鍋?還是去設計一個機器人,劈柴,升火,埋鍋造飯?這是一樣的道理.
我想我是沒法兒說服您,那我們只好”agree to disagree“了.:( 不浪費您的時間了!抱歉! 
你沒有看過黑天鵝 就斷定世界上不存在黑天鵝
" EQ沒法處理每一個Hz " 就是一隻的的確確存在的黑天鵝 只是你沒見過
M兄想說明的 是想在公共論壇上客氣的說出你的認知有很大的誤差
-
-
2010-09-13, 03:03 PM
#198
嗯..
[QUOTE=小葉;97516]音響雜誌
(1) High End圈越來越小
(2) 音響業者越來越多?(進口、國產...等等)
(3) 網路越來越普及,若雜誌沒有專業特殊長才,我何必去看,更不要說買來看了!
 ..
1.是..但在 本站..甚至本"串"是完全感受不到.
2.是的..因為舉世人口數暴增.."音響業"成等比增加..
3.雜誌畢竟是先出現而且歷史已久..網路算媒體革命~但也還"取代"不了傳統雜誌..
我自己經驗是..網路的東西-最多先只相信一半..另一半要自己找機會去印證..:P:P
-
-
2010-09-13, 03:15 PM
#199
引用:
作者: martin
這是最難的了。我們真的無法知道描述者到底聽到了什麼。
有些人可能很會聽,但文章詞不達意;有些人很會寫,但是對音響好聲的觀念根本錯誤。以音響評論(無論雜誌或網站)的娛樂性來說,我覺得「會寫」比「會聽」更重要。:o
 作者: tzaralin
謝謝你的厚愛,但我必須說,至少在兩年前,那時我還完全無法抵抗這個該死的評論環境-這個只允許評論員要「君子有成人之美」,只能寫「好,很好,非常好」的評論環境,寫一點點惡言,代理商,經銷商就會跳腳說:你們雜誌評論員很不會寫,很不懂聽,同時,手中還拿出另外一本同業雜誌說:你看人家比你們專業多了。那個時候,我也寫過很多閃閃躲躲,隱惡揚善的文章。我不怕承認這種事情,且我也希望這些爛文章可以在我們雜誌的部落格公開給大家檢驗。
上述情況我忍受了許久,總算在兩年前,我逐漸可以當家作主,獨當一面,我才敢開始說我想說的話。於是,當媒體環境都在稱讚去年FM Acoustic音響展上的聲音有多好時,我仍然持我的看法:現場的聲音糟透了。之所以我敢這樣說,因為我在日本,在台灣某位玩家家中聽過調整好聽的FM Acoutic。最讓我意外的是:台灣的演出居然是原廠自己調的,於是,這更不能讓我忍受了,全部寫在雜誌。當然,事後我也得到一些來自公司業務的責難,因為這些負評害他們拉不到廣告了。也有來自總編的責難,因為他跟全台灣的代理商都是舊友,所以這些長輩總愛直接告京狀。
又曾經有家耳擴,我記得My Hi-End這裡的評論寫得嚇蝦叫,但我從他是試作機聽到正式出貨品,都認為問題很多,最後,我作了大篇幅的報導,找來各家旗艦耳機,來檢驗該耳擴是否「全能」,並且不只是利用聽感,還利用「測試」來輔佐我的聽感。最後文章出來,當然又害業務被罵了,而原廠甚至找了我們總編去聊聊,我很不以為然。
我想我一直是高傳真的頭痛人物吧。但是,每每總編約談我時,我只問他:你為什麼崇拜張繼高?高傳真的創刊精神是什麼?如果有一天我們總編回答我:高傳真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聽命廠商的聖旨,看前說話,寫好聽的話,聯合欺騙消費者,大家相安無事,你賺你的,我賺我的,那我當下立刻走人,別浪費我時間。工作多的是,我不怕沒頭路的,我只想作自己喜歡的,且不愧對良心的工作。
一直以消費者的民意代表自居,一直以評論就是主觀的觀點(這世界上沒有客觀的,除非你是一個沒有個性跟主見的人)來看待評論這件工作,所以我寫得評論文字就完全代表我的品味,我的美學,我的價值觀為己念,正是如此,當我現在能力夠了,我才更能作我自己。鍾愛的器材,我願意用不合成本的方式大幅報導,絕得美中不足的器材,我會用有褒有貶的方式給與鼓勵與「愛之深,責之切」的期勉。最糟糕的是,有些器材實在讓我聽不下去,寫不下去,就Pass給別人去寫,敬而遠之。總之,我不希望掛上我名字的文章有任何虛言欺騙,任何汙點。這樣的堅持,不只是寫音響評論,也包括我在寫影評,寫樂評,寫藝評,寫社論,參與社會運動等。畢竟自己的個人招牌還是要顧,尤其當你要作到一位讓人信任的評論員時,受到的檢驗越多,自我要求就要更高。
回到這串討論串關於「測試」的看法。眾所皆知,高傳真是本非常強調「測試」的雜誌,我們從擴大機、喇叭到AV擴大機,電視投影機都有測試儀器(其實,還有一套測試耳機的假人頭,但已經壞了,修理費太高,作罷)。社內幾位長輩總認為完全理性的測試數據會比經常受感性因素左右的人耳聽感更值得信賴。但是,我抱持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美學賞析是無法用理性、數據、科學去完全解釋分析的。測試存在的意義只能幫助我們解釋「原來這個廠牌喜歡創低頻衰減快,高音失真多的聲音阿」,「這個人原來喜歡創低頻衰減快,高音失真多的的聲音阿」。當然,測試數據也可以幫助某些音響設計者:「你看,你的低頻衰減過快,高音失真過多,應該要怎樣做才會達到你想要企及的聲音」。但是,我最忌諱的是:「你的低頻衰減過快,高音失真過多,這個聲音是錯的」。錯的?如果人家就是想創造這樣的聲音怎麼辦?我們憑什麼用我們的主觀去評斷對方是對的,還是錯的?美學賞析分明就沒有對錯,只有喜歡或者不喜歡。
如果說,設計音響都是要朝全頻段平直,低失真為共同最高目標,沒作到這個目標,全都是垃圾,那麼我所聽過,所測試過的音響有99.99%都是垃圾,唯一少數真的全頻段又平又直又沒什麼失真的,像是瑞士的Soulution就是那少數的0.01%。但說實在的:「水至清,則無魚」,這種乾淨見底的聲音我實在無法喜歡,倒不如回去聽以前的床頭音響,會感覺「人味」多了些。儘管如此,我還是會給予達到品牌設計觀的Soulution應有的肯定與鼓勵。
再說:評論觀點若是如此機械化,統一化,那麼全世界的音響應該就只有一種聲音而已?全世界的鑑聽喇叭都只能有一種標準?全世界的錄音設備都只能有一種音色?這樣的世界,你們可以想像嗎?
行文至此,我必須強調,身處在最重是測試數據的高傳真,我不是一個反對測試的評論員,但我認為測試數據只是在輔佐我去檢驗:1.我的聽感心得有無錯誤?2.原廠所提供的標稱數據有無誇大不實?3.原廠的品牌聲音美學其來何自?上述三點,前兩點非常好理解,第三點則很有趣:這是一種我們過去在評論音樂,評論藝術,評論政治(人物)時最常作的「縱向分析」。在音響圈,有些品牌總是作出「低頻很少」,或者「大中音」,或者什麼特性的聲音。在我看來,如果該廠牌,該設計師每套音響都作這樣的聲音,我認為這一定是該廠牌所想表達的品牌獨特美學。測試過後,發現真的是這樣,那麼我絕對不會說他的測試數據有問題,不對,不正確,不真,我會說:「他們又繼續保持他們的品味,美學,格調,作出他們認為好聽的聲音」。或說「其音響性雖然某些人會不以為然,想表現的,如果你不喜歡,就別買了,反正他們本來就不是要賣給你的。」
順帶一提,我從來不會拿數據來說某個器材,某個喇叭作對了,還是作錯了,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有關對、錯、正確這些字眼,我一質避諱使用,因為實在太武斷了,我沒有權力去評斷什麼是對的,錯的,正確的,頂多只能說『「我認為」是對的,錯的,正確的,但你們要不要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你不認同嗎?我們來繼續討論下去。』
寫了這麼多,我想我已經交代完我對測試這件事情的看法與使用方法。最後,我還想分享另一層觀點:無論是測試擴大機,唱盤,喇叭,所有的測試儀器裡頭少說有10幾項項目可測,多則數百種可測,我們常見到的不過那幾種測試,但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卻是所有測試項目加總的結果。甚至說,有些聲音,某些特性還不包括在儀器可測試的容忍範圍內,譬如說低至於0.000x以下的失真值,但還是被我們人耳聽到了。光是如此,我們就能把測試奉為絕對標準,而否定敏感度更高的人耳嗎?
反過來思考,人耳受內在感性因素,外在民族性,溼度,緯度,燈光等變數影響過多,即便是同一環境,同一時間,同一系統,不同的兩個人聽同一套音響還是會有不同的感覺,此時,測試數據就變成相對公正的評斷標準。但這個時候拿出來數據不是要爭得你死我活,證明「我的聽感才是對的」,而是:「原來你對高音比較敏感」「我對高音沒有好感」。
寫了那麼多,但願各位能理解我對儀器測試與人耳測試的觀點與看法。分享一下我的工作習慣:先人耳試聽,然後再去看本刊的測試數據,檢驗我的耳朵有沒有壞掉。如果儀器測試跟我的耳朵聽感結論不同,我會去想是不是我搭配錯了,是不是哪裡有問題了,如果還是找不到答案,我只能說音響真是一門很玄的美學賞析。
最後,再分享剛剛我所提到聲音與民族性的關係,這也是我經常在文章提到的「民族性聽感」:英國人講話偏中低音,所以他們的音響就是以中低音表現為主,如果你理解這點,就不應該抱著數據說:這英國喇叭的高音表現爛透了。同樣的例子還有:德國民族講話每個子音都要發的清清楚楚,抑揚頓挫異常有力,收尾短(Attack大,Release短);法國民族相反,尾音都要拖一下,浪漫一點(Attack小,Release長,難怪延伸式喇叭多)。美國就是喜歡吃24Oz牛排,建築物走陽具崇拜的國家,什麼都要大,所以音響大,功率大,但聲音表現又有其東西岸之分,也反應有其多民族熔爐的個性。至於日本呢?一個日常生活就用假高音招呼客人的國家,音響當然是走高音調。北歐呢?緯度那樣高,空氣那樣稀薄,聲音普遍會那樣乾淨,有點潔癖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尊重各國民族性,不管我們用人耳,還是用儀器來檢驗這些國家的音響,都要先認同他們的民族性,再去談評論這件事情。
如果全世界的音響都只有一種聲音,我希望現在就是2012年,讓我死了算了。
以上
高傳真,林家樑。
-
-
2010-09-13, 04:19 PM
#200
 作者: 將軍
很多事,要達到平衡本就是要靠智慧.
martin兄現在離開"論壇",所以在此發言既不代表"論壇",也不代表MY-HIEND.
所以這是正確的.
要發表任何言論雖說都是自由,但必須先了解自己現在的角色是否適合.
就算劉先生現在還在論壇,我也不認為他在公領域的發言,就是代表「論壇」,畢竟劉先生是以自己英文名字註冊ID,不是用論壇的帳號發言。會認為他是代表論壇,那是「聽者」自己的公私不分,並非「說者」自己公私不分。
當然,崗位上,私底下,要以什麼角色說話,會不會讓人引發誤解,都是發言者自己要詳加考慮的,但若發言者自己都覺得無所畏懼,坦蕩蕩,旁人又何必乾著急?
再者,無論劉先生有無離開論壇,或者說我有沒有在高傳真,都絕對絕對絕對不可能代表「MY-HIEND」,因為MY-HIEND只是網路上眾多討論論壇之一,並非有共同經營目標,共同審美標準,共同批判價值觀,要作一家之言的媒體吧?難道是嗎?
在這裡,除了站長,官方,並沒有人可以代表MY-HIEND,這等式是有問題的。即便是站長,管方,他所負責的也只是網路討論秩序管理,與網站系統維護的工作,除非這裡有任何商業成分,政治因素,或者其他考量摻在裡頭讓MY-HIEND變得不純粹了?
假設有一天MY-HIEND上有任何討論串讓廠商不滿,廠商的反應通常是「MY-HIEND上面那個XXX,寫了一篇XXX,說我們的東西怎樣怎樣」,重點是那個XXX,而不會有人去責怪MY-HIEND。當然,事後該怎樣處理,廠商通常都會請站長,管方刪除文章,而站方、管方有些人會選擇息事寧人,有些人會選擇維護言論自由,這兩種人我都曾在不同主題的網論討論站,PTT見過,不過,這部分已經離題了。
網路世界的特性,就是百花爭鳴,什麼人都可以加進來參與討論,參與討論者的現實身分,可以選擇隱密,也可以選擇公開,這裡頭沒有任何道德法規嚴格規定,沒有任何階級意識干擾其中,網路世界就是這樣自由平等開放。但也正是如此自由平等開放,人們往往更好奇他者,尤其是意見敵對者的背景,一旦有何爭論時,動輒「人肉搜尋」,翻出個人背景來炒作文章,並希望從他人的背景下手,作程度形式不一的懲罰,或至少給與壓力,要對方將不利己,看不順眼的文章刪去,以便獲得形式上的勝利。這種模式我也看過太多,我的作法就是「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大方承認」。
最後,就算我今天在高傳真寫稿,也不代表我完全都相信高傳真自古以來傳承的那一套價值觀或者什麼。高傳真付我新水,是要來買我的觀點,而不是來收買我的觀點。我之所以可以領到我的薪水,是靠著我的本事,不是靠著我的聽話。我跟蒲總編經常吵架,但我最欣賞蒲總就是他到現在還敢用我,並且願意讓我經常挑戰他。換成別人,早就惱羞成怒了。
『聽話的人成不了大事的。』
對於雜誌經營,我的看法,如果雜誌上的內容是Google上都查得到的,那該本雜誌就不用活了。一本雜誌對於讀者有價值,在於該雜誌有自己一脈相承的觀點與價值觀,又能看出主筆群的不同美學觀點互相對話。至於,一本雜誌對於業界,業主該有怎樣的價值,我認為:培養出自己的讀者群,與人民為伍,替百姓發聲,自然就能取得業主信任。對於「道不同」的業主,就「不相為謀」了。我這樣的天真想法有沒有錯?如果有,但願我這一輩子都不要當業務,當經營者,我作生意肯定賠,還是繼續當打嘴泡,但至少潔身自愛,問心無愧的評論員就好。
CHEERS!!
Tzara
-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zarali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