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john925網友指的是《夏》之第三樂章一開始大合奏幾秒後,交替出現的一連串下降音符嗎?

如果是這裡,那是第一小提琴(古樂團會加上獨奏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的交互演奏,多數的唱片中之音場,是:

左 <======================>右
        大鍵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大提琴 中提琴 (中提琴大提琴可能互調)
     獨奏小提琴

例如前述的PHILIPS唱片,因為後製的問題,所以會造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完全黏在一起。
如果該唱片錄音時,樂團配置不是上述,而是採取十九世紀的『古典式交響樂團配置』,那就可能是:

左 <======================>右
        大鍵琴
第一小提琴 大提琴 中提琴 (中提琴大提琴可能互調) 第二小提琴
     獨奏小提琴

這樣子就會有john925網友說的效果了!

另一種情況是像DEECA的錄音,明明是古樂團的配置,卻使用後製混音,導致在這一段音樂忽左忽右,其他時候第二小提琴位置又變正常。這種情況我的看法是不自然的音場。

不知道 john925網友 指的是那一張唱片?
需要找個時間把手上的版本都聽一聽!順便再跟總譜對照一下!
不過我想不管第二小提琴是在第一小提琴旁,或是在樂團最右側
好的錄音我想應該要能夠表達維瓦弟塑造雷鳴的左轟右響的效果
當然,第二小提琴在右側的編制應該會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