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只要是號稱有助改善音質的轉錄技術,通常都會變得很難聽?
重視音響效果後,常常發現『只要是號稱有助改善音質的轉錄技術,通常都會變得很難聽』。例如 EMI 的 ART技術,發生在 GROC世紀原音系列:

皮耶‧戴沃、喬治‧普黑特(指揮)音樂院音樂協會管絃樂團 / 浦朗克:大鍵琴、管風琴與雙鋼琴三首曲
EMI GROC世紀原音系列。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92015
普浪克:協奏曲集/管弦樂/聖樂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29743

兩者一聽之下,後者的樂團各種樂器聲音與管風琴是和諧地溶在一起,彼此聲部突顯相當,非常美的一首音色藝術極致的好作品。
而前者,不知道是啥轉錄技術,管風琴聲部時大時小,小提琴時大時小。更好玩的是,管風琴模擬木管與銅管音色時,音量居然被誇示地浮突出來;也就是說,好好一台管風琴,被拆地四分五裂..... (sweat)
太可惜!這是夢幻演奏陣容:個人認為世界最偉大的樂團之一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指揮素質極佳的 Pretre,超級管風琴大師杜呂飛,再加上超級可怕的發燒錄音.........居然因為一種『宣稱有助於音質的轉錄技術』,黃金變成垃圾.....:^) :^)
然後,兩者價格一比,垃圾的價格還比黃金貴....:P :P
-
-
大師的論點,弟子真是心有戚戚焉...
當系統越好時,除非真的是不加味的"發燒片",不然市面上所謂的"發燒片"多少都有點問題|(|-
-
-
-
-
-
-
 作者: psycho
以下內容不意思原回在原始討論串...
jfli0325 老大原來住在虎尾,家訪那一串居然漏看了;那要去訪問大大太容易了!我父母的老家在口湖鄉,從新竹到口湖只要兩個小時,那到虎尾頂多一個多小時吧?賺到了.... :P :P :P
卡拉揚的錄音如果沒有亂後製,其實很好聽的,而且音色藝術水準還不錯。
我有一張『卡拉揚在巴黎』的 EMI FRANCE錄音,由於沒有亂後製,這下子才聽到夠水準卡拉揚....
可是,DG 出的卡拉揚,這個嘛....不知道是不是卡拉揚主動要求後製時要突顯第一小提琴的美聲,結果,後製情況相當嚴重。這一套大全集是不是後製嚴重的,我就不知道了。當然了,這種情況不見得不能聽出卡拉揚的指揮藝術,就憑個人喜歡了。
而 jfli0325 老大聽出了低價化唱片很糟糕的『躁感』,握握手!:P 我覺得這種『躁感』跟燒錄片聽感差不多,有可能是CD刻片的品質太差 ;當然了,說不定音源本身被後製過也有可能。
歡迎 psycho 老大有空來虎尾坐坐:*
-
-
-
-
昨天又重聽了 PHILIPS 的 LP
這一串討論下來,多是談到 PHILIPS 的唱片;其實雖然很多人覺得 PHILIPS 的唱片錄音『比較有音樂性』,但是依我個人聽感,基本上錄音是不夠正確的:也許好聽,但是後製亂搞,音色不夠平衡。
當然,越是新版轉錄,越是超級亂來,越是不能聽....:P
昨天想聽拉威爾的鋼琴三重奏,是去大花陳那裡買的一張 PHILIPS 荷蘭版 LP,美藝三重奏。播放之後嚇了一跳:怎麼可能,PHILIPS的錄音怎麼會如此定位明確、音質正常、非常地HI-FI?
我沒有這張 LP 的老版 CD,新版只有更爛無法比較。
於是翻到背面,是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葛魯米歐演奏。他的琴音我太熟悉了,而且手上有很多他的第一版CD,雖然曲目與 錄音皆不同,還是可以比比看。
沒錯,這張首版LP的葛魯米歐實 在有夠 HI-FI,完全徹底地超越了先前的任何老版CD,難道又發生 LP 幹掉 CD 的事件了嗎?
於是我拿出據大花陳說一張好幾仟元的第一版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1958的立體聲錄音。一放....嘻嘻....我的CD一點問題都沒有.... 
PHILIPS 的 LP,高頻不夠直接,細微的音色細節有所壓抑;但是相位失真極低(類比音源的優勢),所以音場的深度行進感當然贏CD;中頻豐潤是優點,不過我自己當然還是偏好比較 HI-FI 的CD聲音。
這下子真相大白了,原來 PHILIPS 的『錄音』本身相差十萬八千里!就以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而言,錄音水準之高,完全不是其他PHILIPS可以比的,說不定是有史以來PHILIPS最高水準的錄音。 ==> 怪不得首版CD最貴!:O:O
真的,錄音決定一切。
相關圖片:

-
-
這些東西都已經看的到,吃不到囉,
基隆唱片行已經機乎沒有DG、EMI、DECCA,
只剩下COOL客唱片古典,還有金格而已,
音樂水準有在下降,古典樂比較有層次,頭腦也會比較清晰,
再則BNL跟那個SOLISTICE,
這兩家我好像比較喜歡SOLISTICE這種直接式的聽法,但是會不會音效感覺太強,
雖是聽到更多更細的部分,很多人應該聽不下去,
我是聽的很爽,
這家唱片,菲布雷是否也這麼棒,推薦一張八,一下就給他好好聽一張,
老大的唱片跟素養太多了,我只有一次聽一張的能力,
而且片子取得不易。
-
-
 作者: psycho
這一串討論下來,多是談到 PHILIPS 的唱片;其實雖然很多人覺得 PHILIPS 的唱片錄音『比較有音樂性』,但是依我個人聽感,基本上錄音是不夠正確的:也許好聽,但是後製亂搞,音色不夠平衡。
當然,越是新版轉錄,越是超級亂來,越是不能聽....:P
昨天想聽拉威爾的鋼琴三重奏,是去大花陳那裡買的一張 PHILIPS 荷蘭版 LP,美藝三重奏。播放之後嚇了一跳:怎麼可能,PHILIPS的錄音怎麼會如此定位明確、音質正常、非常地HI-FI?
我沒有這張 LP 的老版 CD,新版只有更爛無法比較。
於是翻到背面,是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葛魯米歐演奏。他的琴音我太熟悉了,而且手上有很多他的第一版CD,雖然曲目與 錄音皆不同,還是可以比比看。
沒錯,這張首版LP的葛魯米歐實 在有夠 HI-FI,完全徹底地超越了先前的任何老版CD,難道又發生 LP 幹掉 CD 的事件了嗎?
於是我拿出據大花陳說一張好幾仟元的第一版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1958的立體聲錄音。一放....嘻嘻....我的CD一點問題都沒有....
PHILIPS 的 LP,高頻不夠直接,細微的音色細節有所壓抑;但是相位失真極低(類比音源的優勢),所以音場的深度行進感當然贏CD;中頻豐潤是優點,不過我自己當然還是偏好比較 HI-FI 的CD聲音。
這下子真相大白了,原來 PHILIPS 的『錄音』本身相差十萬八千里!就以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而言,錄音水準之高,完全不是其他PHILIPS可以比的,說不定是有史以來PHILIPS最高水準的錄音。 ==> 怪不得首版CD最貴!:O:O
真的,錄音決定一切。
相關圖片:

小弟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有
1. Jifi0325代標的Philips 24bit版,
2. 銀圈交差LP(835103 AY)第3版( 第一版是Hi-Fi Stereo)
3. Philips PMDC版
24bit 版勝出, 有空想再調一下唱盤比一下.但小弟在大花陳前輩中也比較過李希特與Rostropovich的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 Hi-Fi Stereo首版和銀圈交差版,首版全面勝出且差距頗大(大提琴之擦弦感少了很多), 這也可能是銀圈交差版敗下鎮的原因. 但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Hi-Fi Stereo LP首版最近品像好的都快上千美金成交, 要用LP首版比較之代價是有點高.
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和巴黎音樂院樂團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倒是都有EMI</SPAN>法版首版及SAX B/S LP, CD一直放在車上聽, 本週有空拿下來在家用SAX B/S LP比劃一下.
Jifi0325兄,好久不見,近來可好, 該跳下來玩LP了, 若追求版位的話軟體花的錢保證動不動就可超過你的MBL CD或前級單機, 財力雄厚的你不玩可惜歐!
但小弟倒很有興趣的是, 到你家再玩你那被你遺棄的Technics唱盤, 最近到一些前輩家學了些3腳貓功夫, 看看差距能和你的MBL拉到多近,不拉你下來玩LP實在看不下去, 整個機斯及空間這麼高檔,怎能讀缺LP呢?
我已收集千張以上之老CD, 但是大部份放在車上聽, 回到家除吃飯的背景音樂外,很少放CD, LP之聲是極自然迷人的, 你怎能少這一味呢?
唱盤唱臂唱針是很好玩的, 隨便動一下變化都很大,好像換過新系統, 玩完後你會發現換線換器材之性價比是很低的.
ED1貴? 想想那是5,60年以上的老古董, 也該付些代價吧, 不要怕,跳下來吧!!!
-
-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