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09-01, 08:23 AM
#1371
-
-
2010-09-01, 10:16 AM
#1372
 作者: psycho
其實我是真的一切耳聽為憑,最多加上樂譜與音樂知識的輔助,所以相位失真一詞到底有沒有誤用濫用真的要請專家高手用力指正......
至於我使用『相位失真』一詞所指涉到的聽覺現象:左右耳到達時間差、高低頻時間差.....造成音像扭曲或定位、深度有問題;這個東東除了上次我與remo你討論電磁波現象外,還有很多很多很多.....耶!例如說,『高價線材』常見的容抗與阻抗之音色修飾法,百分之百導致相位失真;太有癖性的發燒零件.....尤其是電容;以cd系統來說,轉盤高級與否與數位線高級否,似乎也決定了相位失真;而LP系統,大概要在唱頭放大器部份亂搞,才有可能搞出『聽得到』的相位失真;我曾故意讓LP轉速不穩定,很有意思,雖然聲音扭曲難聽到爆,但對於『相位失真』一詞所指涉到的聽覺現象影響不會太大哩!....:P
太多了,研究不完.....
至於原始唱片,我是覺得我的耳朵對於『相位失真』一詞所指涉到的聽覺現象非常敏感,百分之99以上的原始錄音應該通不過我的挑剔;當然了,後製加料會讓相位失真更強烈而導致從原先的難以發覺變成可以輕易發現........其實說到底,音響歷程可能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反科學歷程;一但學會不在乎這種相位失真聽感,大概就會從此無法辨認這種失真的存在;如此才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麼離譜的唱片居然有那麼多音響大老大力推薦;我一向極端反對道德評價,優先假設對方是心誠意而不是別有用心;所以想來想去,只能推測他們(音響大老)大槠是『習慣成自然』了.....:)
唉!可是因為他們的地位,他們的推薦也讓多數人作為參考...
我先前也提過,以我的經驗,一首音樂,還是以它第一次問世所在的那張唱片,才是比較可靠的,當然在古典音樂來說,可能有歷史悠久的因素,需拜科技的進步,才能在之後的版本有好的表現,這應該類似是psycho兄之前說的ㄧ個概念!
而相位,還真是細微到很不可思議的東西!但就經常被犧牲了!
電磁波屏蔽只能是稍微能扳回ㄧ些的做法,像我先前會用的~在CD片外圈塗黑,現在就因為電磁波弄一弄,有呈現相同效果,也就不再用了!
倒是最近有再買電磁波軟板,用ㄧ用還剩很多,psycho兄想不想試試啊?!8)
-
-
2010-09-15, 11:12 PM
#1373
-
-
2010-09-15, 11:34 PM
#1374
-
-
2010-09-16, 09:07 AM
#1375
 作者: scs
真的能唱歌嗎:O:O:O找個時間來去瞧瞧:)
-
-
2010-09-16, 10:11 AM
#1376
 作者: muzic1960
真的能唱歌嗎:O:O:O找個時間來去瞧瞧:)
不用懷疑,我現在都用0.54gm在唱,連標準針壓唱不過的它都唱的好好的,一般來說針壓越輕循軌會比較差不過因為這顆頭阻泥軟加上鴨嘴型針尖循軌極佳,針壓越輕針桿擺動越不受限能量傳遞也越好,所以動態跟細節都比標準針壓好,小提琴唱起來特別有感情.歡迎來驗證.
-
-
2010-09-18, 12:01 AM
#1377
音響多日未聽的『倒ㄍㄧㄩ論』
音響多日未聽的『倒ㄍㄧㄩ論』
早就被林主惟教導過,JMR喇叭幾天未聽,很可能就會從RUN開狀態回復成未RUN開狀態,這叫做『倒ㄍㄧㄩ論』(退縮論?)。我猜想PEL喇叭想必一樣怪脾氣,所以入手後一直保持聆聽前先狠狠操一個小時再聽的習慣。
最近運氣不佳,連續八天沒有開音響。好不容易今天終於可以開了,時間又有限沒辦法先操一個小時,結果......他XXX的給我『倒ㄍㄧㄩ論』了!
整體音響系統的聲音其實很正常,『非常不容易』發現『倒ㄍㄧㄩ』了;但是使用殺音響唱片AB TEST,這才知道『倒ㄍㄧㄩ』地非常嚴重!完全無法正確地分辨錄音藝術。
例如前文《大鍵琴宰殺音響唱片論》,明明我的音響系應該是大鍵琴CD狂電LP,剛剛隨手一聽,居然發現大鍵琴的LP之高頻殘響豐富(很容易誤以為是高頻延伸!)、又兼有厚度;好奇之下放CD,結果居然略贏一點點!?難道先前文章要吃下去了??結果等郅我聽了三個小時後,一切『倒ㄍㄧㄩ』的假象通通消失,我的原始文章終究才是正確的.....|(|-
這己經是『第二次』出現這種有趣的情況:音響『倒ㄍㄧㄩ』,有可能讓殺音響的唱片反而『變得很好聽』!當然在我經驗比較豐富的情況下,會發現這種『好聽』往往是某種失真的假象;在這裡的例子中,只要操久一點,音響不會『倒ㄍㄧㄩ』;OK,真相就會出現了。
真是好奇,這種『音響的倒ㄍㄧㄩ』現象,難道只發生在我們這些變態法國喇叭?其他音響沒有發生嗎?若有,那.....嘻嘻嘻....好玩了.... :o
我現在正在努力思考如何為我在隔壁討論串定義的:『不存在音樂性,只有音響性』之前提下,音響性中有『最大的音響訊息量』與『最大的音樂訊息量』兩種截然不同的妥協道路。今天感受到『音響倒ㄍㄧㄩ』反而帶來的『好聽』,可能會成為一個很有意思的論據。等我再好好想一想.....:)
-
-
2010-09-21, 12:07 AM
#1378
中頻重要還高低頻重要?
中頻重要還高低頻重要?
這次TOSI音樂會實在是讓我想到非常非常多,現在又要有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要提出來了..... 
中頻重要還高低頻重要?廢話當然通通重要;但是,既然音樂絕對不可能百分之百COPY現場,這就表示會出現如下的取捨狀況:
假設現瑒是 高頻 100分,中頻 100分,低頻 100分。那麼
音響應該是 70 70 70 ?
還是 60 90 60 ?
還是 80 70 60 ?
還是 60 70 80 ?
還是 75 60 75 ?
我們都知道,一般的電腦喇叭,是(10,60,10),這當然不合格。
全音域,有可能是(40,80,40),不是我的茶。
修飾音響,對我來說是(50,50,50),完全不合格。
只要通過我的殺音響唱片之測試,就是60分,然後就會出現上述列表的取捨問題。這取捨問題是我跟 rendzaw 最常吵架的,他會傾向(80,90,80),而我會批評他根本是(60,90,60)高低頻不合格;我自己則比較堅持(70,70,70),對rendzaw來說我的音響根本是(75,60,75)中頻不合格。
這本來己經是各說各話就好的進階級標準,但是透過 TOSI 音樂會現場,我發現我們兩個人都錯了,正確的答案應該是(75,60,75)才對!!
夠嚇人的怪結論吧?.....:P :P 這答案當然是故意搞笑,但是底下我要分享的可真的會死人。
我拿TOSI演奏的現代音樂:布列茲 / 翁帖末,曲目中有一段使用人工泛音的滑音。比較現場與唱片音響。
泛音是輕按琴弦,等於是把基音的正弦波按掉,只留下泛音;所以是缺乏中頻、偏重高頻的一種聲音。當天tosi的現場,泛音之音量雖然不大(這是正確的,泛音音量不正常放大就是錄音加料!),卻感覺非常地嘹亮而充滿在整個音樂廳。而2004的solstice唱片一聽,不得了!泛音的高頻嚴重不正確......
總而言之,透過現場的比較,我才終於發現一個對音響與錄音而言致命的要素:音響與錄音無論幾千萬元多麼正確,到目前為止永遠逃不掉一個嚴重謬誤:就是中頻比較正確,而高頻低頻相對而言沒有正確。這種『正確性的不平衡』直接導致音色表現嚴重失真,就是出現在小提琴的泛音:現場的小提琴,泛音音量不大但是有極強的穿透力,這是高頻與中頻同等正確的現象。而在音響上,中頻比高頻正確過多,所以泛音音量正常的情況下,高頻沒有正確的穿透力。把音量加大到高頻正確了,這時中頻己經過大而失真了。
所以我以上的搞笑答案,宣稱正確的答案應該是(75,60,75);理由正是因為我們音響往往中頻太過正確,導致『正確性的不平衡』的音色扭曲。如果有一套音響系統中頻弱一些而強調高低頻,它的音色表現反而會比較接近正確的現場。沒錯,耳機系統正可以如此!當然了,耳機系統的音場問題當然先不管,單單只談頻寬與音色正確的問題,就我上述的泛音音色之正確性,耳機比喇叭正確太多了。
再者,比較小提琴的G弦獨奏,天啊!現場根本沒有音響播放時那種G弦奏的『厚度』,很明顯所謂『厚度』都是中頻太正確、導致『正確性的不平衡』而讓低頻相對不夠正確,所出現的假象。只要低頻與中頻同等正確,小提琴的G弦獨奏根本不應該有『厚度』或鼻音或其他......我目前聽到最符合這個『中頻與低頻一致』之要求的,只有 harrisonlin及throne的 VENTURE 頂級喇叭。要注意venture非頂級的喇叭有其他限制,所以不見得能鑑識出我說的這種現象。
(至於高頻與中頻一致,目前我發現只有耳機能通過,其他再怎麼數百萬的喇叭都通不過)
所以我理解我對LP的聽感一直存在著疑慮:LP雖然中頻傾向絕對正確,但是正因此卻造成『正確性的不平衡』特別嚴重;怪不得我往往聽不下不夠頂級的LP系統,因為只有最頂級的LP系統才能勉強減低『正確性的不平衡』的問題,只要稍稍差一點的LP系統,一定都是中頻過強,然後就是音色不夠正確。單單只談『音色的正確性』的話,CD遠遠勝過LP,絕對沒有例外,隨便放一段小提琴的泛音或G弦獨奏就可以檢驗 ── 不過,得先聽過TOSI這種絕世高手的現場,才會知道為什麼我有這麼誇張的聽感。
己經知道我提出的現象是現今音響科學與錄音科學都難以解決的超高難度問題,但是這個現象有意義呢?
有,如果發燒友跟我一樣,一切音響研究都是真正為了欣賞音樂(不是偽裝古典音樂迷),那麼他就要學會:我們的音響系統對於頂級的古典音樂聲音來說,中頻過好而高低頻過差;因此選擇並習慣高低頻過強的音響系統,其實有助於進階級地欣賞古典音樂....:P 從我的個人經驗的確如此:我開始理解法派古典音樂時,可不是現在的 PEL 喇叭,而是高頻太過正確的ORTOFON 105,與超低頻過強的自訂超低音。雖然以當時如此低劣的音響水準,導致我無法正確地解音響科學。但是明顯誤打誤撞,製造出一套高低頻強而中頻弱、因此『正確性的不平衡』問題降低的音響系統,所以使用這種三萬五仟元系統卻可以得到現今90%以上的錄音藝術經驗......完全是矇到的....:P :P
中頻最不重要、打壓中頻....當然對音響科學來說是徹底錯誤,可是對於追求『最大的音樂訊息量』卻可能負負得正。有趣了,『最大的音樂訊息量』與『最大的音響訊息量』似乎可以開始清楚劃分啦!.... 
(end)
-
-
2010-09-21, 09:03 AM
#1379
那是否該說不管什麼聲音,錄音就是不可能“完全的重現現場“?!
也就是說錄音可信度,是在錄音當下,現場的100分(這100分並非是指好壞優劣的100分),錄音錄了幾分?還是說錄音是一種顧此失彼的美?
還有,我們對錄音的評判,有否以該錄音的麥克風位置,跟麥克風這東西本身特性,作為我們思考的一個基本元素之一?
其實還有很多變數...
psycho兄沒請tosi另外拉一曲給您聽,讓您可以試試更多聽感!:P
-
-
2010-09-21, 10:55 AM
#1380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