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知道 music1962兄所指的是『大師透過各種唱片到處流傳,新人如何出頭?』的感嘆,沒錯吧?那我打算就事論事指出觀點的差異,至於雙方其他漣漪,不是重點就不必管啦!....
其實從我的觀點,『演奏技巧』也是科學,一樣是與時俱進的.....:P 當初帕格尼尼多麼偉大,寫出來的曲目艱難無比;再來的聖桑之小提琴曲就在技巧上超越了帕格尼尼,拉威爾《吉普賽人》更是以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難曲而寫。換句話說,凡能正確演奏《吉普賽人》的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都是超越帕格尼尼的。
所以 Tosi 的演奏技巧一定得超越海費茲與大歐,因為新秀一定贏老大師,否則會被我判定是混到極點的新秀。
這麼離經判道的觀點為什麼少人論及?因為我們往往喜歡談『詮釋』,它太容易主觀、更容易被文宣影響,所以一般所謂公認的老大師,往往是『詮釋上的特色』而不是『演奏技巧』── 也是聲音本質的美。真的要pk技巧,老大師一定輸。
正因為我們往往囿於『詮釋』,所以新發行唱片中的新秀往往也是以『詮釋』搞怪,再加上錄音本質太爛,新秀更是放棄聲音本質的要求,導致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易聽出慕特比不上大歐、克萊曼比不上海費茲.....造一堆演奏水準奇差無比的新秀在廣告上起起落落,增強了我們對『新不如舊』的嚴重偏見。因為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發現這些新秀演奏的《吉普賽人》之技巧『錯誤連篇』。
『詮釋』容易主觀我先不談。今天我們都是發燒友,有沒有那個唯心主義的,會認為以我的古典音樂素養,即使使用mp3隨身聽,也可以比千萬音響網友聽到更多美好的聲音?絕對不可能嘛!因為音樂是音樂,音響是音響。ok,所謂的『演奏技巧』,就是『音響』!好不好聽、聲音準不準確,都是跟音響一樣的科學事實。就好比我們必需透過高水準的音響才能聽到美好的聲音,同樣的,我們也要聽到高水準的小提琴演奏,才能聽到真正美好的小提琴聲音,才有可能敝開全新的小提琴視野....:)
所以我一直強調的不是詮釋,而是演奏技巧與聲音本質;談詮釋當然就會有大師,談技巧那可是科學式地殘酷比較。當然談論技巧需要一點背景知識,這部份我會再專文處理。但是對我來說 Tosi 之存在『不是』新秀需要被鼓勵這麼簡單,而是『Tosi代表著:小提琴之演奏技巧是如科學般精進的』這個音響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