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下文絕非針對 Andy,只是被網友提問了,必需公開澄清一下......
我得承認:當我進行音響評論時,會要求比較大的音量;其實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大音量的情況下,比較能讓我避免因為器材沒有run開而造成的誤判,同時也的確方便我進行『音響硬體』的評論。
但是談到音樂軟體,我的聆樂音量有多大?要多大聲才可以聽到我諸多文章談到的錄音藝術細節?一個很直接的證據:從五月起,我所有的音樂文章都是跟兩到四個月的小嬰兒一起聽的,甚至是在他睡覺時聽的;這種小嬰兒可以忍受多大的音量?....:P :P
所以評論音響,我的確因為能力有限只能播放超大聲才能判斷,我也知道有少數高手可以小聲聽就能聽出run未開的硬體聲底,看看再過十年我有沒有這種高級能耐...![]()
但如果是我所有文章談到的錄音藝術與演奏水準問題,那就請大家放心了!!:o 只要使用四個月大的小嬰兒睡覺時不會被吵醒的音量,就可以輕易聽出前文 emi france新出版cd比法國第一版lp還好聽的現象啦!....![]()
那聽音樂呢?當然,剛剛才在誘騙小嬰兒睡覺後,比較 Offenbach 的《The Grand Duchess of Gerolstein》之版本比較,照樣可以聽出1960年代傳奇的巴黎四大樂團中,錄音最少的帕度魯樂團,第一小提琴『故意合奏不整齊』的合奏美感,比2004年的現代之羅浮宮樂團要強過百倍了。然後就把整首輕歌劇聽完,心中立刻浮現了整部歌劇的大略總譜,馬上被奧芬巴哈感動萬分....:)
聲音辨別能力是默會致知,所以有一定能力之後才有辦法可以小聲聽、也就是在訊息不完整的情況下照樣能抓到重點;相對的如果要進行客觀論述,那就一定得大聲聽,大聲聽才能讓默會知識方便轉化成明言知識。剛入門學習任何聲音現象的愛樂者或發燒友,我會建議先忍耐『大聲聽』、『有壓力』與『好累啊』一段時間,等到自己的美學基礎建立之後,再來小聲聽會比較恰當。
當然以上觀點只適合想要學會客觀論述聲音現象的網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