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體案例
這裡仔細描述一個具體案例:
===========================
EMI的第一版馬替農的德布西明明好聽的要命,現在同一演奏錄音之EMI大全集紙盒低價版卻『躁』到聽不完一張CD。
==========================
若是要具體提出實例,我目前記得最清楚的是:
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和巴黎音樂院樂團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EMI FRANCE。
原始最早版(法國版)當然完全沒問題。
再來是德國版,ebay上搶得昏天暗地...:p
再來是荷蘭版,表現也佳。
再來是EMI最慘烈的GROC號稱全新轉錄技術的大爛版,是不會『躁』,但是高頻細節通通消失了。
再來是紅與黑低價版,奇了!可能是EMI FRANCE原廠監製,甚至比得上德國版。
最後就是我上訴的紙盒裝大全集,『躁』得非常明顯。
具體的案例在於:把左手鋼琴協奏曲分成三個樂章,從第二樂章轉第三樂章連續出現三次最強烈的管弦樂合奏,『鈸』聲高亢震響。OK,就是這裡。
如果是法國版、德國版或是紅與黑版,鈸聲高亢嘹亮,幾團被帶著直衝雲霄,充分表明這首鋼琴協奏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協奏曲之一!
如果是GROC版,咦?出現一個不刺耳的聲音,但那倒底是三角鐵、鐘、還是鈸啊?
如果是紙盒版,掩耳而逃,快快按快轉跳過這一段....:P
以上聽感,無論是使用我最早的三萬元音響,還是現在的三十萬元音響,還是在朋友家中的千萬音響,只要不是修飾美聲取向的音響,通通都可以得到類似的聽感...:)
比較有爭議的可能是法國版與德國版,我個人聽起來感覺,法國比較『殺音響』,遇到美聲系統會比較差。但是如果在我的鑑聽系統聽起來,法國版是勝過德國版不少。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