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個人建議先玩不花錢的,
您所謂“空洞“是指左右聲道中間嗎?還是說,您覺得好像是在個大教堂裡聽音樂?如果是前者,您可以試著把喇叭大角度toe-in,還沒用的話,把左右喇叭中間的距離縮短。如果是後者,找張地毡(不然棉被也成),放在皇帝座和喇叭中間(這也是第一反射點之一),這樣有改善嗎?如果有,那去買張漂亮的地毡吧。
1。裝假牆大概沒多大用,因為它們不會減少回音(也不好看),而且還會讓音場變窄。
2。喇叭後牆一定要處理,才會有深的音場。我個人是用吸音板,很多網大們用擴散板。如果您想試試看吸音,不妨掛條毡子在喇叭後牆看有沒有改善(這是吸音)。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Bigsheep
我的音響室是與工作室相連, 音響器材放在即個空間的中間部份, 近出入口部份是雜物室
近窗部份是工作枱, 電腦等。
正在打算找找如果可以調得更好聲時, 發現不少文章也提及揚聲器之第一個反射點。
而我...揚聲器基本上是沒有一個最接近的左右牆。
左邊揚聲器向左對開約5米便是落地玻璃, 大約50cm 至70cm 便是工作枱。
右邊揚聲器向右對開約2米便是音響室的門口, 大約1m 左右便是雜物室的入口...
由於樓底過高, 約4-5米...初時聲音十分空洞及有回音, 而在放滿了書, 也只改善了少少。
1. 是否強行在揚聲器左右加置石膏板以作「左右牆」?
2. 天花是否需要加擴散裝置, 又或如何改善空洞及回音問題
3. 聆聽位置後是一道書架牆, 相信擴散是還可以, 但揚聲器背後只是平板的一片牆, 什麼也沒有。 有些人說揚聲器後最好加厚簾作吸音, 有些人說吸音不要隨便加, 有些人說揚聲器後放擴散....
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希望各位前輩們指教指教。
試試..像部份現場小編制(團體)演奏時有時會在樂手背後.架上ㄇ形但是角度較open假牆(有如辦公室OA的隔屏)..小弟見過一些錄音現場.幾乎都免不了用這招來平衡現場比例..:P.雖然有點兒怪怪.但為了好聲且不貴.空間夠大不妨一試.:P
-
-
 作者: Steven6
非常認同小葉大說的這點, 真的差很多!
在"Get Better Sound"裡面也驗證了這個論點
如果要再更講究一點, 器材最好是放在側牆"低頻共振最小"的位置上(可以透過儀器測量), 特別像是管機還有黑膠轉盤這種容易受到震動影響的器材,
空間許可的話一定要試試看, 會改善很多!
如果器材放在喇叭後牆兩角,是否比在中間更差?
喇叭後牆兩角應是低頻共振最大的位置.
但曾聽過在兩角擺放物件(例如CD架等),用以減低低頻共振.
-
-
-
-
 作者: Musica
每個空間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很難說有什麼規則一定是正確的最好的
這也是空間不好處理, 但是也特別好玩的地方
我常用的方式
拿著一片 包含各種類型音樂 且 自己很熟悉 且 到過各處音響店征戰的 CD
每次更改空間調整, 就拿出來以耳評分
多試幾次就能找出比較合適的方式
除此之外, 也得考量兼顧 好清理 安全 以及 美觀
有時需做出點取捨也在所難免
+1:)
每個空間處理方式都不同的,難以有統一規則,
唯有器材進入後才知結果,先前的預測只能假設:(
 作者: kevintran
有於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可以惡玩的空間,相對來說如何妥協反而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能離背牆夠遠,那就別玩雙面發聲的喇叭(例如,靜電喇叭或喇叭後方有單體的喇叭),低音反射孔在背後的也要多想想。如果要營造深遠的音場;喇叭就得往前拉,如果要音場寬,喇叭離左右牆就不能太近(減少側牆的一次反射)。
減少駐波,這就比較麻煩。 這個網站有算room mode 的計算機 http://www.mcsquared.com/metricmodes.htm
算出room mode 之後,喇叭儘量不要放到節點上。
每個愛楽者都希望得到又寬.又深.低中高又平衡的聲音,
但常常會受空間影響而有所妥協,不過先求得平衡個人覺得
是首要,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rendzaw For This Useful Post:
-
如果能把器材放到另一間房間,只用喇叭線連接到音響室的喇叭,或許就可以解決喇叭或空間造成的共振問題吧!?不知有沒有人是這樣子做的
-
-
-
-
最重要的是喇叭震波和空間的MATCH,
不搭時把其他器材移走,不搭的問題一樣存在:|
 作者: 小葉
有呀,氣動式LP一定這樣做.........
單聽馬達的聲音就甭聽音樂了,
不過氣浮LP現在有無聲馬達,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
-
個人的經驗是喇叭發聲時,縱使前端器材有角椎等墊材,仍然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些器材受到聲波的影響所產生的震動
因此,小弟設想如果將所有的前端器材都置於另一室隔絕聲波的震動,然後器材本身的震動則借由角椎等墊材來抑制、減輕或吸收,這樣是否就可以把震動對器材的干擾降到最低呢?
不知這種推想是否正確可行,望諸位大大提供寶貴意見
-
-
其實如果能夠放置在另一個地點,那有可能最好的就是沿用原廠的角錐,因為角錐應該要是設計的一部分,如果外來因素可以儘量被排除,個人是認為原廠的設計有可能是最適合的。
唯一器材設計者無法掌握的事,其實就是每位用戶使用的音響架........在這上面傷腦筋可能收益更大。
 作者: paresha
個人的經驗是喇叭發聲時,縱使前端器材有角椎等墊材,仍然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些器材受到聲波的影響所產生的震動
因此,小弟設想如果將所有的前端器材都置於另一室隔絕聲波的震動,然後器材本身的震動則借由角椎等墊材來抑制、減輕或吸收,這樣是否就可以把震動對器材的干擾降到最低呢?
不知這種推想是否正確可行,望諸位大大提供寶貴意見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