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我的新竹辦公室翻出兩張《四季》唱片 ,分別是極流行的 PHILIPS 之 I MUSIC 版與 DECCA 之聖馬丁樂團版。同樣的,只談錄音藝術...:)

不過新竹辦公室只有一套五萬元級的音響系統,不像中壢音響室那麼可靠,保留犯錯的可能性...:P

整體而讑,DECCA 該唱片錄音當然比 philips 好很多,尤其是頻寛兩端之延申、音場大小、定位準確、樂團音質的『透明感』....通通贏了一截。

但是 DECCA 這張明顯死於『多麥克風』,完全沒有正確的深度定位,獨奏小提琴與合奏小提琴雖有深度距離(但是不夠),但樂團之間各種樂器的深度距離錯亂地很嚴重,尤其是大鍵琴不知道倒底在樂團之前還是之後。

就是因為沒有深度定位,所以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之間也是分不開、黏在一起。

《春》第一樂章第一次的小提琴獨奏是三張小提琴的獨奏樂段,你會聽出三個人突然從幕後跑到舞台正中央,合奏時就不見了。其實,『理應』其中兩人是樂團的首席,只是本唱片聽不出來。

再來說 PHILIPS。

這張唱片錄音是『糊』,也許聽起來很溫暖。

但是最嚴重的問題是:為了因應現代管弦樂團配置時,第一小提琴在最左、第二、中、大提琴(或低音大提琴),PHILIPS 很明顯在頻率響應上加料,並且根據左右聲道不同加料。比方說,凡是來自左邊的聲音,高頻就會多一點;右邊,低頻就會多一點。

這當然是我的猜想,但事實上的聽感就是:小提琴音高越高,定位越走向最左邊;大提琴音高越低,越走向最右邊。

結果造成獨奏小提琴有一張『血盆大口』:演奏最低音的G弦,被定位在正中央甚至偏右;一拉到高音,就跑到最左邊。

於是請聽《冬》第三樂章約一分鐘後,獨奏小提琴出現換弦弓法同時演奏高音與低音,聽起來就是獨奏小提琴同時佔滿了整個音場的最左邊與中央,好可怕好大隻的『小』提琴...:P

當然透過音響的調整(例如喇叭重新擺位),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可是如果調整成 PHILIPS 的獨奏小提琴不會血盆大口的話,DECCA 的『音質透明感』之優點就完全毀了,EMI FRANCE 與我那些新天新地最高超的錄音藝術之唱片也全毀了。

由此可見,唱片本身的錄音,決定了很多音響調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