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4大,我這個人心直口快,得罪人的時候多的不可勝數. 我才希望我沒得罪您呢!

我想說的是,您喜歡的Horowitz的琴聲也許有很大的一部份來自調音師根據Horowitz的喜好調出來的. 有時如果可能,他就把鋼琴運去. 他的鋼琴當然和其他的史坦威鋼琴沒什麼太多不同. 但我到現在還沒在那家鋼琴店聽過兩台聲音一模一樣的鋼琴(同廠牌的,同形的).

我是念工程的,對我來說,用文字描述感覺比導公式還累. 您就饒了我吧!(sweat)(sweat) 以前讀了很多樂評,也跟著買了不少唱片. 很遺憾的,槓龜的居多(特別是流行音樂和發燒唱片). 這大概和讀餐廳推薦和器材評論一樣,除非您暸解作者的喜好,不然跟問路人甲一樣的有用. :|:|

我個人聽音樂也是在聽感覺. 可是我希望能聽到的是作曲家希望我聽到的感覺,而不是只是演奏者“選擇性”地呈現的感覺. Psycho大曾提過,在古典樂派之後,音樂家對他/她們的作品都有越來越清楚的標示. 我覺得,如果演奏者放了太多個人的“詮釋”反而會“掩蓋”了原來音樂的風貌.

個人淺見,您隨便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