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收完畢....
屬於這個話題的貼在這裡,其他關於新音響室的特色與成效的,貼到家訪串。
屬於這裡的話題,一個是『絕對正確的A、B點與絕對正確的VTA』,另一個是錄音藝術的進階級鑑識力。
先前提到『絕對正確的A、B點』,這次特別以下面這套 LP 測試:奧芬巴哈,《巴黎人的生活》:
原理與之前一樣。奧芬巴哈很多輕歌劇,都是序曲的大合奏,到了終曲變成加入人聲大合唱的結束。所以 LP 的A點是否正確可以透過第一軌的管弦樂大合奏來測試,B點是否正確可以透過最後一軌終末的大合唱與大合奏來驗收。
結果 rendzaw 的 LP 系統照樣發生 A 點絕佳、B點亂掉的現象.....8)
不過,兩人仔細研究一下,通通懷疑會不會是 A點與 B點的『絕對正確VTA』本質不同,才造成這種現象?
於是 rendzaw 放手讓我惡搞他的LP系統,讓我學自 wecare 的絕對正確VTA絕技,複製在第一軌的播放上。搞了半天,OK,放了個小紙團在唱頭蓋前後長度之正中間左右。其實我發現絕對正確的VTA還有一個沒有說清楚的小撇步:小紙團除了前後移可以改變VTA,左右移也可以微調音色與音場;但是這些技巧實在很難說明清楚.....
好了,找到第一軌(A點)的絕對正確VTA,放到最後一軌......破功!音樂亂掉了。於是針對最後一軌進行絕對正確VTA密技,結果竟然是把小紙團從中間移到最尾端(也就是降低針壓),OK,這下子最後一曲也正確了,音樂變得非常完美!於是,最佳播放方式,就是拿一個小紙團,播放第一軌時放在中間,播放最後一軌時移到後面。(搞死人了吧?)
有趣的是,在我的LP系統,B點是要大幅增加針壓才會正常;rendzaw的LP系統卻完全相反,LP系統有多麼不可靠,真的是會玩死人.....(sweat)
最後的結論是:原來我先前討論的『絕對正確的A、B點』問題,至少在 rendzaw的 LP系統上,呈現的是 A、B 點所需要的絕對正確VTA是『相差很大』的。這個結果造成無法期待正切臂可以解決這種問題,而是要設計一個隨著LP從外圈走到內圈、VTA要隨之細微變化的情況......真的會玩死人!:P :P
當然了,玩音響真的不必這麼累;問題是,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A點難聽或B點難聽的問題,都足以保證LP比MP3還要難聽。有非常多發燒友不知道LP系統有這種問題,今天也測試過了:這是因為『錄音水準不高』的LP,當然不會發生這種問題。只要錄音水準夠高的LP,鐵定暴露這種LP系統難搞的現象;又,如果最內圈不是超大動態的樂段,也不會暴露這個問題。這個意思就是說,使用LP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如果不覺得最後樂章會破聲且大亂,要不LP硬體有問題,就是錄音有問題.....:P :P
於是牽涉到今天的第二個主題:錄音藝術的進階級鑑識力。
rendzaw 今天被我狠狠痛電:他常常說的《難管的女兒》之 EMI 數位錄音 LP 有多好聽,當然這張 EMI ENGLANG 錄音會比 DECCA 好聽很多,問題是跟我學了這麼久,也該進階到『錄音藝術的進階級鑑識力』了吧?那就應該一下子就能聽出 EMI ENGLANG 的重大缺陷,怎麼會好聽?待本祖師爺好好教你什麼叫做『 進階級的錄音藝術』。
我『從來都沒有聽過』這些唱片與曲目,今天還是第一次聽:音樂是極妙,但是那張 EMI 數位錄音 LP 一放:雖然非常悅耳,但是,樂器的音色『通通有問題』,明顯經過修飾。再者,最高頻與最低頻都缺了一截。三者,音場被壓縮,上下高度不足,深度層次不足,樂器定位錯亂。
rendzaw 之所以會被我說服,是因為我今天使用了秘密武器: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4301#post54301
Orchestra: 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Conductor: Jean-Claude Casadesus
今天到 rendzaw 店,先使用這張錄音極度正確的 CD,狠狠地測試店裡的系統調整是否正確。在重覆不斷的聆聽中,rendzaw 形同再三練習:什麼是正確的長笛?長笛與單簧管有什麼不同?小提琴加木管是什麼音色?.......長久練習之後,無形中 rendzaw 就是學會了分辨樂器的音色本質。
因此播放那張《難管的女兒》,rendzaw 正在說很好聽時,我狠狠電了一句:你沒有發現樂器的音色通通不正確嗎?當場把 rendzaw 電得說不出話來......
其實要恭喜 rendzaw!:o 被我這樣一電,相信 rendzaw 己經徹底學會『進階級的錄音藝術鑑賞能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