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06-20, 05:56 PM
#691
-
-
2009-06-20, 08:00 PM
#692
這個主題太複雜了,改作業改到起肖,花了時間把文章討論整成《總目錄》,請參考第一篇文章或我的簽名檔: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p=7119
-
-
2009-06-20, 09:50 PM
#693
 作者: psycho
我應該說什麼呢?這是diy科學者的自尊?還是沒事別亂賭氣?...
不過我發展cd的錄音藝術理論後,也一直在尋找『三萬元』就可以達成欣賞 cd的錄音藝術方案;我猜每個科學人都是有這種怪癖吧?...:P
其實我比較會建議議你就建構兩套系統嘛!一套自己爽,另一套十萬元內讓來訪者理解HI-FI性能的超值性,豈不妙哉!...
唱放一萬,唱頭兩萬,唱盤兩萬,這是玩LP要見識錄音藝術時,訊源的最低價位標準,我知道了!...:o
玩CD的愛樂者別擔心,一萬元的改裝CD就可以見識錄音藝術了,就算比不上LP,一播放我推薦的那些沒有出版LP的錄音藝術CD,還是可以很爽很爽的...
每篇文章都有容易被誤讀之處,還真謝謝你與K兄努力挑出毛病並且公開講,這樣才有改正的機會.... 
今天就用tosi這兩張惡操我的cdp,還好沙拉沙特那張利歸利開大音量也不刮耳,拉威爾這張聽的我起雞皮肐搭,實在太棒了,不過聽到第五首sonata時確想起在 youtube看到凡格洛夫在教學生那個誇張的臉部表情跟上下顫動的眉毛 :O我的cdp系統聲音很細緻的可惜那天沒聽到,LP系統換顆唱頭聲音會更討好,不過要多花兩萬塊,老雷這顆頭阻泥硬一點所以聲音比較直接,我很久沒買cd了.跟LP一樣很容易買到地雷片,你介紹的這些通通會納入我的收藏,感謝再感謝........
-
-
2009-06-21, 11:02 AM
#694
 作者: scs
今天就用tosi這兩張惡操我的cdp,還好沙拉沙特那張利歸利開大音量也不刮耳,拉威爾這張聽的我起雞皮肐搭,實在太棒了,不過聽到第五首sonata時確想起在 youtube看到凡格洛夫在教學生那個誇張的臉部表情跟上下顫動的眉毛  :O我的cdp系統聲音很細緻的可惜那天沒聽到,LP系統換顆唱頭聲音會更討好,不過要多花兩萬塊,老雷這顆頭阻泥硬一點所以聲音比較直接,我很久沒買cd了.跟LP一樣很容易買到地雷片,你介紹的這些通通會納入我的收藏,感謝再感謝........
『你介紹的這些通通會納入我的收藏』?....我可知道我買了好幾千張嗎? 而且挑選方法很簡單,去新天新地唱片行,凡是 FY/SOLSTICE 與 TIMPANI,請老闆讓你試聽,聽對耳了就買回去.....很快就可以破一千張了..... 
『我的cdp系統聲音很細緻』,我記得是cd-pro2吧?這台非常挑diy的真正功力(因為線路有一大堆造成惡聲的bug!),下次會記得聽;但是你先用我的十一張推薦好好整它....:o 請用 FY/SOLSTICE 的大鍵琴測試,『我猜』超高頻應該通不過...:)

如果堅持10萬元系統打天下,那就好好買軟體吧!像我『以前』一樣,cd唱片約一萬張,老爸的台版LP約五百張,音響系統只有五仟元的手提cd加耳機....
-
-
2009-06-21, 12:46 PM
#695
最近無聊看看以前看的網站,一開始以為這網站跟一般網站一樣沒什麼,
結果:看到兩篇
http://hackeraudio.web.fc2.com/a-211-1.htm
http://hackeraudio.web.fc2.com/a-a5-1.htm
仔細再看他真的好厲害,也許是用料理念,我還蠻喜歡的,
喇叭線一次只能減1CM,我以前也是覺得長度沒什麼,後來把我電源線從5M變3M,
真害聲音都不一樣拉,訊號線也是本來都1M,後來都1.5M,
文生黃老闆的建議是1.75M為基數,在以前我看來是謬論,但是現在聽起來還是真的勒,
因為音響還是需要大量試聽,
我玩的方法近乎支解,大概是意外八,
之前重新調整USHER AMP,
都調好拉,果然是機殼的問題,鋁殼聲音實在不好,聲音密度低,在高手組裝的擴大機幾乎不太用,
用的話也是為了美觀捨棄一點音質,擴大機的調音更特別,特別去架高都不太好聽,
跟之前一樣,連螺絲也只能調幾支,調到別的地方,聲音就會過亮,自己不習慣,連DENON也一樣,
發現根本沒有要把老師那些錄音完完整整表現出來應該是不可能的,
先的音響札誌上有篇線才標題是,
只有失真最少的器材沒有十全十美的器材,
擴大機篇都有寫到機殼特性,
喇叭篇我自己也幾乎是平行擺位,因為若是用EMI FRANCE聽,聽自然音場,幾乎也是只能內轉一點而已。
剩下的我有看他去調教那個四件式喇叭,要是我有卡門下面那兩隻,我大概也會把他們分開。
兩隻放前面,兩隻低音放後面。
我也只能降低失真而已,真的難聽CD還是難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之前NAXOS的ILYA KALER錄音也不輸給老師推薦的喔,
但是他也是有分德制跟加拿大製,我在想機器也是一樣,跟音響一樣,
用料還是德國的比較扎實,所以德國廠的好聽很多,
1990後期的NAXOS有些還真是不錯。但是樂團要讓我感動還要慢慢聽,
樂曲也是在精不在多,小弟家中的書也是一堆,CD也是一堆,但是沒老師多拉,
還是一片片細細品嚐才是根本,調音也是不能貪多,不然會很辛苦,永遠不知足。
也只是玩一句話,結構變形及補正而已,哈。
-
-
2009-06-21, 06:59 PM
#696
-
-
2009-06-21, 07:44 PM
#697
-
-
2009-06-21, 11:04 PM
#698
【LP之極致HI-FI性能】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聆聽 rendzaw 與 scs 之輕針壓密技
【LP之極致HI-FI性能】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聆聽 rendzaw 與 scs 之輕針壓密技
落落長的理論篇
前言:做為一種科學的音響態度
長久以來音響類網站上最大的爭論話題,莫過 CD 好還是 LP 好,當然各有理論各有擁護。站在『音響是一種科學』的立場,我當然喜歡追根究底而非含糊帶過,也觀看了很多論戰,測試了幾種密技。
然而,討論這個重大爭論得注意很多混淆變項,否則很容易會雞同鴨講。
第一是音樂本身。喜歡簡單的音樂與複雜的音樂,對音響的判斷標準很容易南轅北轍。而我個人是極度偏好複雜的音樂,對音響好壞的立場當然是站在這個前提:越高訊息量越好。
第二是錄音本身。使用減小訊息量的錄音來判斷音響好壞,一定會各說各話;至於那種錄音是高訊息量、那種錄音是低訊息量,是可以客觀討論的。我個人當然是完全偏好高訊息量的錄音,以最容易被接觸到的LP與CD皆有出版錄音來說,EMI FRANCE 是『高訊息量錄音』的最佳代表。
第三是妥協立場。因為音響終究一分錢一分貨,正常預算下一定是妥協的商品,當然會因為妥協而有各自不同的立場。在我的立場,當然是『只重視HI-FI性能、優先放棄好聽順耳』。
這套LP系統終於HI-FI性能夠用啦!

『錄音藝術的鑑識』:『暫態反應』
重視音響的HI-FI性能,,就是為了滿足『錄音藝術的鑑識』。其中我最重視的,分別是『暫態反應』與『相位失真』;前者遠比『頻寬』更為重要。例如說,因為羅啟良先生的介紹,我己經多次在某LP高手家中同時聽到 ORTOFON MC7500 與 SPU85 兩顆 MC唱頭的比較。頻寬規格上 MC7500 應該超過60K,實聽結果 MC7500的音質也實在動人無比。問題是與 SPU85 相比,就是明顯最高頻與最低頻各少了一截,與 MC7500宣稱的頻寬實在差太多,即使經過蒙眼測試我都可以正確無誤地辨認出來。經羅啟良講解,似乎是唱頭順服度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明顯 SPU85 的暫態反應應該高過 MC7500,所以當音樂一瞬間出現最高頻與最低頻時,SPU85追得上這個突起,而MC7500明顯跟不上,結果最高頻與最低頻就少了一截。
所以有效頻寬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來不來得及反應;所以從嚴苛的錄音藝術角度來說,暫態反應夠快,才聽到『真正的頻寬』。
一直以來我對CD訊源的要求也一樣:我從不要溫暖好聽,而要求把最快速的暫態反應榨出來。多年前小葉站長提倡改裝CD-15時,主張改裝AD825與更換周邊電容,就是這種提升CD之暫態反應的最佳手段,可以輕易讓便宜CD的HI-FI性能直追高價位CD。因此我的第一台CD正是使用類似方法,當然羅啟良老大提供了性能更強悍可怕的OP與電容之組合,讓一台六仟元的TEAC CD之HI-FI性能直追十萬元級的CD,只是音質跟不上;這正是我想要的音響。
從這些經驗中,LP對我最大的致命傷正是『暫態反應』,CD可以全套一萬元就得到至高無上的暫態反應性能,LP呢?我左聽右聽最少就是要有 SPU85 的性能,這實在完全買不起,還不包括唱頭放大器也是暫態反應的殺手呢!所以對我的錄音藝術理念來說,LP永遠是有錢人的玩意,沒有砸個二三十萬,根本難以談論『錄音的正確性』。
直到最近,由於好狗運賺到一台羅啟良的電池供電唱頭放大器,這個環節有資格談論HI-FI性能了。隨後感謝Fred兄(您在那裡?請跟我連絡,有唱片薄禮相贈)送我一顆老舊的 ORTOFON MC2000,雖然經過羅老大檢測阻尼己經不良,但是還是可以自己惡搞。為了惡搞,我仔細理解 MYAV網站上的 wecare網友與其跟隨者提出的『超低針壓』密技,居然誤打誤撞,讓我的LP系統終於擁有追得上CD系統的暫態反應,從而可以把我在CD的錄音藝術理論徹底複製在LP上;於是,追本溯源,進行rendzaw 的店訪與 scs 的家訪。
我自己惡搞的第一代『克難式輕針壓』,請注意,由於我的唱頭之阻尼有問題,所以墊片方向與原始方法相反,其來有自...

『超低針壓』密技
什麼是『超低針壓』密技?它是有硬體條件的限制下,讓 LP 的 HI-FI性能達到極大的調整密技。第一是唱頭,唱針的懸吊與阻尼不可以太硬,否則無法進行『超低針壓』密技;測試的方法很簡單,目視唱針與唱片接觸前後,唱針移動的角度大不大?越大越能玩『超低針壓』密技。第二是唱臂,這種密技極端要求VTA的細膩調整,所以調整VTA不便或無法調整VTA的唱臂,無法使用此密技。還有,據 rendzaw 表示,單點支撐唱臂也不適合此密技。
rendzaw 店裡的 Technics SL-1200MK5 + Racs 碳纖高輸出唱頭

OK,硬體條件滿足後,請先以放大鏡或照相機,牢牢記住正常的針壓與VTA時,針尖、針桿與唱片之間的夾角是多少(據說這叫做SRA?OK,以下名之)。再來,先把針壓調到 0.9,再依據你看到的SRA,調整VTA調整到SRA與理論值或剛剛記下來的實證值相同。OK,這就是『超低針壓』密技。通常VTA會下降到超過調整範圍,所以 rendzaw 開發前薄後厚有角度的碳纖維唱頭墊片,一方面使用碳纖維唱頭墊片可以讓聲音的HI-FI性能更強,另一方面前薄後厚的角度讓VTA不必調太低就可以有正確的SRA了。我還沒買這種墊片之前,是先在唱頭單側墊一小鐵片,照樣可以玩『超低針壓』密技。
scs 家裡的 Technics SL-1200MK5 + 雷氏舊五號頭

再者,開始播放唱片進行細微的針壓與VTA調整。先不要動VTA,先動針壓。請找一片錄音藝術真正夠水準的LP播放,因為錄音藝術水準不夠的唱片會嚴重造成干擾。我推薦的是任何一張 EMI FRANCE的錄音,美國 ANGEL 任何便宜版位皆可。播放此LP時,請挑最大聲、最強音的樂器合奏樂段;聽聽看合奏時聲音會不會亂掉?不會,再降低針壓到0.8,依次降到0.7為止。如果能降到 0.7,算你賺到...:P 如果最大聲合奏時聲音亂掉,請增加針壓,增加到不會亂為止。如果增加到1.5還會亂掉,大概就是你的LP系統不適合玩此密技了。
OK,決定你的LP之『最低針壓容許值』了,再來調VTA。先調整VTA讓『看起來』SRA是正常的,然後上下調整VTA,達到一個你『聽起來』覺得最高音與最低音的量感質感都達到最大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正確的VTA』。其實依我的理解,這是在尋找刻片機刻刀的角度。所以這個VTA值得根據不同的廠牌(刻刀角度會不同)、唱片厚度而決定。要玩得很兇,可以隨時微調VTA而得到最大快感;如不想這麼累,其實找到一個『針對廠牌』的公約值就夠了。像我的 MC2000 因為阻尼有問題,結果針壓微調會明顯改變SRA,所以我這個懶蟲都是調整針壓來逼進正確的VTA。例如在我的系統,錄音藝術水準低的唱片如 DG、PHILIPS、CBS、RCA、DECCA,往往針壓要重到2.0以上才會播放正常;而錄音藝術水準高的唱片如 EMI FRANCE,則往往可以挑戰 0.8、0.7的超低針壓。
『超低針壓』挑戰音響科學與錄音藝術
既然只是一種未經認證的密技,何以讓我如此驚訝?因為『超低針壓』密技調整的結果,讓LP的暫態反應強到可怕的地步,再加上LP原本相位失真就很低,找回最高頻與最低頻而讓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LP系統,終於可以進行錄音藝術的鑑識了。
『HI-FI性能強大無比』對音響科學是一種挑戰,因為很多音響器材即使再高價,都是通不過『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摧殘的。最明顯的聽感就是這種聲音會躁、不舒服,其實是暫態反應太正確而導致性能不良的器材或線材產生嚴重的互調失真,搭配不當的系統也跟著完蛋。因此為何需要碳纖維唱頭墊片、碳纖維唱片墊、甚至碳纖維製的唱頭?我猜想碳纖維是面對強大的暫態反應最能承受住的材料。
『HI-FI性能強大無比』對錄音藝術的挑戰更是可怕,它將毫不客氣地、證明市面上流行的發燒LP唱片都是不合格的;即使是TAS榜單上的EDI發燒片,照樣可以被證明是不好聽的唱片。反之,只要是錄音藝術水準足夠的唱片,就算是極爛版位、片況不佳.....照樣可以輕輕鬆鬆得到遠比ED1更好的聽感,甚至比起國家音樂廳那種不良音樂廳的現場演奏......
『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殺音響與挑錄音之現象,與音樂素養之間的微妙關係,我都在很多文章都加以辨正過。它會導致所謂的好聽與難聽的定義完全反轉,更直接反對音樂性與音響性的區分;因此若你嘗試過、或聽過低針壓系統而無法理解那種聲音,第一要思考自己是不是無法接受『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聲音?我『絕不認為』只有接受這種聲音才叫做高手,但是這個立場與前提將會決定市面上99%的唱片、音響與評論是否足以成為討論交流的判準;若是要進行有效的科學討論,不可不慎。
分享店訪與家訪之前要先強調,我覺得 rendzaw 與 scs 都有一種討厭的科學人之毛病...:P 他們像我一樣,追尋要達到極致HI-FI性能,最低需要多少錢?結果無論 rendzaw 或 scs 都傾向以低價位音響來呈現極致的HI-FI性能。問題是,『聲音的質感』絕對一分錢一分貨,便宜器材或許HI-FI性能可以追上千萬系統,但是音質美一定輸一大截;所以這種極端偏好『HI-FI性能強大無比』的聲音,大概也只有極少數科學瘋子(例如我)才能避開音質美的缺陷而聽到其中最高水準的科學性能。所以若有網友聽過類似聲音而大惑不解為何我會如此叫好,其實是他們兩個人有點欠扁...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聆聽新竹 rendzaw 店訪,己完成,請參見: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p=47765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聆聽 scs 的十萬元內最佳組合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p=49003
(end)
-
-
2009-06-23, 10:59 AM
#699
LP 與 CD 的『聽覺心理』差異
這是一篇沒發表在此過的舊文章,當時LP玩得不精不敢發表,現在玩LP玩出一些心得,發現以前的觀點似乎還算可以,所貼出來與大家交流了....
LP 與 CD 的『聽覺心理』差異
因為自己組了一套LP,隨及親身體驗到 LP 與 CD 的『聽覺心理』差異是如此明顯,沒有親身體驗的鑑聽式聆聽者很容易被迷惑,所以值得寫出來。
過去我看法是:『便宜鑑聽的CD,HI-END享受的LP。』,CD 非常容易做到信號正確,LP 卻往往得花上較高價位與較高調整方法才能真正的信號正確。什麼叫做信號正確?從認知心理學的『信號發覺論』,可以知道人類運思的心理基礎就是『暫態』:暫態(反應速度)越佳,信號偵測越清楚。
雖然我體驗到『極低針壓密技』可以讓五萬元的LP系統表現出無以倫匹的信號正確性,但是比起CD只要花一萬元,還是有一段差距。
但是,為什麼音響玩家往往公認便宜的LP就可以在『音質』上贏過CD?
經過自己的實證後,確認這是一種『聽覺心理』的問題:因為LP系統『信號不夠正確』產生失真的美聲,『相位失真低』而鑑聽到真實的空間。
一、『信號不夠正確』產生失真的美聲:
很多人都說 LP 系統高頻無上限而CD只能到22K,這是標準的嚴重錯誤!LP雖高頻無上限,但讀取方式的機械誤差往往早就蓋掉正確的訊號了,因為暫態反應完全跟不上唱頭本身的頻寬,高頻細節被吃得一乾二淨。
於是在 HI-FI性能不足的LP系統中,高頻是利用調音去加料的,直接造成的聽感就是:聽這種 LP的人,除非受過CD訓練,否則非常難正確分辨演奏家的實力;因要分辨演奏家的實力一定需要正確的高頻。
我的間接證據很簡單:比起CD唱片,LP唱片保存更多偉大的演奏家與藝術級錄音,結果在LP玩家之間,反而錯誤錄音與冒牌演奏家更加流行。相對的,追求HI-FI性能的LP玩家如超低針壓派,反而一下就可以辨認出真正實力的演奏與正確的錄音藝術。可見在一般HI-FI性能不足的LP玩家中,訊號不夠正確對他們的聽感影響是很大的。
在我的音響系統中,正確無誤的呈現非頂級的LP系統高頻是『加料的』之事實,造成很多偉大的錄音之高頻特性被吃掉。當然了,在羅啟良老大家與另一個同好家中,以二十萬以上等級的LP系統鑑聽,這種高頻不正確的缺陷就小非常非常多。果然玩LP就是要花大錢......幸好超低針壓派把門鑑降低非常多。
一般市面上『好聽』的CD往往就是高頻加料,放棄CD最大的優點,當然比不上LP。而且,如果音響系統本身的高頻鑑聽性就是很差,這個現象當然無法發現。我原先曾經多次誤判 LP贏過 CD,最後不是發現 PEL KANTOR 還沒 RUN開,就是發現大機水準不夠推不動這麼正確的音樂訊號。
但是,這還不夠解釋為什麼我自己在 PEL KANTOR 己經 RUN 開後還會多次錯誤判斷,這得看第二點。
二、『相位失真低』鑑聽到真實的空間:
CD 的訊號無論是數位上的JITTER或D/A後的低通,通通有相位失真的問題。偏偏 LP 不會有這種問題,於是對於我這種非常強調音響系統必需如臨現場的人,出現一種判斷上的心理偏差....
LP 的優勢是『聲音的進行感』,這是我很難文字描述的:試想喇叭離你三公尺,而你的空間定位可以製造深達四公尺的音場。如果是CD,你會覺得音樂是從四公尺的位置『發聲』;如果是LP,你覺得音樂從四公尺的位置向你『迎面襲來』。這是我私人對LP的調整是否登峰造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準,也是我認為CD永遠比不上LP的穩輸事實。這段舊文章是我多年前的聽感描 述,現在知道這是相位失真極低的訊源造成的現象。
我偏差的是:我誤把這種現象當成『高頻正確』<== 這真的是大錯特錯,後來以正常針壓重聽每一張同錄音的LP與CD,都發現LP的高頻比CD『少』很多,偏偏『聲音的進行感』的現象還是存在;害我先前誤以為我的LP系統之高頻沒問題.....
這種現象有一種嚴重誤判,就是『中頻突出』會強烈突顯這個優點;你會覺得LP比CD活生、包圍 、充滿在空間;但是往往是中頻突出的假象。滿足於這種聲音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中頻突出造成高頻不正確的LP系統,如上所述至少就會傷害音樂欣賞的旨趣。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注意到LP的高頻不夠正確,那麼很可能像我一樣,只注意到『聲音的進行感』產生的音響空間感與訊號的能量感,就很容易誤判LP與CD的比較結果了。
只要LP調校甚佳,如果音響系統無法正確鑑聽高頻,或者聽者忘了注意此事實,那麼LP的『相位失真低』優點將會明顯大勝CD,造成LP的訊息量感贏過CD、空間感贏過CD、音質贏過CD......其實,只要音響系統的高頻是正確的、母帶錄音的高頻也是正確的,就會發現CD的高頻正確性遠勝 LP。
當然,非常多CD為了製造LP聽感而主動修飾高頻,造成這種CD的高頻正確性遠低於LP,這是後天因素。還有,我會被超低針壓派說服,就是因為他們的確找到一條『增強LP的暫態反應』之高頻正確之路。
三、結語:還是一樣:『便宜鑑聽的CD,HI-END享受的LP。』
上述情況在LP調整高手加上高價LP系統,可能不見得如此,若是五十萬甚至百萬的LP與CD互K會如何,以後再說。但是對於常見LP系統,若是僅滿足於這種LP的『好聽』,其實要小心喪失辨認正確的聲音訊號的能力,當然直接影響到音樂的素養。
所以從音樂欣賞的立場,如果音響有預算上限,欣賞音樂為主而不是玩音響為主的人,最便宜的預算 CD就非常夠用了(當然還是得要使用訊號正確的CD!),非LP不可就得努力防止相關問題了。
若是預算無上限,而且懂得如何讓LP的暫態追上CD,那麼LP先天相位失真永遠低於CD的事實就會令人難以選擇。我是選擇兩者並存啦!
當然還是要收集 EMI FRANCE 與其他唱片廠牌之真正高手的LP,理由很簡單,因為舊錄音的 CD 版常常『亂來』或程度不足。像 A.CHARLIN 或 FY 這些錄音藝術高手,出版的 CD 之正確性與 LP 一樣高級,不會出現 CD版『亂來』而造成 LP版比 CD版正確的悽慘下場。而絕大多數市面上的LP時代之CD唱片,真的是亂搞亂來,導致 CD版與 LP版相比完全是垃圾,為了聽到約夫姆、華爾特、吉利爾斯、肯普夫、塞爾金、葛魯米歐、謝霖的真正聲音,只好聽LP。當然了,如果有真正的高手發行CD版的聲音沒有亂搞,當然就不必費事搞LP了。
EMI FRANCE 真是個難題,它們的 CD版除非是真正高手的出版,否則往往沒有LP的正確。相對的,CD品質與LP品質一樣強的 A.CHARLIN 或 FY,就沒有這種問題。
換句話說,唱片、錄音還是決定一切。錄音本身正不正確,遠勝LP與CD的差異;唱片出版有沒有亂搞,還是遠勝LP與CD的差異。不管CD的高頻多正確,沒有亂搞的老LP就是比亂搞的新CD好太多,亂搞的LP當然也會遠比不上舊版沒亂搞的CD。最後,最新的錄音藝術唱片,在錄音藝術上當然贏過一切。
很早就知道或預期 LP 與 CD 之爭的答案應如上述了,只是沒有實證不能太早講。現在實證差不多如此,等到我有錢讓LP系統與CD系統到頂了,再來實證看看『高價位的LP與CD之爭』.... 
(END)
-
-
2009-06-24, 05:37 AM
#700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