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頁,共381頁 第一第一 ... 281331371379380381
顯示結果從 3,801 到 3,806 共計 3806 條
  1. #3801
    註冊日期
    2023-02-24
    文章
    123
    Thanks
    164
    Thanked 354 Times in 107 Posts

    預設

    其實用工業用的機櫃之類的 好好重新規劃應該會好不少

    尤其是那堆亂七八糟的接線 如果改用厚的紅銅板連接電容,然後把所有DC線、電源按照大小規劃好。

    另外,電源隔離方案的走線也是,應該就會好不少。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5401920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80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82
    Thanks
    3,737
    Thanked 5,923 Times in 1,97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iguma 查看文章
    最好有你說的那麼簡單wwww
    封起來我第一個想到積熱問題。
    積熱 算什麼入門簡單問題?....

    我現在就己經使用家用迴路接靜音風扇在進行散熱了,完全不影響聲音!!對付積熱不過是風扇加到50隻這種簡單地不得了的小問題.......或者使用致冷器晶片加風扇,隨隨便便就可以解決了...

    引用 作者: a5401920 查看文章
    其實用工業用的機櫃之類的 好好重新規劃應該會好不少
    尤其是那堆亂七八糟的接線 如果改用厚的紅銅板連接電容,然後把所有DC線、電源按照大小規劃好。
    另外,電源隔離方案的走線也是,應該就會好不少。
    所以需要有在乎外觀的人站出來設計,我看就是你了!......

  4. #3803
    註冊日期
    2023-02-24
    文章
    123
    Thanks
    164
    Thanked 354 Times in 107 Posts

    預設

    設計那種東西都是要個案依照情況去做的,沒辦法通案搞攻略啦XXXD

    而且,要處理美觀問題,還是等到都穩定下來不要亂動的時候再說了。

  5. #380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82
    Thanks
    3,737
    Thanked 5,923 Times in 1,97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又找到一個『專殺音質』的演錄雙絕唱片!!HMC902121。

    https://www.prestomusic.com/classica...tets-nos-10-15
    附件 35067
    今天確定了:

    這張唱片是目前為止演錄最雙絕的正確唱片無誤,其演奏水準完全打敗任何我買過的弦樂四重奏團(老錄音不算)......

    只是從它的撥弦樂段,總覺得這張唱片應該有進行加料美化,讓提琴家族的撥弦大幅偏向豎琴的聽感。但是不知何故,有這種問題的唱片,在我的三百萬級音響系統完全聽不出其他問題??除了暫態一定輸給2020年代以後的KLA或IC或HARP,其他音質或相位或3D空間感或普遍超低頻.....通通沒問題。

    而演奏如前述是強中之強!!!

    順帶一提:

    經過 box的提問,我才發現 kla179這張目前最正確的唱片,居然只有第一軌是最正確的?

    第2、3、4、5完全退步到20年前的水準,第6則是略比不上第1。一張唱片只有一軌是正確錄音??真是見鬼了!!!

    還有:

    這張唱片的錄音隱隱可以比得上KLA163,說不定可以比得上KLA179第一軌!!

    名稱:  cd505050.jpg
瀏覽次數: 74
文件大小:  112.2 KB
    French Recital For Clarinet and Harp, Vol Ii
    Jean-Marc Fessard (clarinet), Rachel Talitman (harp)
    Release Date: 30th Jun 2023
    Catalogue No: CD505050
    Label: Harp & Company
    Length: 59 minutes


    (END)

  6. #3805
    註冊日期
    2017-03-13
    文章
    80
    Thanks
    22
    Thanked 143 Times in 54 Posts

    預設

    最近買了 evidence 由 Guy 和 Tedi 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EVCD037

    之前常聽的是 Archipel 大歐的 1946/1952 mono 錄音 ARPCD0389

    會買的原因是想買比較新的錄音來聽聽看,而且 Guy 和 Tedi 技術上應該都很厲害了。

    播放 Guy 和 Tedi 的時候,一瞬間覺得『這是同一首曲子嗎?』聽感差異明顯。
    Tedi 的拉法非常凌厲,乾脆俐落?速度感明顯,雖然不是指拉得特別快。聲音相對銳利。琴音也比較細,稍薄。
    Guy 的琴,踏板採的比較多?
    聽起來的確是現代錄音,錄音應該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大歐的拉法不太一樣,該說什麼呢?偏向古典?聽感上比較溫潤,韻味,醇厚,也沒有這麼凌厲和銳利,音色比較飽滿,比較多情感表現。
    給我一種更多沉浸在曲子裡的感受。
    而 Tedi 和 Guy 則是偏向鏗鏘有力的方式,理性節制?線條感?一時之間我好像進不到曲子裡面。

    我不確定是不是大歐聽得太習慣,下次來聽不同首。
    另外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比較適合哪種詮釋方法呢?

    呼叫 psycho
    此篇文章於 2025-05-07 11:40 AM 被 dearflight 編輯。

  7.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8. #3806
    註冊日期
    2023-02-24
    文章
    123
    Thanks
    164
    Thanked 354 Times in 107 Posts

    預設 音樂詮釋理論面向與深度

    引用 作者: dearflight 查看文章
    最近買了 evidence 由 Guy 和 Tedi 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EVCD037

    之前常聽的是 Archipel 大歐的 1946/1952 mono 錄音 ARPCD0389

    會買的原因是想買比較新的錄音來聽聽看,而且 Guy 和 Tedi 技術上應該都很厲害了。

    播放 Guy 和 Tedi 的時候,一瞬間覺得『這是同一首曲子嗎?』聽感差異明顯。
    Tedi 的拉法非常凌厲,乾脆俐落?速度感明顯,雖然不是指拉得特別快。聲音相對銳利。琴音也比較細,稍薄。
    Guy 的琴,踏板採的比較多?
    聽起來的確是現代錄音,錄音應該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大歐的拉法不太一樣,該說什麼呢?偏向古典?聽感上比較溫潤,韻味,醇厚,也沒有這麼凌厲和銳利,音色比較飽滿,比較多情感表現。
    給我一種更多沉浸在曲子裡的感受。
    而 Tedi 和 Guy 則是偏向鏗鏘有力的方式,理性節制?線條感?一時之間我好像進不到曲子裡面。

    我不確定是不是大歐聽得太習慣,下次來聽不同首。
    另外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比較適合哪種詮釋方法呢?

    呼叫 psycho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些粗淺的想法。趁psycho還沒回之前,就先為王前驅了(X)。

    ---

    古典音樂作曲出現後,隨著時代演進、樂器的更新乃至於某些樂器被淘汰後,即產生了一個問題:對於古樂(例如:貝多芬、莫札特之於現在)到底該如何演奏?進而產生了不同的取向。


    其中一種取向是因為器材現代化、場域與樂團精準化、錄音與標準化革命,以及當代數位/後製趨勢,主張透過現代更先進的樂器、理念,更強調演奏家個人特色、個人情感,並且,因為樂器的進步帶來更大的動態對比;相對而言,另一派則是主張應該透過古樂器(或是複製品)以貼近樂譜並且根據當時演奏家對於音樂的想法來詮釋演奏,例如:LPH 011的錄音就是強調古樂團,透過古樂來演奏莫札特的第41號交響曲Jupiter。


    在現代派中,當然還存著不同角度的詮釋取向,例如:注重節奏更穩定,Rubato 節制、點到為止,追求推進力與線性流動、動態層次清楚但中等範圍,傾向以細微漸變呈現結構、音色透明、乾淨,弱音清晰,鋼琴和小提琴聲部分離度高的分析型或是Rubato 自由度高,重拍前後拉伸或推進,強調情感起伏、動態對比幅度大,強弱反差鮮明,追求戲劇張力、音色飽滿、溫暖,混響感較重,小提琴與鋼琴互相融合的浪漫型。


    為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歷史派與現代派詮釋的差異,以下以貝多芬第五號奏鳴曲為例,來說明這些詮釋取向的差異。


    在了解了這些詮釋取向的差異後,進一步而言,詮釋有差所以呢?到底哪一種詮釋取向更好?或者說在藝術的領域這個問題應該是哪一種詮釋的取向更有深度?具體化而言,對於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我們應該怎麼理解才能更深入的欣賞這種音樂的思考?


    首先,我們可以古樂版本為基礎(HMC 902025.27)。來理解在盡可能逼近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想像下,對於貝多芬第五號奏鳴曲的想像是甚麼?弦樂的運用是否很「浪漫」?把古典時期累積的曲式、結構的思考丟於腦後?


    在聆聽完古樂版本後,我想心得大概會是:奇怪!為甚麼模仿貝多芬時期詮釋取向也沒多「浪漫」?多展現個人特色?通過古樂版本我們發現,原來貝多芬的浪漫,是相對於古典的浪漫,而不是個人式的浪漫。貝多芬音樂的浪漫是以古典作為基準參考點,想要表現出的浪漫。因此,古典時期堅持的結構、線條的清晰、透明不能夠被捨棄,轉向只有滿滿的自己想法。那已經不是貝多芬式的浪漫,而是直接的快感刺激了。用的比喻的說法,成人電影與藝術裸露畫差異大概就是如此的概念。


    在有了上述對於浪漫概念的理解下,現代派詮釋的基本訴求是,如何在維持著古典對於結構、曲式結構美學下,彰顯個人特色。


    ALPHA 407、EVCD037或是ARPCD0389均是以現代樂器追求現代詮釋的演奏。

    不過,其中卻有水準的差異。


    - ALPHA 407與EVCD037過於偏向古典主義的線條,雖然可以欣賞結構美感,但是欠缺「浪漫」
    - ARPCD0389更糟,試圖浪漫卻導致結構清晰度消失。


    當我們理解了古典主義的背景下浪漫主義的意義後,我們最後會來到的地方就是蕾菲布的理性浪漫主義。請聽SOCD 336第4~6軌,同樣是貝多芬的第四號奏鳴曲。雖然是1970年的老錄音,且並未經過從新壓片,導致性能不佳。不過,以詮釋而言,蕾菲布的鋼琴當然超絕,但請注意小提琴的表現。在不失結構的清晰度下,同時不失細微的動態變化、音色變化,來營造弦樂的個人詮釋。


    總之,當我們以歷史的視角,來理解貝多芬的詮釋問題。最後,走向的可能答案之一就是以蕾菲布為代表的理性浪漫主義。當我們認識到古典樂詮釋的這個深度後,詮釋或許有萬萬種,但哪一些是真正有意義的?哪些是搞怪的?不敢說一目了然,但也有了相形之下,相對客觀而可靠的評價基準了。

    ---
    以上說明,仍然欠缺對於每一張唱片之中,具體聆聽感受,尚欠補充。因此,只能作為初稿,提供一些討論的想法。

  9.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5401920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