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769 條

查看主題

  1. #9
    註冊日期
    2017-03-13
    文章
    78
    Thanks
    22
    Thanked 141 Times in 53 Posts

    預設

    星期五去國家音樂廳聽了音樂會,在大家熱烈討論各樣軟硬體的時候,分享心得給大家,讓大家討論中簡短休息一下。看來看去還是這個討論串最適合,這場公視有轉播,連結在這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UZH-Pd8bI

    好久沒有聽現場,前幾天看到臉書廣告
    6/12呂紹嘉指揮NSO 貝多芬第五號第七號交響曲演出,都是喜歡的曲子,所以久違的買票去進場聽音樂了。

    以下心得分享分兩個部分,曲目聽感,還有 CD 與現場的聽感差異。當然,以下都是個人的感受,跟大家也許會有很大的不同。


    曲目聽感




    很久沒有聽現場,對指揮和樂團都不熟。多年以前的印象是 NSO 弦樂部比較弱,在最強的時候強不起來。其他就沒有印象了。

    我坐在二樓最後面倒數第二排,也是個眾所周知的不好位置。但是我很少進音樂廳,所以也沒得比較,不知道糟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每個聲部都還聽得清楚。

    貝多芬五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聽的曲子,雖然我都是聽 CD我覺得這首曲子非常 " 貝多芬 ",結構清楚,持續發展,沒有冷場,也沒有過短的片段,前後連貫。

    但是聽NSO整個樂曲的詮釋都跟我聽 CD 的感覺差很多。像是不同的曲子,曲子各個小片段結構似乎不夠明顯跟顯出特色。例如每個樂段都應該最適合的表現法,從強弱、速度來表達每一段的涵義,但是這部份真的感受不到,很多段都覺得只是演奏出來,但是沒有把裡面的涵義演奏出來,有點可惜。這首曲子應該是從頭到尾都可以很振奮正面的才對。

    講到樂器,就是覺得銅管的音準不準的很明顯。還有在許多應該最強的時候,弦樂部又聽不到了,這對聽感、曲子結構、情感部分都有影響。我不知道是我位子太差,還是弦樂不夠強,還是管樂音量太大。總之以曲子聽感而言,是少了些甚麼東西。

    第七號,是被交響情人夢影響的,非常熟他的第一樂章一開始的地方。

    CD整曲的時候,跟五號比,音樂的發展與弦律變化,結構銜接等,沒有五號豐富和流暢。但是還是蠻喜歡這種歡樂的曲子。

    意外的是,開始演奏的時候,明顯好於第五號。各聲部的平衡非常好。演奏非常生動,非常好聽。我在想,是弦樂部暖身好了嗎
    ? 還是管樂換過樂手導致音量平衡? 最強的時候,弦樂部被吃掉的情況明顯少了,所以平衡好了。

    管樂樂手人數少了,總音量也稍微降低,弦樂總算比較聽得到了。但是小號的音色比較暗。在但是在曲子需要強的時候,期待管樂衝出來,卻是偏暗的音色,這裡有點不對勁。

    總體而言,這次NSO的演奏,七號還是比五號好蠻多的。


    CD 與現場的聽感差異

    很久沒有進音樂廳,發現對弦樂音色的認知跟 CD 有一段差距。在 CD 裡面,大編制的音樂,弦樂的音色比較偏向單一直白,但是現場聽弦樂,音色很豐富與活生,抽象的說,弦樂音色是有水分和彈性的。CD 裡面弦樂一收不好,就是乾、刺。現場聽起來,一點都不乾。

    另外一個差別是,有些 CD 弦樂的收錄,聲音比較是厚重,或者說厚實或者塊狀,現場聽起來,弦樂就是弦樂,畢竟是擦弦而發出聲音,不太會有 CD 的厚重感。此處我也自己在想,是 CD 的問題,還是 NSO 的問題。會不會其他的樂團可以拉出厚實的弦樂,不過我太少進音樂廳了,這個我沒答案。但是弦樂部聲量不夠大,在擔任主要部份的時候,會覺得缺了些甚麼,缺一味。

    CD聽大編制,各聲部通常分得很開,這裡講的不是音場,是指聲音之間獨立性高。但是現場演奏時,聲音是融合在一起的,交響兩字應該算是很好的描述,不會有各聲部獨立發生的感覺。這部分不知道是不是一般管弦樂團錄音都是用多麥克風錄音的關係。

    再來就是 CD 收的直接音還是比較多,在音樂廳裡面,間接音或者空間音多一些,聲音聽起來比較立體 “ (找不到好的形容詞形容)

    還有一個差別,聽音響的時候 (我猜大部分的音響,不包含性能很好的音響),弱音其實很不明顯,甚至就是完全消失。但是現場的弱音其實都蠻明顯的,不論是弦樂或木管的微弱聲音,都聽得很清楚。所以曲子會更完整。

    結論,聽現場還是很不錯的喔。

  2.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