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06-01, 08:05 PM
#3361
我的版本:I-V維持390R、51R、220pF,減法器改為3900R、330pF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flying fis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1, 09:09 PM
#3362
I-V用2k7太大了,如果用在es9038pro,電壓會爆掉,因為9038pro的電流比9038q2m大很多。
BEN的版本跟未修正的比起來,I-V的輸出電壓是7倍大,進入減法器再衰減成1/7,先放大再衰減,似乎不理想。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flying fis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1, 11:07 PM
#3363
軟體大致上應該會用7~8成左右了....
下面列出目前小弟想測的項目,請各位過目:
1. 1KHz: THD, THD+N, SINAD, SNR, ENOB, dynamic range, Gm
2. linearity (20Hz, 1KHz, 20KHz)
3. multi-tone (32 tones)
4. J-test (16bit, 24bit)
5. impulse response
6. filter response
7. DIM30
8. noise spectrum
9. SMPTE IMD (60Hz + 7KHz)
10. DIN IMD (250Hz + 8KHz)
11. CCIF2 IMD (19KHz + 20KHz)
12. CCIF3 IMD (13KHz + 14KHz, 14KHz + 15KHz, 15KHz + 16KHz 三選一?)
對訊號強度掃描 (vs. level):
1. THD+N @ 200Hz, 1KHz, 6.67KHz
2. THD @ 200Hz, 1KHz, 6.67KHz
3. SMPTE IMD (60Hz + 7KHz)
4. DIN IMD (250Hz + 8KHz)
5. CCIF2 IMD (19KHz + 20KHz)
6. CCIF3 IMD (13KHz + 14KHz, 14KHz + 15KHz, 15KHz + 16KHz 三選一?)
7. multi-tone (TD+N)
對頻率掃描 (vs. frequency):
1. THD+N @ full scale
2. THD @ full scale
3. SINAD @ full scale
4. SNR @ full scale
5. Gm @ full scale
6. crosstalk @ full scale
7. phase @ full scale
請問各位有沒有其他想測的項目呢?
或是對上面的項目有什麼建議呢?
此篇文章於 2020-06-02 09:51 AM 被 bchsieh 編輯。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1, 11:28 PM
#3364
 作者: bchsieh
[恕刪]
對訊號強度掃描 (vs. level):
1. THD+N @ 1KHz
2. THD @ 1KHz
3. SMPTE IMD (60Hz + 7KHz)
4. DIN IMD (250Hz + 8KHz)
5. CCIF2 IMD (19KHz + 20KHz)
6. CCIF3 IMD (13KHz + 14KHz, 14KHz + 15KHz, 15KHz + 16KHz 三選一?)
7. multi-tone (TD+N)
[恕刪]
bchsieh兄您好,小弟覺得THD(+N) vs. Level 的部分可以加測 200Hz、6.67KHz。
這是參考ICEPower 模組的datasheet~
話說這工作量好大,bchsieh兄應該徵求一下要刪掉哪些項目的意見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1, 11:55 PM
#3365
 作者: bchsieh
軟體大致上應該會用7~8成左右了....
下面列出目前小弟想測的項目,請各位過目:
1. 1KHz: THD, THD+N, SINAD, SNR, ENOB, dynamic range, Gm
2. linearity (20Hz, 1KHz, 20KHz)
3. multi-tone (32 tones)
4. J-test (16bit, 24bit)
5. impulse response
6. filter response
7. crosstalk
8. DIM30
9. noise spectrum
對訊號強度掃描 (vs. level):
1. THD+N @ 1KHz
2. THD @ 1KHz
3. SMPTE IMD (60Hz + 7KHz)
4. DIN IMD (250Hz + 8KHz)
5. CCIF2 IMD (19KHz + 20KHz)
6. CCIF3 IMD (13KHz + 14KHz, 14KHz + 15KHz, 15KHz + 16KHz 三選一?)
7. multi-tone (TD+N)
對頻率掃描 (vs. frequency):
1. THD+N @ full scale
2. THD @ full scale
3. SINAD @ full scale
4. SNR @ full scale
5. Gm @ full scale
6. crosstalk @ full scale
請問各位有沒有其他想測的項目呢?
或是對上面的項目有什麼建議呢? 
小白請教BC兄,有沒有能夠入門這些量測結果的意義的資料或網站可以參考?
從我的iPhone使用Tapatalk 發送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awaslider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2, 12:08 AM
#3366
飛魚兄您好,請問您測量的是1KHz 的THD嗎?
ASR上,ESS Hump是出現在SMPTE vs. level的測試上,小弟並不清楚 THD vs. level 的測試看不看得到ESS Hump就是。
不過如果看得到的話也會是很有意思的發現~
此篇文章於 2020-06-02 12:25 AM 被 arnoldonomics 編輯。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2, 12:39 AM
#3367
 作者: arnoldonomics
飛魚兄您好,請問您測量的是1KHz 的THD嗎?
ASR上,ESS Hump是出現在SMPTE vs. level的測試上,小弟並不清楚 THD vs. level 的測試看不看得到ESS Hump就是。
不過如果看得到的話也會是很有意思的發現~
arnoldonomics您好
這不是實測,是LTspice模擬的1kHz輸出THD。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flying fis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2, 01:34 AM
#3368
 作者: pawaslider
pawaslider兄您好,
動態壓縮歷史悠久,早期類比錄音時代,就會為了屈就黑膠的動態而使用純類比的壓縮器,廣播上也大量使用。 但自從出現loudness war以後,流行樂的動態(或說DR值)就直線下降,非常讓人遺憾。CD的動態明明是比較大的,但數位的壓縮器太容易使用了。
pawaslider兄舉的例子還算流行樂裡面動態比較好的,下載下來測試結果是 DR = 7 (這分數也不算好,但很多流行樂低到4~5),實際聽起來小弟也覺得算流行樂裡面錄音勉強可以的。 另外,聽說通常單曲版的動態是最好的,再來是Official MV版本,CD專輯版的動態最差~ 演唱會錄音通常好於錄音室,HiRes版本有機會少動態壓縮。
另外一個動態不好的可能原因是混音技術不佳。譬如5.1音軌downmix到雙聲道時,標準做法是中聲道*0.7分別加到左右聲道,如果中聲道*1加到左右聲道的話,動態會被大幅壓縮,小弟手上的一個範例是Within Temptation Black Symphony的CD版。CD版動態不好,藍光版動態極佳,小弟自行downmix 藍光的 24/96 5.1 channel flac 音軌後發現CD版的混音時中聲道應該沒有乘上0.7... 附帶一提,foobar2000預設的downmix就沒有乘上0.7,需要透過matrix mixer一類的DSP調整。
2L-038_01 小弟是聽 44.1KHz/16bit 版本。 但音色感覺很忠實,並沒有拉弦聲音很甜的感覺耶!? 方便pawaslider兄分享一下使用的器材嗎?
聽感上比較像所謂舞台位置的音場。 但小弟清楚耳機上對音場的判斷和音響很容易不一樣,譬如DECCA Tree的音場在耳機上感覺就很不錯XDD 但在音響上是平面沒有深度的。
另外小弟有看過文章提到錄音時使用mono sources更適合創造人工音場,以2L的麥克風擺法而言,推測在原始環繞(5.1 or 7.1)裡會是自然音場,兩聲道的情況下偏向人工音場~
傳送門
Decca的工程師對Decca Tree也有類似的評語~
"...you lose a lot of the directional cues"
"...we would paint an artificial stereo image."
"... the sound was fantastic."
Wiki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2, 08:15 AM
#3369
 作者: arnoldonomics
飛魚兄您好,請問您測量的是1KHz 的THD嗎?
ASR上,ESS Hump是出現在SMPTE vs. level的測試上,小弟並不清楚 THD vs. level 的測試看不看得到ESS Hump就是。
不過如果看得到的話也會是很有意思的發現~
arnoldonomics兄您好,
根據ASR,THD vs. level應該也是看得到ESS Hump。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n.5752/page-2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02, 08:35 AM
#3370
 作者: arnoldonomics
bchsieh兄您好,小弟覺得THD(+N) vs. Level 的部分可以加測 200Hz、6.67KHz。
這是參考ICEPower 模組的datasheet~
話說這工作量好大,bchsieh兄應該徵求一下要刪掉哪些項目的意見 
arnoldonomics兄您好,
謝謝您的建議,小弟已經把 200Hz 和 6.67KHz 加入測試項目中。
是的,這個測試量很大,全部測完一次加上存檔做圖抓圖預計要花上四五個小時吧。
真正要花多久還不知道,等實作了才知道。
因為測試目的是要找尋真正有意義的音響測試指標,所以測量項目如果不夠廣泛,也許就會漏掉一些重要指標。
但這只是草創階段而已.. 如果真的能找到什麼蛛絲馬跡,以後不重要的項目就不用測了。
ps. 如果小弟真的有毅力可以堅持不斷的測量下去,以後會有一大堆測試圖出現,總覺得貼在討論區裡似乎不是很容易整理和搜尋。
目前有考慮找個免費空間,做個網站或是部落格的形式,是不是比較容易搜尋?
然後如果有需要討論的話,可以回到這裡討論?
各位覺得如何呢?
當然也有可能小弟一忙,根本沒時間測量,半年才測一次也說不定.. 目前都只是畫個大餅打打嘴砲而已.. 
ps. 剛剛看了一下icepower的datasheet,裡面的CCIF IMD用的頻率是18.5KHz和1KHz.. 這不是很怪嗎??
另外還發現icepower竟然有測試TIM vs. 頻率,非常有趣。
此篇文章於 2020-06-02 08:54 AM 被 bchsieh 編輯。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