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01-30, 11:17 AM
#3201
 作者: psycho
這樣子還說自己是無產階級!?真是欠打......
教授打得好,我也只是個"僞裝成無產階級"的小資罷了(這和"僞裝的古典樂迷"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是覺得如果不在心態上把自己當成無產,很容易跟著大資本家一起剝削無產階級
但這種想法,終究只是一種布爾喬亞的凝視吧(哀)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1-30, 03:08 PM
#3202
教授您好,
小弟想請教一下, 您前篇的"今天的中壢音響室完成兩個心願"中的第二個心願中有提到"黑膠味調整法"(偏類比聲), 和先前爬文教授另一連載"走向超值而極緻的HI-FI電腦訊源"中有討論到, rendzaw研究出『巨量重覆複製法』與日本人所給的軟體來重新排列010101而產生出不同的聲音美學是相類似的事嗎?
小弟猜測這些方式所製作出的音樂檔案, 應該是一種不可逆的EQ; 若是的話, 這些方法所造成聲音美學的走向產生了分歧, 不是與教授曾提出的"從正確的錄音來理解正確的演奏與聲音美感"有點背道而馳嗎? 小弟的問題是教授鼓勵我們要聆聽的是正確的原始錄音(譬如從新天新地購買的CD), 還是要聽這些經過後製的錄音呢?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stch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1-31, 12:11 AM
#3203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2-01, 01:25 PM
#3204
感謝教授~~~
小弟沒聽過黑膠, 想再請教的是所謂的數位聲與類比聲的定義是在薄聲與厚聲之分嗎? 還是可以如教授所說的"播放成:耳朵貼著小提琴、還是離小提琴一公尺、還是小提琴放在教堂"? 是因為器材與線材的關係呢? 抑或是唱片錄音佔絕大影響呢? 或者只是演奏的小提琴不同呢? 因為在新天新地購買的小提琴唱片, 絕大部份聲音都有厚度, 但少部份會比較薄一些; 抱歉, 小弟懂得太少 , 想多學習一些~
再補問一下, 您昨晚在25坪普羅住宅的音響室夢想連載回Deen
"其實你現在可以再帶著夫人來聽看看,聲音完全與先前不同囉!保證銅管的聲音變得很不一樣........ "
這很不一樣的銅管聲音, 一定還是正確的錄音, 只是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 如何是很不一樣的聲音,
卻還是正確的錄音, 很是納悶~ ~
此篇文章於 2018-02-01 01:38 PM 被 stchen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stch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2-01, 04:20 PM
#3205
 作者: stchen
再補問一下, 您昨晚在 25坪普羅住宅的音響室夢想連載回Deen
"其實你現在可以再帶著夫人來聽看看,聲音完全與先前不同囉!保證銅管的聲音變得很不一樣........ "
這很不一樣的銅管聲音, 一定還是正確的錄音, 只是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 如何是很不一樣的聲音,
卻還是正確的錄音, 很是納悶~  ~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這個討論串的第3160樓開始看
我還沒聽過是如何的不一樣,但可以想像那大概是什麼樣子
音響升級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這種現象,就是原本該有的仍有(高低頻延伸、動態、暫態、…),但明顯變得更好聽
大概就像3千元吉他和30萬元吉他的差別吧
3千元吉他不會因為只有3000元就聽起來不像吉他,它就是吉他(正確的聲音)
30萬元吉他的聲音比3千元吉他好聽,但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變成不是吉他了(正確但聽起來很不一樣)
然後前面那些問題,看似簡單,不過牽涉的環節很多,可以寫成長篇大論呢
有時間的話,建議可以從這個討論串的第一樓開始一路慢慢看下來
基本上大約有一半是因為錄音、有一半是因為器材
然後因為每個人對厚、薄的聽感不見得一致,難免雞同鴨講
所以您可以各舉出一張比較厚、一張比較薄的小提琴唱片嗎?
此篇文章於 2018-02-01 04:26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補充吉他的例子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2-01, 08:10 PM
#3206
謝謝Deen兄;
小弟想法也是跟Deen兄一樣, 影響因素應該頗多(譬如不同曲目, 樂手的演譯與表達等等...);
只是沒真正聽過黑膠, 又常聽說黑膠是很溫暖的聲音, 中頻人聲表現的很好, 這是否是所謂的類比聲, 所謂的厚聲?
相對於形容HIFI是有骨, 那把110V系統全升到220V, 教授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另外TOSI前幾年出的幾張小提琴唱片, 小弟的聽感是Vol 1 相當於Tosi其它張唱片是明顯聲音比較薄,還有一張Alpha 271裡的小提琴的琴音也感覺薄~
p.s.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chive/17988 這篇教授有提到"骨"和"肉"~
此篇文章於 2018-02-01 11:00 PM 被 stchen 編輯。
原因: 小提琴薄聲厚聲聽感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stch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2-02, 12:10 PM
#3207
 作者: stchen
謝謝Deen兄;
小弟想法也是跟Deen兄一樣, 影響因素應該頗多(譬如不同曲目, 樂手的演譯與表達等等...);
只是沒真正聽過黑膠, 又常聽說黑膠是很溫暖的聲音, 中頻人聲表現的很好, 這是否是所謂的類比聲, 所謂的厚聲?
相對於形容HIFI是有骨, 那把110V系統全升到220V, 教授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很不一樣"來形容?
這部份還是由教授本人解釋比較好,以下則是我個人針對這兩個問題的回應:
什麼是類比聲?基本上這也沒有精準的定義,你提到的溫暖、厚聲,確實是很多人常用來形容類比聲的用詞,所以要說那是類比聲也ok
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很不一樣"來形容?我想是因為那樣的提昇,不只是"更有肉感"這麼單一的形容而已,或許還可以加上更多諸如"有光澤"、"金碧輝煌"...等華麗的詞藻來形容,但畢竟我們不是在參加作文比賽,再多的形容都不如實際聽過,所以乾脆就用"很不一樣"來帶過。
 作者: stchen
vol.1是指編號SOCD260(與鋼琴家PASCAL合作的二重奏)那張嗎?我沒有這一張,有空時再回家用新天新地的試聽檔聽聽看
ps.那個連結我昨天還可以點進去看,今天點進去則沒文章了,中時部落格大概出了什麼問題。(剛剛點進去又可以看了)
此篇文章於 2018-02-02 12:14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剛剛點進去又可以看了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2-02, 12:16 PM
#3208
Deen 前半段的回答我完全同意,『正確』與『好聽』是兩件事,音響不夠頂級(可能要一百萬元以上!),就一定有正確性與好聽的trade-off。而我說銅管的聲音變了,是專門指:正確性保持的情況下,聲音變好聽了!也就是便宜銅管變成高價銅管、國中樂團變成巴黎樂團了.....
 作者: stchen
[恕刪]
只是沒真正聽過黑膠, 又常聽說黑膠是很溫暖的聲音, 中頻人聲表現的很好, 這是否是所謂的類比聲, 所謂的厚聲?
相對於形容HIFI是有骨, 那把110V系統全升到220V, 教授為何不用"更有肉感"(有骨有肉)? 而是要用 "很不一樣"來形容?
另外TOSI前幾年出的幾張小提琴唱片, 小弟的聽感是Vol 1 相當於Tosi其它張唱片是明顯聲音比較薄,還有一張Alpha 271裡的小提琴的琴音也感覺薄~
p.s.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chive/17988 這篇教授有提到"骨"和"肉"~
我會建議我有關黑膠的文章你們就不要看了..... 除非你們有人玩黑膠.....
因為那些文章都是在證明玩黑膠是遠離hi-fi的一種『特殊遊戲』,跟音樂與音響的素養與品味不但完全無關、還常常反過來破壞,所以是勸人遠離黑膠的勸世文,不玩黑膠的人當然就看不懂了....
再者,stchen舉tosi的例子非常好!我比較不會使用『薄』『厚』來形容,比較喜歡用『骨』來代表正確性、而用『肉』來代表『好聽』或『音質』。所以上述銅管之描述,簡而言之就是先前的銅管過份地『有骨無肉』,所以會刺耳、像是廉價的銅管。換了擴大機後,就有骨有肉了。同樣是Audiomat的真空管機,我換的最頂級solfege是有骨有肉,那麼低一級的opera就是有肉而缺一點骨了。所以『骨』與『肉』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只有黑膠或任何數位轉盤的骨是永遠絕對性地輸給CAT系統,因為一個超低頻下去就完蛋了。
至於所謂的『類比聲』,那也是一種『特殊遊戲』而不是真正的音樂音響要素。所以我使用CAT,可以任意調整出任何人想聽的類比聲、他想要什麼『類比聲』我就可以給什麼『類比聲』(其實想要什麼器材品牌聲我也可以... )。只是代價就是把兩百萬級的HI-FI性能削弱成五十萬級的..... 因此不存在什麼類比聲,那只是一種特殊的遊戲而己。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8-02-02, 01:17 PM
#3209
 作者: psycho
黑膠或任何數位轉盤的骨是永遠絕對性地輸給CAT系統,因為一個超低頻下去就完蛋了。
我相信CAT的骨可以輕易打敗絕大多數黑膠的骨
但連最頂級正確之黑膠的骨也絕對輸給CAT嗎?
我雖然沒聽過高階的黑膠,但我一直"猜想"最正確頂級的黑膠和最正確頂級的CAT,若在同一個空間接上同樣的後端(例如在將軍大的音響室),其"骨"(正確性)的表現會是一樣的,而且連肉的部分也會聽起來幾乎一樣
-
-
2018-02-03, 05:25 PM
#3210
 作者: stchen
另外TOSI前幾年出的幾張小提琴唱片, 小弟的聽感是Vol 1 相當於Tosi其它張唱片是明顯聲音比較薄,還有一張Alpha 271裡的小提琴的琴音也感覺薄~
我在新天新地的網站上,聽了Tosi的薩拉沙泰小提琴作品全集的第1集(socd260)、第4集(socd263)和Alpha 271的mp3試聽檔
socd260和socd263不知道是不是同時錄的?本來想找更晚期的Tosi錄音來和socd260比較,但找不到試聽檔,就只好用socd263來比
聽了之後,socd260和socd263我聽不出整體上有厚薄的差別,只有聽到演奏低音時比較厚、演奏高音時比較薄
Alpha 271則是錄進比較多的空間音,所以聽起來偏薄
不過可能因為是mp3,所以我比較聽不出差別吧。請有以上CD的人也幫忙聽聽看嘍。
此篇文章於 2018-02-04 10:37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漏字:263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