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321 到 330 共計 432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透過批判蕭邦而成就蕭邦的精彩唱片


      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當然可以批判,這也是提升欣賞能力並且免於隨波逐流的最好方法。這張唱片正是體現這個重要的音樂欣賞能力,被拿來開刀的是蕭邦。

      蕭邦的管弦樂作曲技巧是公認爛到爆,偏偏兩首鋼琴協奏曲都是精彩曲目;我記得第一號首演前就有高手代為修訂過管弦樂部份?可惜仍然是不合格的作品。如果把鋼琴協奏曲當成『管弦樂伴奏的鋼琴獨奏曲』,那麼還可以忍受這首音樂。然而早在貝多芬就發展出鋼琴與管弦樂是相互支持的二重奏技巧了,蕭邦這樣的作品明顯是『退步』,更何況是在追求進步的法國古典音樂圈?

      批判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改寫;但是改寫過就不是蕭邦了,偏偏又沒有拉威爾這神級的高手幫忙改寫;於是這首音樂只能當成鋼琴獨奏曲隨便欣賞了。

      聽到這張唱片,出現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批判道路:



      為什麼要把鋼琴協奏曲改編成室內樂?我欣賞的結論就是:這就是批判蕭邦不會寫管弦樂嘛!既然無法正確表現出管弦樂的豐富色彩,不如退一步轉成室內樂來享受獨奏樂器的『質感』,這就可以躲避管弦樂色彩不豐富的問題了。結果,在極優異的錄音下,這張唱片變成『最好聽的音樂』!己經遠比原始的管弦樂版更令我喜愛了。

      這張唱片把Pleyel鋼琴的質感錄製傳神不說,當成室內樂的每隻樂器之發聲特性都是一清二楚、質地驚人。原本嫌管弦樂真沒水準,轉成室內樂居然就出現豐富的音樂旨趣了?尤其是慢板樂章;原始的管弦樂伴奏完全是災難加無聊到爆!就算請出偉大的巴黎拉慕魯樂團來伴奏,還是無聊到令人想哭。改編成室內樂後,單憑弦樂長音的質感就可以令人爽快無比了;再伴隨著『輕柔』的Pleyel鋼琴聲,這是目前為聽到最美妙的音樂質感了!

      想到這個點子的音樂家(製作人?)一定是靈光一閃的超級天才,讓一首嚴重缺陷的樂曲就此起死回升。猜想這一定是源自對音樂毫不情地批判,才能得到如此創見的豐富成果。同樣的,我常調要使用真正的科學精神來欣賞古典音樂,也是希望得到相同的豐富音樂旨趣。

    (END)
    目前我音樂史看到史特拉汶斯基,突然想到或許這張唱片的靈感是來自於史氏第二時期的創作

    史氏在一次大戰期間,受限於各國經濟垮台,難以演出大型作品,只好寫作如《士兵的故事》這類的小編制作品,其主要的編排方式是從各樂器組中選取兩件運用:弦樂組有小提琴、低音提琴;木管組有豎笛、低音管;銅管組有小號、伸縮喇叭;另外還有少量的打擊樂器,等於是把交響樂團濃縮成室內樂

    蕭邦這張唱片的主導者,可能就是一方面覺得蕭邦的管弦樂不好,另一方面又剛好想到史特拉汶斯基曾經這樣做過,於是就把蕭邦的管弦樂也濃縮了

    另外音樂史書中還有寫到,史特拉汶斯基的小編制作品,除了受大戰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受到彼時正興起的爵士樂影響,有意思。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