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02-09, 12:00 AM
#3241
此篇文章於 2017-02-09 01:02 AM 被 psycho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12:03 AM
#3242
被教授點名了..
最近還是很忙,先簡單說一些想法。
先說在前頭,之前小弟曾經說昇頻會製造泛音,這應該是錯的。很抱歉傳遞了錯誤的訊息。
所以下面小弟所說的如果各位前輩發現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力用力地鞭~ 不用客氣
教授指的應該是底下這篇文章:
http://www.soomal.com/doc/10100006835.02.htm
教授提的第一個問題:「事先升頻或SDM,DAC內部真的就可減少工作量?」
小弟認為事先升頻是無法減少DAC工作量,或是只減少一點點。
除非DAC的oversampling可以關閉,切換成NOS DAC。
不然從目前小弟看到的DAC datasheet來看,無論輸入的PCM採樣頻率多高,在DAC內都會再升頻。
而二次升頻,失真會比一次升頻更大。
因此,如果DAC的oversampling無法關閉,直接用DAC內部的oversampling而不做外部升頻,
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事先做SDM,的確在DAC內部少了許多步驟。
但問題是,SDM在DAC內部或是外部做,如果演算法相同,還是會影響聲音嗎?
小弟認為聲音的改變不是因為DAC的負擔變輕,而是演算法的不同造成的。
其他對升頻還有一些說法,例如升頻可以讓jitter變小,所以變好聽。
底下這篇文章有說,升頻會讓jitter對聲音所造成的影響變小,但升頻本身就會引入更多的jitter。
http://www.audioholics.com/audio-tec...l-audio-page-2
而下面這篇文章實際測量升頻後,雖然使用非同步USB DAC,仍然可以發現jitter有些許增加。
http://archimago.blogspot.tw/2015/10...udio-alsa.html
下面小弟說說自己對升頻的看法。
小弟認為永遠沒有完美的升頻,都是在以下三個參數中尋找平衡點:1.THD+N(諧波失真+底噪) 2.impulse response(暫態反應) 3.IMD(互調失真)
如果要無敵暫態,就不能升頻,使用NOS DAC。
但THD+N會非常非常難看。
不錯的升頻演算法,可以將THD+N壓得很低,但暫態反應上會出現前後鈴振(pre-ringing & post-ringing)。
THD+N壓得越低,impulse response越差。
目前最新的演算法,可以將前後鈴振降得非常低。
THD+N雖然不如有前後鈴振的演算法,但因為有一大部分的諧波失真超過20KHz,「也許」對聽感的影響不大。
這種演算法用掃頻方式測試時,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數據。
但畢竟音樂不是單一頻率的正弦波,而是多頻率同時混合播放,所以不同頻率波形之間的互調失真就非常重要。
而這種演算法的互調失真會比其他演算法大...
底下有T+A DAC8 不同升頻演算法的諧波失真,暫態反應,以及互調失真的測試結果。
可以拿來參考比對。
http://www.stereophile.com/content/t...r-measurements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12:38 AM
#3243
承上篇,所以諧波失真+底噪、暫態反應、以及互調失真,哪一個對人耳最不敏感,哪一個對人耳最敏感?
哪一種可以用腦補方式降低影響,又哪一種是用腦補也補不回來的?
如果以對人耳的重要性來看,也就是腦補無法補回來的程度來看,從大到小,以小弟的看法是:
暫態反應 >> 互調失真 >/= 諧波失真+底噪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01:19 AM
#3244
 作者: bchsieh
[恕刪]
如果要無敵暫態,就不能升頻,使用NOS DAC。
但THD+N會非常非常難看。
[恕刪]
按理說我應該是一個最最要求無敵暫態的人,但是我聽過的ladder dac或 nos dac,不管是便宜的還是一台要好幾百萬新台幣的,都有一致的傾向就是聲音『變軟』,我還曾經稱為女兒式音響,表現大管弦樂曲的氣勢問題非常大!!所以nos dac的暫態佳跟聽到的結果又是兩回事?還是又是聽覺心理學問題?
而THD+N會非常非常難看這件事就很明顯了:越便宜的NOS DAC,音色越不正確!!!或許好聽,但是已經可以把長笛播放成單簧管了。長笛的頻譜加上嚴重的諧波失真,看起來就像單簧管了。
百萬元級的NOS DAC音色會夠正確,但是聲音『變軟』的問題永遠躲不掉。
我在猜啦!!高價位的NOS DAC背後的科學技術門鑑太高,小型工作室的DAC難以複製。便宜的NOS DAC方案之音色不正確問題應該完全致命無藥可救。高價位NOS DAC為了迎合市場必需加料,否則暫態太正確的DAC一則讓後端的千萬喇叭被殺音響、二則讓市面唱片通通聽起來像垃圾.......種種原因,導致DAC這種類比端涉及音樂素養的器材,無法純粹從科學原理去選擇最好的商品。
最後,"昇頻會製造泛音,這應該是錯的。"<== 從聽感來說沒錯啊!?還是你要辨正的是:升頻後再加上水準不佳的低通,會出現很多諧波失真?不管原理如何,實際聽感就是如此呢!
此篇文章於 2017-02-09 01:21 AM 被 psycho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01:47 AM
#3245
哈.. 小弟果然語無倫次..
小弟想表達的是,泛音雖然和諧波失真在頻譜上是類似的,
但一個是聲音本身的內容,另一個是失真,不能混為一談。
而且以目前的升頻技術,THD+N已經可以壓到非常非常低。
理論上這些諧波失真應該是幾乎聽不見的。
小弟也曾經玩過軟體升頻,用非常精確的演算法,試過非常多種組合。
發現變好聽的情形,大都是minimum phase,slow roll-off的設定。
這種設定會沒有前鈴振,THD+N非常低,而且群延遲也非常低。
但是,後鈴振非常非常長.....
這就像鋼琴踩延音踏板,或是在浴室唱歌,變得很好聽一樣...
好聽歸好聽,但聽起來就是假假的。
一些真實樂器裡該有的紋理和毛邊全都不見了,高頻變得太滑順...
聽久了就覺得不對...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11:14 AM
#3246
看得霧煞煞XD
那麼現階段是否應"低價位選擇os dac ,高價位選擇nos dac?"
可以這樣說嗎?
-
-
2017-02-09, 12:56 PM
#3247
 作者: Deen
看得霧煞煞XD
那麼現階段是否應"低價位選擇os dac ,高價位選擇nos dac?"
可以這樣說嗎?
小弟是覺得,OS DAC也好,NOS DAC也好,
既然都是妥協的方案,就選教授推薦的,甚或是自己順耳的DAC就好。
時間拿來享受音樂比較重要...
等到以後任何錄音的母帶規格檔案都可以很容易買到的時候,
選OS還是NOS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01:08 PM
#3248
 作者: bchsieh
等到以後任何錄音的母帶規格檔案都可以很容易買到的時候,
選OS還是NOS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希望這個"以後"早日到來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09:27 PM
#3249
 作者: Deen
普通未改裝Sony BDP-S190插上外接隨身USB>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Octave V-40SE綜擴>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PMC twenty5.24
今天收到向新天新地訂的NANO DAC,把系統的其中一部分換成:
自供電的3.5吋外接硬碟>普通未改裝Sony BDP-S190>AN 7510 OCC RCA訊號線>NANO DAC(用隨附變壓器)>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Octave V-40SE綜擴>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PMC twenty5.24
然後再聽「被詛咒的獵人」45秒片段
嘿嘿~聲音清楚很多,可以看到Psycho教授描述的「山之形態」了耶,不用被卡車撞了!(灑花~)
只是換個外接硬碟、再加個DAC就差那麼多,可見原本S190的內建DAC有多糟
不過雖然有山之形態,但感覺"體"不夠紮實,總覺得可以再更雄壯(可能是因為開不夠大聲,我怕吵到鄰居),另外教授會用"山"來形容,表示音場的高度應該頗高,不過在我們家聽起來只有不到1.5公尺的高度,只能算是個小丘,這問題是出在哪呢?
另外,接上NANO DAC後,聽我老婆很喜歡的星際效應原聲帶,原本總是有點糊的第二軌也變清楚了,不過聽其他的音樂,聲音雖然更清晰了,但變得比較瘦、乾,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但聽了一小時後,反而覺得這樣聽起來比較清爽,不錯不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2-09, 10:50 PM
#3250
 作者: Deen
今天收到向新天新地訂的NANO DAC,把系統的其中一部分換成:
自供電的3.5吋外接硬碟>普通未改裝Sony BDP-S190> AN 7510 OCC RCA訊號線>NANO DAC(用隨附變壓器)>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Octave V-40SE綜擴>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PMC twenty5.24
[恕刪]
不過雖然有山之形態,但感覺"體"不夠紮實,總覺得可以再更雄壯(可能是因為開不夠大聲,我怕吵到鄰居),另外教授會用"山"來形容,表示音場的高度應該頗高,不過在我們家聽起來只有不到1.5公尺的高度,只能算是個小丘,這問題是出在哪呢?
另外,接上NANO DAC後,聽我老婆很喜歡的星際效應原聲帶,原本總是有點糊的第二軌也變清楚了,不過聽其他的音樂,聲音雖然更清晰了,但變得比較瘦、乾,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但聽了一小時後,反而覺得這樣聽起來比較清爽,不錯不錯 
1、我會猜當成數位轉盤時,S190應該會大大輸給S1500,因為經驗上是原廠帶有類比輸出的藍光轉盤其數位輸出一定會變爛。
2、AN 7510 OCC RCA訊號線 <= 這個叫做"數位線",嚴謹來說叫做數位同軸線。NANO DAC不是附贈一組白色不起眼的訊號線嗎?把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換成那條白色線應該會讓你嚇一大跳,RUN 100個小時後會更嚇人...... 
3、音場的高度是超高難度!!連聆聽空間都要考慮;提出音場高度是當年要說服很多百萬、千萬音響玩家的高難度標準,如果正在學會入門級的殺音響現象,會建議先不要管這個超高難度指標。
4、"變得比較瘦、乾" <= 另一面就是暴露了原始錄音不足之處喔!!TIMPANI那張小牧神的入門,除非音響系統太錯誤否則應該都會聽出非常清晰且飽滿的音質。以它做為音響系統的基準,凡是讓它變差就是殺音響,讓它變好聽就是正確音響,然後再慢慢挑戰其他殺音響唱片。最後甚至會發現你先前習慣聽的唱片都是又瘦又乾的.....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