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重腳輕的音響系統對歷史錄音欣賞的優勢
頭重腳輕的音響系統對歷史錄音欣賞的優勢
其實理想上當然是專屬音響室加完整的音響系統是最美好的結果,但是事事不能如意,沒有專屬音響室又只能放在4坪的小臥房情況下,被迫選擇了一條『頭重腳輕』的音響系統:也就是訊源近百萬元,而擴大機與喇叭合起來才約二十萬元。這麼頭重腳輕又在亂七八糟的臥房之情況下,卻可以聆聽感動到發瘋的歷史錄音之聲音快感,特此為記。
我最喜歡測試的歷史錄音是 CASCAVELLE VEL 3067這一套 Marguerite Long 瑪格麗特‧隆 之歷史錄音,網路上有人介紹如下:
https://www.douban.com/note/512978052/
其中最愛的是1934錄音的丹第之《法國山歌》交響曲,其實是鋼琴協奏曲。這不只是真正老大師之後世至今為止無法企及的偉大演奏(大家應該知道我一向嚴厲批判好古非今的老大師情結,可見我會被說服的這個老大師是多麼偉大),其原始錄音狀態保存之佳,多次讓我覺得1960-2000年的錄音跟這張1934的錄音水準比起來完全是垃圾。這麼偉大的歷史錄音,遇到舉世最正確的訊源,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現在升級成誇張的百萬元級訊源,而且是千辛萬苦透過絕對正確的JPLAY雙CAT數位轉盤、再加上目前最頂級的 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DAC;依我多年音響經驗,從HI-FI性能高傳真還原的角度,這很可能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最正確的訊源了,沒有任何訊源可以相提並論。這下子完成夢想,讓最偉大的歷史錄音遇到最正確的訊源播放,結果會如何呢?
果然!只要有能力,拼命升級訊源實在太幸福了!
信不信?1934的歷史錄音,低音延伸可以震動身體?可以清楚聽見低音大提琴的撥弦特色?而十多個聲部之樂器聲的歷歷分明原本就是強項,到了百萬訊源更能聽出『第一小提琴們』的合奏音色與『第二小提琴們』的合奏音色是明顯不同的。如果後端搭配上正確的音響室與喇叭,我看要憑一份1934的歷史錄音就可以默寫出管弦樂的總譜,應該也不會太困難。
鋼琴的最低音不見了,這的確是這份歷史錄音的天限;但是在其頻率響應的範圍內,暫態極少壓縮的情況下,人耳聽到的頻寬絕對比任何加料過的錯誤錄音更多;除非走向正確錄音,否則這個1934錄音在『音響性能』完全狂電任何現代唱片。當然了,MONO錄音的聲音舞台一定比較窄,只輸這一點而已。
其實音響心理學上的『信號發覺論』早在1950年代前就實驗證明過了,音樂訊號的偵測從來都不是dB數,而是從背景躁音上升到訊號的速度,就是所謂的暫態反應。再加上正確的100HZ二次諧波可以聽成真實的50HZ基音之原理,所以低音只到100HZ的歷史錄音如果暫態夠快,它的低頻感受將會大大勝過低音延伸到20HZ但是暫態不足的現代錄音。原先就覺得可能如此,直到現在升級到百萬級訊源,終於實證了這個理論:這張1934錄音,其超低頻的細節與感受都大大勝過任何音響展的古典音樂錄音,當然只輸2010、2011那兩次新天新地本身的正確唱片。
所以今天一整天都在聽這套唱片,太感動了,彷彿把瑪格麗特‧隆從過去的美好時代請到現代,真正親炙那段古典音樂最昌盛的時代。
只可惜目前要達到這種欣賞歷史錄音的最高境界還是常人遠不可及,花上百萬元的訊源還是太昂貴了。只能期待音響科學永遠在進步,過個十年後看看科技發展能不能超越目前價位的天限?否則聽不到這麼美好的聲音,真是一件太可惜的缺憾。
(END)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