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拼命玩電源的相關處理,大致上可以說確定這個討論串的基本音響原則:
如果說整體聲音是『有骨有肉』,『骨』就是HI-FI性能中的頻寬、暫態、能量、定位.....等種種絕對客觀的標準,『肉』就是音質、泛音、殘響、音色......等種種美感與質感的要素。那麼CAT就是骨,之後的DAC與擴大機及喇叭,才是肉。
因此數位播放與類比播放一定要絕對分開,因為兩者連電源處理的方式都有不一樣的考慮,自然連線材、墊材、機箱...種種考慮都有些不一樣。
也就是說,提升『肉』的音響手段,投資在CAT或數位播放,會非常不值得;在類比端過份走向骨,聲音會太不輕鬆、太不美;當然了,如果投資在音響上的價格有限,那一定要先從有骨無肉訓練起來;因為有骨有肉的便宜貨百分之百一定是加料,不聽還好、一聽就造成一輩子無法感受音樂的美好了。至於有骨無肉要忍受到多麼誇張的地步,那是各人的選擇沒有一定的標準。
最近也在玩一個有趣的東西:Real Cable CNUG2
real-cable-cnug2-entrees.jpg
只是一個簡單又便宜的 d/d 轉換器而己,不是保證增加jitter?多個香爐多個鬼?真好玩!從CAT學會數位播放的重要原則就會知道這種東東可以非常HI-FI,多個香爐硬是少了很多鬼。方法就是給它一個非常高級的交換式電源,總共不到三仟元而己,前後加上REAL-CABLE最便宜的數位線才不到四仟元,直接在HI-FI性能上狂電我手上任何價位的數位線,連REAL-CABLE自己的數位線都被電....
只是質感(肉)的負面影響還在研究之中.....
總之,數位播放的考量與傳統音響的類比播放考量,真的非常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