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共197頁 第一第一 ... 136310311111211311411512316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21 到 1,130 共計 1968 條
  1. #1121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丁雄泉---新婚之喜

    兩隻可愛的貓.....



    此篇文章於 2014-02-20 02:06 PM 被 wjhuang 編輯。

  2. #1122
    註冊日期
    2008-11-10
    文章
    437
    Thanks
    988
    Thanked 147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這張讚!!!~~~~~~~~~~~~~~~~

    引用 作者: wjhuang 查看文章
    兩隻可愛的貓.....




  3. #1123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趙無極---瓶花

    趙無極就不用介紹了

    這幅趙無極1950年代的瓶花水墨非常少見

    並且雅緻

    可以看出趙的作品的確氣質非凡


  4. #1124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4733上緯
    加到投資組合
    11:11 79.8 79.8 - ▲5.2 2,459 74.6 75.0 79.8 75.0

  5. #1125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9951

    買進皇田9951 賣出廣華



  6. #1126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劉國松---千佛洞

    這一張千佛洞由35張小作品拼成

    其中運用了各種不同的技法

    應該是劉國松老師拼貼作品中的第一名了吧??


  7. #1127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一個東西南北人:台灣藝術家劉國松

    陳惠黛 / 羅芙奧季刊第八期 2014/02









    當代水墨,可說是2013年華人藝術市場的熱門話題,舉凡博物館展覽、畫廊、藝博會、拍賣會,紛紛將目光轉向當代水墨的範疇,而其中最受收藏界關注的畫家之一,即是屆八十二高齡仍活躍藝壇的台灣畫家劉國松。










    劉國松,1932年出生於安徽,祖籍山東青州。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出身師範大學系統,性格不羈,好為人師,身兼畫家、美術教育家、藝術評論家等多重身份,參展獲獎無數。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早年享譽國際,畫價行情愈老愈看俏。「一個東西南北人」是劉國松對藝術與人生自況的寫照。

    有一幅創作於1969-70年的彩墨畫《子夜太陽》,在2013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628萬港元(約2,455萬台幣或809,869美元)成交,創下藝術家全球最高拍賣紀錄。近幾年他在一手市場的定價從平均每「才」(900平方公分)10餘萬台幣,快速躍升到每才36萬台幣。不久前在台北藝術博覽會上,一幅延續「西藏組曲系列」風格,1,661.8公分的長卷巨作《世界屋脊》,引發多位劉迷的搶購,據聞該作屬非賣品,未來將典藏於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所建造的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

    不僅如此,台港兩地在2013年秋冬之交,至少五家畫廊先後推出劉國松個展或回顧展:台北的高士畫廊、新竹的名山藝術(10月)、香港的漢雅軒、台中的現代畫廊(11月);以及台北的首都藝術中心(12月)等。北京、山東、香港、台北、舊金山的秋季拍賣會,劉國松的畫作吸引收藏界的關注。










    1960 年代:首位被美國畫廊代理的台灣畫家

    其實,劉國松是第一位被世界各大美術館收藏的當代水墨畫家。1963年的作品《雲深不知處》在第七屆「五月畫會」展出時為香港藝術館購藏,這是劉國松生平第一幅賣出的畫,且為藝術館所收藏,對他來說有莫大的鼓舞。1966年初透過在美國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的資助,前往美國旅行一年,拉古那藝術中心美術館個人畫展,展出作品全數售罄。期間又結識重要博物館、畫廊負責人、藝術評論家與收藏家,並遊歷歐美18個國家,視野大開。1967年《紐約時報》給予畫展好評之後,美國羅德斯畫廊正式與劉國松簽定代理合約,這對台灣畫家來說也是開了先例。










    頂著世界參訪與重要博物館展出的光環回到台灣,劉國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勳章。1969年知名鼻煙壺與中國當代水墨畫收藏家與代理人「水松石山房」代理了劉國松的作品,更大大推動了他的國際聲譽及市場。1970年透過美術史學者李鑄晉的推薦,他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美術系教授與系主任,客居香港21年。1998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驚豔西方世界,而劉國松當時是唯一被邀請的台灣在世藝術家,和趙無極、趙春翔等大師以抽象畫並列參展。

    從1960年代後期至今,劉國松的作品至少為全球87間博物館所典藏,包括2010年大英博物館透過倫敦古豪士畫廊,收藏了1970年的「太空畫系列」作品《日月浮沉》。這不僅是對劉國松個人的肯定,亦說明了西方重要博物館開始重視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劉國松的榮耀紀錄有勞伯樂的支持,更主要是來自藝術家的天分、努力與機運造就。










    以水墨材質進行創作的當代藝術家

    綜觀劉國松的創作生涯,不斷尋求變化,他的名言是「先求異,再求好」。從早期1950年代學生時期寫實風格(1951-1955),轉向抽象(1958年起),發展出個人特色的創作,進入「大筆觸」狂草時期(1963),開始對自然宇宙好奇所發展的「窗裡窗外系列」,赴瑞士受雪山美景感動的「雪山系列」(1968),及見到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新聞照片得到靈感後開展出的「太空畫系列」(1969-1973)、「水拓系列」(1973)、「四序山水圖卷」(1983)、「西藏組曲」(1987年起)與「九寨溝系列」(2000年起)等作品,均可見個人創意,自信雄偉、氣勢豪放的藝術表現。










    二次大戰後台灣現代繪畫運動風起雲湧,當時滿腔熱血的年輕藝術家劉國松,加入五月畫會,雖學西畫出身,但有感於不應一味附麗於西方、盲目創新,對傳統文化萌生使命感,於是積極推動水墨的現代化,走一條中西合璧的道路。他堅持水墨與抽象的原則,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大膽論述,不拘泥於筆法,探索紙張媒材、創造皴法的實驗精神,其觀念創新不惟影響台灣美術界,1970年代影響香港,1980年代後甚至在水墨畫原鄉中國大陸獲得迴響。

    基於對水墨畫的熱愛,劉國松投入畢生精神研究,創造出四種水墨技法,分別為「抽筋剝皮皴」(1960年代)、「漬墨法」(1961-63年)、「拓墨法」(1973年)及「水拓法」(1973年)。劉國松曾說:「中國畫從宋朝以後就沒有發明任何的技法,我發明了四種不同的皴法,這些都是我實驗所發明出來的一些新的技法。」而創作取材雖然來自於生活,然其視野宏觀宇宙,探討自然對於心靈的影響,劉國松的圖畫從具體的山川樹林泉石的描繪,轉向抽象且莊嚴的意象,深獲國內外學術機構與收藏家的喜愛。










    收藏市場分佈及脈絡

    劉國松精彩的人生閱歷,使得其收藏家遍佈各地。1960年代在美國博物館或畫廊的展覽作品大多在當地售出,因此1970年代之前的作品,有部分至今仍在美國收藏家手裡。偶而在美國中國書畫交易的畫廊或拍賣會,有機會找到劉國松早年作品。

    前文提到,劉國松與香港的緣分深厚,第一位買下他的作品,就是香港藝術館,而代理過他的「水松石山房」也長年旅居香港,為他引薦不少國際買家。無論來自英國的「水松石山房」以及香港頂級收藏團體「敏求精舍」會員之一的「退一步齋」,都是收藏劉國松的重量級收藏家。1989年美國運通銀行香港分行落成,建築師邀請劉國松為大廳五層樓高牆面創作一幅高1,952公分、寬366公分的巨畫《源》,成為全世界最高的中國水墨畫。










    1990年代後,劉國松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風光地回到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他舉辦回顧展及研討會,隨即又獲頒「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獎」成就獎。除了博物館展覽,陸續有高雄積禪50藝術空間、台中現代畫廊、長流畫廊、璞藝術、羲之堂、首都藝術中心、名山藝術、索卡藝術中心等都曾經紀或展出他的作品,台灣擁有不少劉國松的粉絲及收藏家,例如台中某資深藏家過去曾是劉國松的鄰居好友,為支持其創作,手中收藏不少畫家的精品,最具代表性。而以羅芙奧為首的台灣各家拍賣會,多年來每季都推出劉國松的畫作,行情一次比一次好,買家主要為本地收藏家。

    來自倫敦的古豪士畫廊,或香港的漢雅軒,各自擁有不少國際藏家,他們是近期和劉國松合作密切的海外藝術經紀人。1980年代,劉國松透過作家聶華苓的介紹,結識大陸知名作家蕭乾、艾青和王蒙等人,間接認識畫壇前輩吳冠中,從1983年起在中國美術館等各地博物館舉辦展覽與座談會,持續多年。2007年成為首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辦個展的台灣藝術家。2013年4月故鄉的山東博物館12號展廳成立「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專館,並舉行盛大展覽,榮耀故里。










    雖然商業市場早期尚未在中國形成,但持續的展覽、座談會或博覽會,劉國松在中國仍是具有相當知名度。2011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八十回顧展,包括政協主席賈慶林、國台辦王毅皆出席展覽,傳媒熱烈報導,據聞山東、北京和遼寧的收藏家購買下展覽中的部分精品。近期北京主要拍賣行亦開始徵集劉國松畫作。

    劉國松曾獲得台灣藝文界最高榮譽─國家藝文獎,與中國藝文界最高榮譽─華人藝文終生成就獎。在今年兩岸三地的藝術市場上,劉國松的作品成為搶手的對象,各檔展覽都開出紅盤,而觀察拍賣市場裡劉國松的最高成交紀錄,超過半數都在2013年所締造的。未來,他的作品市場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一個東西南北人:台灣藝術家劉國松

    陳惠黛 / 羅芙奧季刊第八期 2014/02









    當代水墨,可說是2013年華人藝術市場的熱門話題,舉凡博物館展覽、畫廊、藝博會、拍賣會,紛紛將目光轉向當代水墨的範疇,而其中最受收藏界關注的畫家之一,即是屆八十二高齡仍活躍藝壇的台灣畫家劉國松。










    劉國松,1932年出生於安徽,祖籍山東青州。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出身師範大學系統,性格不羈,好為人師,身兼畫家、美術教育家、藝術評論家等多重身份,參展獲獎無數。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早年享譽國際,畫價行情愈老愈看俏。「一個東西南北人」是劉國松對藝術與人生自況的寫照。

    有一幅創作於1969-70年的彩墨畫《子夜太陽》,在2013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628萬港元(約2,455萬台幣或809,869美元)成交,創下藝術家全球最高拍賣紀錄。近幾年他在一手市場的定價從平均每「才」(900平方公分)10餘萬台幣,快速躍升到每才36萬台幣。不久前在台北藝術博覽會上,一幅延續「西藏組曲系列」風格,1,661.8公分的長卷巨作《世界屋脊》,引發多位劉迷的搶購,據聞該作屬非賣品,未來將典藏於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所建造的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

    不僅如此,台港兩地在2013年秋冬之交,至少五家畫廊先後推出劉國松個展或回顧展:台北的高士畫廊、新竹的名山藝術(10月)、香港的漢雅軒、台中的現代畫廊(11月);以及台北的首都藝術中心(12月)等。北京、山東、香港、台北、舊金山的秋季拍賣會,劉國松的畫作吸引收藏界的關注。










    1960 年代:首位被美國畫廊代理的台灣畫家

    其實,劉國松是第一位被世界各大美術館收藏的當代水墨畫家。1963年的作品《雲深不知處》在第七屆「五月畫會」展出時為香港藝術館購藏,這是劉國松生平第一幅賣出的畫,且為藝術館所收藏,對他來說有莫大的鼓舞。1966年初透過在美國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的資助,前往美國旅行一年,拉古那藝術中心美術館個人畫展,展出作品全數售罄。期間又結識重要博物館、畫廊負責人、藝術評論家與收藏家,並遊歷歐美18個國家,視野大開。1967年《紐約時報》給予畫展好評之後,美國羅德斯畫廊正式與劉國松簽定代理合約,這對台灣畫家來說也是開了先例。










    頂著世界參訪與重要博物館展出的光環回到台灣,劉國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勳章。1969年知名鼻煙壺與中國當代水墨畫收藏家與代理人「水松石山房」代理了劉國松的作品,更大大推動了他的國際聲譽及市場。1970年透過美術史學者李鑄晉的推薦,他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美術系教授與系主任,客居香港21年。1998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驚豔西方世界,而劉國松當時是唯一被邀請的台灣在世藝術家,和趙無極、趙春翔等大師以抽象畫並列參展。

    從1960年代後期至今,劉國松的作品至少為全球87間博物館所典藏,包括2010年大英博物館透過倫敦古豪士畫廊,收藏了1970年的「太空畫系列」作品《日月浮沉》。這不僅是對劉國松個人的肯定,亦說明了西方重要博物館開始重視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劉國松的榮耀紀錄有勞伯樂的支持,更主要是來自藝術家的天分、努力與機運造就。










    以水墨材質進行創作的當代藝術家

    綜觀劉國松的創作生涯,不斷尋求變化,他的名言是「先求異,再求好」。從早期1950年代學生時期寫實風格(1951-1955),轉向抽象(1958年起),發展出個人特色的創作,進入「大筆觸」狂草時期(1963),開始對自然宇宙好奇所發展的「窗裡窗外系列」,赴瑞士受雪山美景感動的「雪山系列」(1968),及見到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新聞照片得到靈感後開展出的「太空畫系列」(1969-1973)、「水拓系列」(1973)、「四序山水圖卷」(1983)、「西藏組曲」(1987年起)與「九寨溝系列」(2000年起)等作品,均可見個人創意,自信雄偉、氣勢豪放的藝術表現。










    二次大戰後台灣現代繪畫運動風起雲湧,當時滿腔熱血的年輕藝術家劉國松,加入五月畫會,雖學西畫出身,但有感於不應一味附麗於西方、盲目創新,對傳統文化萌生使命感,於是積極推動水墨的現代化,走一條中西合璧的道路。他堅持水墨與抽象的原則,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大膽論述,不拘泥於筆法,探索紙張媒材、創造皴法的實驗精神,其觀念創新不惟影響台灣美術界,1970年代影響香港,1980年代後甚至在水墨畫原鄉中國大陸獲得迴響。

    基於對水墨畫的熱愛,劉國松投入畢生精神研究,創造出四種水墨技法,分別為「抽筋剝皮皴」(1960年代)、「漬墨法」(1961-63年)、「拓墨法」(1973年)及「水拓法」(1973年)。劉國松曾說:「中國畫從宋朝以後就沒有發明任何的技法,我發明了四種不同的皴法,這些都是我實驗所發明出來的一些新的技法。」而創作取材雖然來自於生活,然其視野宏觀宇宙,探討自然對於心靈的影響,劉國松的圖畫從具體的山川樹林泉石的描繪,轉向抽象且莊嚴的意象,深獲國內外學術機構與收藏家的喜愛。










    收藏市場分佈及脈絡

    劉國松精彩的人生閱歷,使得其收藏家遍佈各地。1960年代在美國博物館或畫廊的展覽作品大多在當地售出,因此1970年代之前的作品,有部分至今仍在美國收藏家手裡。偶而在美國中國書畫交易的畫廊或拍賣會,有機會找到劉國松早年作品。

    前文提到,劉國松與香港的緣分深厚,第一位買下他的作品,就是香港藝術館,而代理過他的「水松石山房」也長年旅居香港,為他引薦不少國際買家。無論來自英國的「水松石山房」以及香港頂級收藏團體「敏求精舍」會員之一的「退一步齋」,都是收藏劉國松的重量級收藏家。1989年美國運通銀行香港分行落成,建築師邀請劉國松為大廳五層樓高牆面創作一幅高1,952公分、寬366公分的巨畫《源》,成為全世界最高的中國水墨畫。










    1990年代後,劉國松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風光地回到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他舉辦回顧展及研討會,隨即又獲頒「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獎」成就獎。除了博物館展覽,陸續有高雄積禪50藝術空間、台中現代畫廊、長流畫廊、璞藝術、羲之堂、首都藝術中心、名山藝術、索卡藝術中心等都曾經紀或展出他的作品,台灣擁有不少劉國松的粉絲及收藏家,例如台中某資深藏家過去曾是劉國松的鄰居好友,為支持其創作,手中收藏不少畫家的精品,最具代表性。而以羅芙奧為首的台灣各家拍賣會,多年來每季都推出劉國松的畫作,行情一次比一次好,買家主要為本地收藏家。

    來自倫敦的古豪士畫廊,或香港的漢雅軒,各自擁有不少國際藏家,他們是近期和劉國松合作密切的海外藝術經紀人。1980年代,劉國松透過作家聶華苓的介紹,結識大陸知名作家蕭乾、艾青和王蒙等人,間接認識畫壇前輩吳冠中,從1983年起在中國美術館等各地博物館舉辦展覽與座談會,持續多年。2007年成為首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辦個展的台灣藝術家。2013年4月故鄉的山東博物館12號展廳成立「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專館,並舉行盛大展覽,榮耀故里。










    雖然商業市場早期尚未在中國形成,但持續的展覽、座談會或博覽會,劉國松在中國仍是具有相當知名度。2011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八十回顧展,包括政協主席賈慶林、國台辦王毅皆出席展覽,傳媒熱烈報導,據聞山東、北京和遼寧的收藏家購買下展覽中的部分精品。近期北京主要拍賣行亦開始徵集劉國松畫作。

    劉國松曾獲得台灣藝文界最高榮譽─國家藝文獎,與中國藝文界最高榮譽─華人藝文終生成就獎。在今年兩岸三地的藝術市場上,劉國松的作品成為搶手的對象,各檔展覽都開出紅盤,而觀察拍賣市場裡劉國松的最高成交紀錄,超過半數都在2013年所締造的。未來,他的作品市場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8. #1128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李君毅---百花齊放

    李君藝老師是劉國松的得意學生

    他的畫是先用墨染在自己刻的印章上

    再用印章反覆的用各種不同濃度的墨印在紙上

    非常費工

    這福百花齊放每個小單位都是一個花的印章

    組成了這一幅花的畫面

    真的不容易



  9. #1129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李君毅簡介

    先求異,再求好 ─ 李君毅的藝術創作

    劉國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

    過去二十年來,我曾不斷地在香港、大陸和台灣,甚至美國和澳洲講述我的教學理念,漸漸地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同與支持。我認為中國繪畫的教學思想,是根據「為學如同金字塔」的教育理論而來的。所以傳統的國畫老師一再地向他的學生們強調,書畫先要把基礎打好,基礎打得愈廣闊,將來蓋得愈高,才能出人頭地。換句話說,學畫先要臨摹過去各家各派的技法,把它們都學好了,然後再求個人的創造。基礎不學好是不能談創造的。我把這種教學思想稱為「先求好,再求異。」也是李可染所說的:「用最大的力量打進去,再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打進哪裡去呢?指的是「傳統」呀!其實,打進傳統已經不容易,由傳統中打出來就更難了。我們就以大陸來說吧,每年由美術學院、畫院、大學、師範學院、師專的國畫部門學成的有多少人呢?我想用火車來裝也裝不完,每個人的基礎斬比台灣的要紮實、要好得多,可是有幾個是有創造性而出人頭地的呢?吳冠中、李可染又都是西畫系畢業的。這種情況在台灣更明顯,陳其寬和余承堯都沒有進過國畫系,沒有臨過古畫,也沒有學過文人畫,可說沒有一般人所謂的中國畫基礎,但結果都比有臨摹出身的畫家更受到了中外美術界的讚賞。這還不夠傳統畫家反省的嗎?

    我有鑑於此和自己的教學實踐,遂提出了「先求異,再求好」的教學理論,並付諸於實行。我先要求學生們由「一筆走天涯」的文人畫封建思想中解放出來,進而介紹幾種水墨畫的新技法給他們練習練習,然後鼓勵他們一定要能舉一反三,探索、試驗、創造自己的新技法隨後再一再地重複的練習。等到把自己創造的新技巧練習好了,能運用自如了,個人的畫風也就建立起來了。過去的金字塔因建築技術差,一定要地基廣闊,才能蓋得高,可說是堆起來的。可是現代的摩天大樓有哪一棟是有那樣廣闊的地基的?都像一個柱子一樣,上下一般粗,個個建得比金字塔還高。因為現代建築的地基是往下扎,只求深,不求廣,地基打得愈深,大樓也就建得愈高。所以現代畫家不在於能畫的種類與方法多,而在於你畫的與別不同,並且把它做得「專、精、深」。你的技巧愈獨創、愈新,將來建得愈高,愈出人頭地。這就是「先求異,再求好」的真義所在。

    通過「先求異,再求好」的教學實踐,我培養了多位備受藝壇注目的現代水墨畫家,其中最突出的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教出來的學生李君毅。當年我在中文大學藝術系擔任系主任時,每學年所有開出來的課程,都請其他老師先選,我負責教剩下的。有一年,我教大一的素描,一個生化系二年級的學生來選修,他就是李君毅。他完全沒有學過畫,但結果畫的素描卻是全班最好,更是我多年教學中少見的可造之材,所以就找他到辦公室來閒聊。李君毅告訴我他從少便對藝術非常熱愛,但家人一直反對他往這個興趣發展。由於香港是個金錢掛帥的商業社會,做專業的藝術家很難生存,家長都不願意讓兒女讀藝術,我也因此從不勸人學畫。不過李君毅在藝術方面的特殊才華,叫我不禁有孟子所說「得天下英材而育之」的衝動,忍不住還是要勸他轉系。而當我知道他父母堅決反對後,更邀約他父親來校面談,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用我這不太靈光的三寸不爛之舌,終於把他給說服。

    李君毅轉到藝術系二年級,就來上我的水墨畫課。我的水墨畫課程是不臨摹的,而是讓學生做實驗,目的是使他們了解不用筆也可以畫畫。我在課堂上講解我的理論、看法,還把我寫過的文章〈革中鋒的命〉發給他們看。我還跟學生說,畫得跟我愈像,分數便愈低,鼓勵他們一定要去實驗自己的新技法。李君毅於是買了酒瓶塞子那種軟木材質,把它切成大概一兩公分大的方塊,拿來醮墨拓印在宣紙上,形成畫面規整的方格結構。他一開始是印山水畫,全幅黑白的沒有上顏色,效果非常特別。李君毅最後畢業時,卻印了一張很大的毛澤東像。老遠一看,好像是用照相寫實的觀念來完成,但是走近仔細看,畫面都是由小方塊構成,方塊中間有白線條,然後每一個方塊裡面還分別有「毛」、「澤」或「東」三字。這些字有的是正的,有的是側的,有的是倒過來的,所以整張畫都是「毛澤東」。李君毅還在毛畫像的兩邊配上左右對稱的兩幅山水畫,感覺就像中堂兩邊擺了對聯,而整組三連屏則形成一個「山」字結構。他的這件畢業作品可謂一鳴驚人,其標題是《萬歲,萬睡,萬萬碎》,在內容上有很深刻的諷刺意味。結果李君毅在畢業展覽中把其他同學的油畫、裝置藝術、版畫或雕塑統統打倒,不但得了全班第一名,而且中文大學是英國學制,學校還頒給他「一等榮譽」的學位,是我們藝術系很多年都沒有出現過的。在評審的時候,除了系裡的七位美術教授投票外,還有兩位美國和加拿大的校外考試委員,那兩位女教授看到李君毅的作品後驚為天人。後來這件作品被香港知名的「退一步齋」收藏,而哈佛大學美術館幾年前也委託他再畫一組毛澤東三連屏讓他們典藏。

    我常常提醒學生,作為一個畫家和作為一個科學家沒有甚麼兩樣。科學家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在實驗室裡不停的做實驗,實驗成功了才有所發明,有所發明才能成其為科學家。畫家也是一樣,他必須全心全意地在畫室中不停地實驗,實驗成功了才有所創造,有所創造才能成其為畫家。如果一個人只跟著古人的筆法走,或是老師叫他怎樣畫他就怎樣畫,那又何異於科學家的助手呢?助手就是完全聽從科學家的指揮,他自己是沒有甚麼發明或創造的思想和理念。李君毅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他完全沒有臨摹過國畫,卻通過實驗新的技法而成功地開創出獨樹一幟的水墨畫風格。他自從發明了用軟木方塊拓印的方法後,便一直鍥而不捨地去完善這種技巧,建立起專屬於他個人的一片藝術天地。經過二十多年反覆不斷地精益求精,他已能純熟駕馭手中的軟木方塊,精確地表現山水、人物或花卉等不同的題材。李君毅同時也不停地深化作品的思想內涵,追求我所說的「專、精、深」的藝術境界。

    很多人以為我提倡「先求異,再求好」的教學理論,是徹底反對去學習傳統,其實這是一個絕大的誤解。我非但不反對,而且還鼓勵學生去了解和吸收傳統,只是他們不能盲目地進行模仿,而是要因應個人創作上的需要,去挖掘傳統裡有用的養分。像李君毅雖然沒有學習過傳統國畫,但他感到作品有不足的地方時,就會去研究古今名家的畫作,因為那是發自於內心的需要,所以學習起來就特別容易吸收。李君毅是一個很有思想的藝術家,除了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技法外,在繪畫的表現內容上也相當有深度。為了要更深入掌握傳統藝術的精神,他特別去美國修讀中國美術史的博士學位,研究明代文人畫家沈周。所以在李君毅近年的水墨畫創作中,具有更豐富的傳統因素,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他對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重新詮釋。譬如他把描寫黃山的詩文刻在軟木上,然後蘸墨拓印出黃山的形象。在其畫中優美的山石雲霧間,隱隱浮現出整齊排列的文字,可說是把中國詩書畫印融為一體,並且賦予新的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品。

    李君毅現在藝術上的成就己經是有目共睹了,他曾經到世界多國舉辦個人畫展,特別是在紐約和倫敦的展出,獲得了國際藝術市場和學術界的強烈迴響。他的作品已經被各國重要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有些藏家預先付錢向他訂畫,還要等好幾年才收到作品。李君毅本來已經在美國安居樂業下來,但我和師大藝術學院前院長李振明,都覺得台灣美術界極需要他這樣的人才,所以我們兩人就去游說他回台來貢獻所學。他終於決定回來台灣師大任教,為本地墨畫的發展增添一股強大的力量,跟我們一起為建立水墨畫的新傳統而努力奮鬥。李君毅是我最引以為傲的得意學生,為什麼我常常在公開的場合說他是我的理論最忠實的實踐者?因為他就是「先求異,再求好」最成功的代表。

  10. #1130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陳蔭羆---ectched burmt sienna

    這張紅色的陳蔭羆也算是精品....




    此篇文章於 2014-03-03 12:27 PM 被 wjhuang 編輯。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