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1.5Hz 在我的空間的皇帝位還是聽得到的, 只是相對的音壓小不少,
Nordest 測試 CD 播放 Pink Noise, PAA6 量到的 31.5Hz 持續能量有 55 dB, 瞬間能量有約 62 dB,
我的峰值在 50 Hz 81.5 dB, 差了20 dB, 這是 102 倍左右 (+3 dB 能量乘以 2, 所以 20 dB 就是 2 的 6.67 次方, 6.67 = 20/3) 的能量落差!
但是皇帝位後一米至少可補回 10 dB以上的能量在 31.5 Hz, 與峰值的落差就在 10 dB以內, 能量差異馬上從 100 倍 降到 10倍 (2 的 3.33 次方),
之前我提到了, 後排不夠好聽, 另一個 31Hz 補回的位置是在喇叭正面與皇帝位約中間點的位置, 那是 Super Near Field Listening, 我不會這麼坐的,
幾乎是要用兩隻 13吋單體每聲道的喇叭當耳機聽...
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實驗可試空間對單一頻率的響應狀況, 如 Nordest 測試 CD 播 31 Hz, 再用 PAA6 的 RTA 去量您的空間在 31Hz 基頻, 與左右鄰近頻率還有倍頻的相對能量, 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去確認, 您耳朵聽到的是什麼 "成份" 的頻率。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Eto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chsiang
將軍您說到一個重點了, 擴散是個很好的東西, 但是在使用上需要小心,
最近我讀到相關於音響室的設計,
其中有各很重要的參數叫做ISD (The Initial Signal Delay Gap),
指的是直接音到達耳朵與反射音道達耳朵的時間差,
這個時間差有個約定成俗的值大約 ~20ms左右, 大於的話就算不處理也OK!
但是~20ms相對應就是大約6.5公尺左右, 也就是說反射音的路徑要比直接音的路徑多上6.5公尺以上!
就算是將軍您的空間也辦不到啊!
所以處理是絕對必要的, 處理的標準是什麼呢? 據我所知就是把反射音對比於直接音的強度降20dB(以上),
擴散大家都知道只是把能量打散, 能量還是能夠反射到耳朵的!
因此使用吸音室最保險的作法, 使用擴散並非不行, 但是有許多必須要達成的條件,
(例如, 一個比將軍您的空間還要大的空間!)
放在第一(或者說早期)反射點的擴散是需要小心計算, 並輔以測量結果來看成效的,
單純的擺放是不行的! (若是抱持著有處理比沒處理好的想法其實也是對的啦, 但是總是效果會差一點)
這方面的資料我還在研讀, 等最近忙完後, 再一一放上來分享!
你既然都說了,我也就跟著附和吧!!
我從來不贊成用過度大量,或者幾乎整個空間都使用擴散的方式.
原因就是你說的:
"擴散大家都知道只是把能量打散, 能量還是能夠反射到耳朵的!
因此使用吸音室最保險的作法, 使用擴散並非不行, 但是有許多必須要達成的條件,
(例如, 一個比將軍您的空間還要大的空間!)".
能量只是打散,但還是存在!!
而第一次反射音為何我堅持用吸的?
原因就是有部分反射音的量必須讓它"減少",甚至是"消失".
因為你說的沒錯,我們的音響室空間都不夠大,即使是我的也一樣.
所以,擴散,我只用在需要的部分,例如聆聽位置的背牆.
然,即使如此,還是要吸音,只是%比的不同罷了!!
我一直很欣賞你,因為你的觀念都非常正確!!

StevenCheng將軍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小葉
也要欣賞我呀,我的觀念一直是錯的~~~~
你敢勇於認錯,我欣賞你!!

StevenCheng將軍
-
-
無意間發現的聲頻測量機器.ASA-10_PR日製ETANI的音頻/喇叭分析儀.
看來功能很強.純專業來用都很夠了..
用ECM8000 Mic..可sweep sine測量..多次諧波圖..RTA值..多達1/12的Oct Band..Sonar Graph..頻率暫態分析..人耳對相關聲音的擴散感/定位感測量...
配合..器還可以繪出阻抗曲線..可看出音質在每一頻點的好壞...
不過好像沒有看到相位這一項.
-
-
 作者: chsiang
將軍您說到一個重點了, 擴散是個很好的東西, 但是在使用上需要小心,
最近我讀到相關於音響室的設計,
其中有各很重要的參數叫做ISD (The Initial Signal Delay Gap),
指的是直接音到達耳朵與反射音道達耳朵的時間差,
這個時間差有個約定成俗的值大約 ~20ms左右, 大於的話就算不處理也OK!
但是~20ms相對應就是大約6.5公尺左右, 也就是說反射音的路徑要比直接音的路徑多上6.5公尺以上!
就算是將軍您的空間也辦不到啊!
所以處理是絕對必要的, 處理的標準是什麼呢? 據我所知就是把反射音對比於直接音的強度降20dB(以上),
擴散大家都知道只是把能量打散, 能量還是能夠反射到耳朵的!
因此使用吸音室最保險的作法, 使用擴散並非不行, 但是有許多必須要達成的條件,
(例如, 一個比將軍您的空間還要大的空間!)
放在第一(或者說早期)反射點的擴散是需要小心計算, 並輔以測量結果來看成效的,
單純的擺放是不行的! (若是抱持著有處理比沒處理好的想法其實也是對的啦, 但是總是效果會差一點)
這方面的資料我還在研讀, 等最近忙完後, 再一一放上來分享!
的確.
喇叭在空間發聲後.除了直接音之外都是間接反射音了.我們自己測得之高低不平的頻譜就是因為空間的亂反射結果加總值..還有部份傢俱或設備的協助發音(比如共振/回授).器材個性先不去計算它.
如果只看~喇叭面板到後牆的"往返"距離就會有不少人家超過6.5m..嘻.
至於如何將反射音降低20dB(差100倍值噎.或是想像音量轉小20格.或是某些amp有設定的mute鍵.).那好像只有靠重吸音一途了.擴散真的辦不到.而且擴散改變不了固定(既成)的空間效應.這一點我測過許多次了.
是否應該說~考慮到是在多少時間差之內.降低到多少dB值以內好像比較正本一些.
說白了就是猝發響應測量值.那才能確知空間反射/吸收的消散狀況.
若能處理得當.才能聽到比較真實或說接近正確的音樂(軟體重播)表情..:)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第一次反射音有六個面,
吸多少要考量整體房間的吸音量.
-
-
 作者: Yeh捨
的確.
如果只看~喇叭面板到後牆的"往返"距離就會有不少人家超過6.5m..嘻.
是直接音的路徑與反射音的路徑"差異"6.5m拉!!
差異6.5m也就是說聆聽位置到後面那道牆的距離要有3.25m(來回), 這點要做到應該不少人都有條件,
但是兩側牆能達到這個條件的人就少了.......
-
-
數據
音響路途隨著時間科技經驗進步著,但也變化很大雖不能說是千變萬化,但今天的好隔些時日又推翻改變了。
數據都是人為測出的一個[參考]標準,但環境[物理]的條件很難用同一種數據去涵蓋而達成所期望的。
所以"數據"是一個參考點的開始~~~~~
實際 當一"事、物"未達到這參考的數據 那一切的數據就無法實際的去達成了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999369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