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11-03, 10:38 PM
#431
 作者: chanc95
照這等響曲線看來
中低頻100Hz得多加些
而高頻5KHz就得衰減些
在人耳聽到的才會響度相同
小弟在調整音響觀察頻譜的經驗很類似
個人喜好也是低頻多需而高頻適度衰減
不知其他先進的觀查為何?
望不吝分享
謝謝
等響曲線是對人耳接收聲音頻率的敏感程度曲線吧.?
4khz是最敏感的了.
詹 大還記過上次 府上測 PAA6時.按下空調遙控鈕時.ㄅㄧ1聲就是4khz囉..:P
 作者: carsound
是不大沒錯,但有一個清楚定義,要不然,有人說某某音響音場有多廣,
問題來了,是有多寬,深度很深是有多深,另外測試訊號也是特別挑選的
錄音的環境、樂器相關的搭配都在競賽手冊裡有說明,就有點像陳國修那片
極品測試碟的意思,也給了分數的定義,有了這定義就可以主(客)觀的方式
來評價音響聆聽時的好壞了。
:)...
 作者: coke
此言大差矣 :(
請勿把人類等響度曲線跟音響的頻率響應曲線混為一談!
難道你會跟鋼琴家說 : 抱歉 人類的耳朵在低頻需要較大的音壓 請"用力彈低音"?!
聽樂器實際演奏跟聽音響 都是用同一副耳朵!!
只要音響放出來的越接近錄進去的(假設錄得好的話)
那人耳聽到的當然也就越接近原音!
天底下沒有聽實際樂器時內建等化器失效 聽音響時內建等化器又復活的事.
不久前.
在下做健檢時.有聽力測試這一項..相信不少燒友做過.
它發出的細小聲音.感覺也頻率不低.
懂耳科醫學的 網兄不妨指導一番..
-
-
2012-02-29, 03:23 AM
#432
我本來有近視....上了年齡再加老花
聽力的衰退亦如是
人的感官極其微妙...聽覺會用記憶經驗來補足
單一基頻跟豐富汎音的樂音有些不一樣的理解
所以老燒友照樣能精采玩音響
錄音室經常使用等化器...利弊良否各有說法
抓大放小是權衡之計.....能多聽音樂終是好事
只要做好..300hz to 3Khz的mono老錄音也是好聽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iuku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2-29, 03:48 PM
#433
調聲配件當然有用,
去年我就把所有調聲配件都拿掉了 (哪家的東西就不說了, 主要是用來"處理空間"的),
因為用了反而怪裡怪氣........
現在有人問我的話, 我會說好的空間其實要"越不敏感"........
試想,
各個演出空間, 如果有認真設計, 會不會因為觀眾今天穿的衣服偏某種材質而聲音走調?!
或者說半滿, 八分滿, 跟爆滿 聲音猶如白天與黑夜!?
不過請不要誤會,
這裡說的敏感是指空間中多了某個物體聲音就變了那種"敏感"
不是說換了機器能不能聽出來那種"敏感"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2-29, 10:46 PM
#434
我想night-and-day之類的差距可能不多見(除非像換沙發,加地毡,等等大面積的改變)。
不過,大空間也可以是很“敏感”的(當然不是像觀眾穿什麼衣服那種的改變),在大型演奏廳裡的室內樂演出,後面經常會放一些反響板或是用別的方法把聲音投射出去。有沒有night-and-day的差別?對後排的聽眾,那可能就有了。
-
-
2012-03-01, 03:04 AM
#435
 作者: chsiang
調聲配件當然有用,
去年我就把所有調聲配件都拿掉了 (哪家的東西就不說了, 主要是用來"處理空間"的),
因為用了反而怪裡怪氣........
現在有人問我的話, 我會說好的空間其實要"越不敏感"........
試想,
各個演出空間, 如果有認真設計, 會不會因為觀眾今天穿的衣服偏某種材質而聲音走調?!
或者說半滿, 八分滿, 跟爆滿 聲音猶如白天與黑夜!?
不過請不要誤會,
這裡說的敏感是指空間中多了某個物體聲音就變了那種"敏感"
不是說換了機器能不能聽出來那種"敏感"
你終於說出我的心聲了.
很久之前,我就很想說,但始終怕被人認為我的論調過於"高傲"或"不正常".
但,事實的確是如此!!
真正理想+成熟的空間,的確是不應該稍微加了某些"墊子"或"杯子"之類的就會有大改變.
相反的,空間會敏感,是因為仍有太多地方不夠成熟!!
我的空間就不敏感,就是那種加了"墊子"也不會有太大變化的那種空間.
你看我的空間哪需要那些"杯子"??
所以,感謝你的驗證經驗,因為我所聽到的並沒有錯!!
正是如此!!

StevenCheng將軍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3-01, 03:56 AM
#436
調聲道具會在市場存活...肯定有一定的意思
當階段性任務完成....大都解甲歸田
文明的進程..巫術總是開端
中國化學啟程..方士的煉金術..道家煉丹....化學魔術師
神秘終究人類永遠的膜拜...
調聲用品易容變臉....它將回來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iuku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3-01, 05:13 AM
#437
玩音響的最後終極的体認 兩憶 回憶及失憶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999369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3-01, 08:21 AM
#438
 作者: chsiang
調聲配件當然有用,
去年我就把所有調聲配件都拿掉了 (哪家的東西就不說了, 主要是用來"處理空間"的),
因為用了反而怪裡怪氣........
現在有人問我的話, 我會說好的空間其實要"越不敏感"........
試想,
各個演出空間, 如果有認真設計, 會不會因為觀眾今天穿的衣服偏某種材質而聲音走調?!
或者說半滿, 八分滿, 跟爆滿 聲音猶如白天與黑夜!?
不過請不要誤會,
這裡說的敏感是指空間中多了某個物體聲音就變了那種"敏感"
不是說換了機器能不能聽出來那種"敏感"
"越不敏感"?
當然不一定是對的,不敏感,有時是誤差太多了.
音樂廳也有微調機制.
-
-
2012-03-01, 10:15 AM
#439
 作者: hojuiyang111
"越不敏感"?
當然不一定是對的,不敏感,有時是誤差太多了.
音樂廳也有微調機制.
空間敏感好嗎?器材敏感好嗎?很好聽的的系統,器材一定很敏感(解析力好)。空間大小和吸擴比例很正確的空間,對空間環境的改變也一定會很敏感(聲音傳遞能力強)。如果系統和空間一點都不敏感,那不是大好,好到有"剩",就有可能是大壞,誤差太大。
會對小錢敏感,當然有可能是很缺錢或是根本不夠用。如果富有到了某一個程度,花點小錢是不應該會很痛的。
如果改變很大還沒感覺,那問題就大了,代表某種因素強大到無法消除。
酒量好代表身體好嗎?不一定,而且經常是相反的。喝一點酒就臉紅,代表循環代謝快,身體污染少。喝很多卻若無其事,除非是天賦異稟,身體的承受力強,代謝快,要不然就是身體的反應已經遲鈍了,身體已經被搞壞了。
聲音如果已經調到很精準的系統,稍微動一點,"焦距"可能會跑掉,這時會很敏感。但在焦距很模糊的情況下,只調一點是沒有什麼太大感覺的。換個角度來想,如果原本不太準,調夠準了,當然也會覺得進步很多。
我覺得,聆聽距離也很重要。如果距離近,對器材會比較敏感,對空間會較不敏感。空間夠大,距離也夠遠時,空間的特性對聲音的改變影響會比較大,對空間的改變會比較敏感,對器材則較不敏感。
能量和空間大小的相對關係也會有明顯的差異。能量大,空間小,聲音變化明顯;能量小,空間大,就可能會比較不敏感。
經驗值也有差異。剛入門的時候,對聲音的一點改變都會很敏感。但是,當經驗足夠的時候,對聲音的改變了然於胸,也就不會那樣敏感和在意了。
其實,空間不夠大,吸音太多的系統,因為能量或高頻反射的泛音殘響不足,人多的時候更容易顯露出聲音太乾澀的問題。空間夠大,能量夠大,高頻泛音夠多,人多一些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不過聲音還是一定會有改變。
總之,我覺得採行中庸之道還是最好的。完全不敏感的系統太無趣,也通常不會太好聽;太敏感的系統會讓人疑神疑鬼,也沒辦法讓人安心聽音樂。能夠調到平順好聽又不會過於敏感,其實才是完全精準的最高境界。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yyou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3-01, 10:33 AM
#440
 作者: hojuiyang111
"越不敏感"?
當然不一定是對的,不敏感,有時是誤差太多了.
音樂廳也有微調機制.
 作者: kevintran
我想night-and-day之類的差距可能不多見(除非像換沙發,加地毡,等等大面積的改變)。
不過,大空間也可以是很“敏感”的(當然不是像觀眾穿什麼衣服那種的改變),在大型演奏廳裡的室內樂演出,後面經常會放一些反響板或是用別的方法把聲音投射出去。有沒有night-and-day的差別?對後排的聽眾,那可能就有了。
我倒是認為音樂聽的微調是種不得已的權宜機制,
不得已是因為例如:
1. 場地考量: 現有的場地對演出項目過大或過小, 需要調整才能有最佳效果
2. 商業考量: 一場演出當然需要觀眾越多越好, 那就等同演出空間越大越好, 那配置小的演奏該怎麼辦?
好的表演/演奏需要在對的地方, 但是不見得每次都能如願, 在國外常常可以看到許多表演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場地,
也如同一份好的錄音會慎選錄音地點, 而非對單一場地做調整以適應該表演型態,
我在演奏廳廳過爵士樂, 鼓手只能輕輕敲鼓,
或者在一些電視轉播上會看到鼓手坐在防護罩裡打鼓.......
但是同樣的音樂, 若在戶外演出, 就會看到鼓手狂敲狂打, 或者說在較大的場地(參考MTV的Unplugged之類的演出)就沒有這種限制
回到音響重播,
我認為燒友不需太擔心, 因為錄音師與製作人甚至演出者都替我們想好了,
錄音的內容(除非Live)一定是最佳場地最佳配置以及最好的演出,
在後製的時候也一定能夠符合適當空間能夠有完好重播的原則,
畢竟應該很少聽到Mastering Studio只能做某些類型的音樂吧? 或者說做Classical與Jazz與POP要有不同的設備或是調整等.......
敏感好還是不敏感好?
答案是相對的,
我的體驗是一個好的空間不可能太敏感, 這樣的"音樂重播" 品質是否太不穩定? 同樣地, 反推商業行為, 這樣的東西品質是否有問題?
此篇文章於 2012-03-01 11:08 AM 被 chsiang 編輯。
原因: 改錯字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