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01-17, 12:34 AM
#601
來看看瀑布圖,上:無擴散板,下:有擴散板

第一條間接音,差異不小,有擴散板確實低很多。
這是扛到外面的擴散板的模樣,深度約10cm。

來看看對振幅頻率響應的影響,1ms以內

1K~8K之間比較明顯
改看全頻段

2K~8K間有擴散板的梳形濾波效應也低很多,
至於2KHz以下,因為這次microphone位置及空間中擺設有些差異,這部份就不確定是否是擴散板的效應囉~
-
-
2012-01-17, 06:15 PM
#602
1ms看來高頻直接音還ok喇叭沒問題, 但1/6octave smoothed圖中10k以上高頻下降幅度很大表示都被吸光了. 再回到瀑布圖顯示反射音遲遲未散, 中頻以下長時間是紅色(測量值高)不過放擴散板前後沒太大差異, 50hz大突起這樣聽來應該會轟轟的, 加上高頻衰減快導致整體聲音厚重不清晰. 測量上看來空間調整方向是找出吸高頻的原因並看能否移除, 另加強吸中低頻, 擴散板是有一點效果但有限到可考慮不用.
-
-
2012-01-18, 09:09 AM
#603
簡單回覆 byang小哥.
第一反射音時間差(之於直接音).最好要大於10ms也就是百分之1秒.如此比較能減少對直接音的干擾度.也就是影響聲音定位.甚至其他我們朗朗上口的音響形容詞.這也是為何 ken每次測 impluse response full range 下方時間標示就有設10ms的段落.因為超過百分之1秒後.對這一部份影響已經不那麼重要或說大了.
而瀑布圖是消散情形的立體化.看來更清楚.
10khz高頻衰竭或言陡降.並不是被吸光了..我的空間幾乎沒有什麼吸音可言.這測量圖各個頻率段是對比性的.也就是一個低頻或其他段過多隆起.相形之下極高頻就不夠了.為何有些燒友會另外加超高音喇叭也是這個原因.其實是空間的低頻太多或駐波或共振了..
(假定)我放其他任何型式的調音裝置在第1反射點(34cm距離)上.相信都或多少有效(小改變).實測是第一波最早反射音小降了.是約1.9ms處.但之後一直到10ms間(這影響定位比較大)的一段.依然還是被"空間效應"所接管.除非做另外的房間改裝或比較大的相關需求變化.
這是我這次測量此型式物品於我空間的有/無..之小心得.:P
此篇文章於 2012-01-18 09:28 AM 被 Yeh捨 編輯。
原因: 加字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1-18, 09:23 AM
#604
看時間範圍比較大一些的校正圖吧.前年9月量的.
此篇文章於 2012-01-18 09:26 AM 被 Yeh捨 編輯。
原因: 改字
-
-
2012-01-18, 11:50 AM
#605
 作者: byang
擴散板是有一點效果但有限到可考慮不用.
若看振幅頻率響應,擴散板影響約3dB不大
若看impulse response與瀑布圖,擴散板影響13dB!這難道不值得嗎?
-
-
2012-01-18, 04:13 PM
#606
了解, 我是外行的看圖說故事...親耳實地聆聽後看數據更全面更有參考價值.
13db當然差很大, 聽得出差異就是有效. 我只是肉眼看瀑布圖整體上0.2ms以後沒有很明顯, 僅0.2ms內人耳能聽出差別就值得啦.
-
-
2012-01-19, 02:26 AM
#607
 作者: byang
僅0.2ms內人耳能聽出差別就值得啦.
越靠近impulse激發部分的間接音樂越是影響重大,會被聽成impulse的一部分,或者說,佔聽感的成份越高。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1-19, 02:33 AM
#608

順便看看加上Mac mini DRC的效果,
impulse response,紅:無擴散板,藍:無擴散板+DRC,綠:有擴散板無DRC

DRC已有相當的改善,但仍不及擴散板,這種高頻DRC能處理的比較有限,
反過來,中低頻則是DRC大佔上風。
此外,impulse之後喇叭收不住的部份,這就不是擴散板能處理的,DRC採用DSP才有可能解決這部份。
改看能量圖

擴散板改善13dB,DRC改善約6.5dB;
而喇叭收不住部分,DRC改善約12dB。
-
-
2012-01-24, 10:48 AM
#609
認真談一下 殘 響.囉.
以音樂廳為例.或依演奏曲目年代而別.通常約略值是為2秒鐘上下.早期略長.
巴洛克或古典音樂時期.編制與樂器數量.或言當年(時代)的樂器性能(質量感)沒有?現今那麼大.所以殘響值若長一些些還ok.那到了浪漫時期樂派與接近現代古典樂派之時.樂曲編制都越趨複雜龐大.音量也不在話下.所以如果音樂廳的殘響不稍微短一點點.就可能?造成影響到"交響"的效果.或言清析度.從比如一個演講廳堂如果殘響過長會使聽講者受其干擾而聽不太清楚一般.
以我們燒友常說的臨場感(現在好像大家不太提了)來說吧.
是指直接音與第一反射音之間的時間(距離)差.有一說是0.02~約0.05(20~50msec)秒是理想值.若時間太短可能會感覺"乾"(緊?)一點.若反之.則可能感到豐潤一些.或言渾(鬆)一些些.聽到"渾"這個字先不要緊張呦..打比方.有的空曠大廳或教堂或是你剛走入一個空的一般房間.隨便發個聲拍個手..就感覺到了.
以上是指音樂廳的規劃.
那家裡的音響室的殘響值呢.?
還要2秒嗎 ? 當然不會是.
那麼1秒嗎 ? 也太長了吧.
是否 0.5秒? 那會是500msec 噎.!
..以上3句是廢話..
以音樂廳需要的0.02~0.05秒來換算聲音速度的距離值是約7~17m(公尺).那我們聽的LP.CD.或其他訊號源.是不是都已經將音樂廳或該錄音空間的殘響都錄進去了呢 ?如果不是該空間的正常殘響或是錄音師認為有更好的錄法效果時.他自然會做一些"修正".不然..可能他做出一個完全原汁味的現場錄音後..賣不掉.?!
換到我們在音響重播時.比較好的殘響值應該是多少呢..
歡迎指教囉..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1-24, 09:11 PM
#610
[QUOTE=Yeh捨;164905]認真談一下 殘 響.囉.
以音樂廳為例.或依演奏曲目年代而別.通常約略值是為2秒鐘上下.早期略長.
巴洛克或古典音樂時期.編制與樂器數量.或言當年(時代)的樂器性能(質量感)沒有?現今那麼大.所以殘響值若長一些些還ok.那到了浪漫時期樂派與接近現代古典樂派之時.樂曲編制都越趨複雜龐大.音量也不在話下.所以如果音樂廳的殘響不稍微短一點點.就可能?造成影響到"交響"的效果.或言清析度.從比如一個演講廳堂如果殘響過長會使聽講者受其干擾而聽不太清楚一般.
縱然是現代交響音樂廳,小弟記得殘響也是約2秒,google一下=====摘自南方音響網頁http://www.southaudio.com.tw/Music ACK01.htm
柏林愛樂音樂廳的容積為 21,000 立方米,面積為 1,057 平方米,滿場時殘響( RT )為 1.95 秒,若和美國學者白瑞納克( Leo Beranek )所著的“音樂廳和歌劇院 ( Concert Halls and Opera Houses, 1996 )”一書所評「音樂廳按音質主觀分級最頂級( A+ )」的三座音樂廳 ( 即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波士頓音樂廳、維也納愛樂之友金色大廳 )相較,柏林愛樂音樂廳的低頻吸收有些過頭,但其觀眾與舞臺的親密程度 ( 各區的觀眾席最後一排距舞臺皆在 30 米以內 ) 以及其明亮透明的中高頻為這座音樂廳的特點。
請葉大參考一下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ccl626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