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共101頁 第一第一 ... 2735363738394787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61 到 370 共計 1008 條
  1. #36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2. #362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右聲道有梁, 角落放一顆



    這兩個角落也各放一顆




    聆聽位置後方右聲道樑延伸的角落也放一顆



    有沒有用嘛.......好像有, 再多聽聽8):P


    建議也可換成吸音棉包..:o

  3.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4. #363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大家常在說還原錄音現場, 也常說錄音要忠於現場,

    不知道各位可曾深思過這其中的意含?

    拿鋼琴錄音來說好了, 常常看到一支麥克風在鋼琴的響板附近近場拾音, 另外5公尺之後的外圍再擺幾隻麥克風捕捉堂音等,

    這樣的錄音聽起來會是怎麼樣呢?

    應該要像是坐在鋼琴旁邊這樣子吧!

    那這個錄音現場怎樣跟現場經驗做連結? 用現場經驗來評準合理嗎?

    若是重播的目的是讓人有身歷現場的感受, 那錄音豈不是應該在場地的皇帝位來錄?

    倘若不是在皇帝位錄音, 但是聽者的要求卻是還原現場的感受,

    那豈不是要有一個類似於音樂廳的環境, 才能有類似在音樂廳的感受,

    空間大小, 處理標準, 豈不都要與音樂廳類似? 這合理嗎?

    錄音師與製作人焉有不知如此之道理?

    我認為每一次錄音都是細節與空間感的取捨,

    希望錄進最多的音樂表情, 同時也紀錄下最多的空間特徵, 但永遠不是該空間應有的原始面貌,

    再拿鋼琴來說好了,

    哪怕是一般住家的直立式鋼琴, 高音與低音聽起來都與許多現場不同,

    在住家裡, 低音更沉, 共鳴更強, 高音更清脆, 泛音更豐富,

    在現場反倒很多東西都配平順掉了......

    所以音響到底要還原什麼?

    我認為只是要還原眾人齊心合力下所呈現出的結果, 絕非只是樂團加上空間這麼單純而已.....

    在錄音當中, 普羅定義的現場在我的觀點裡並不存在,

    錄音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強貫現場聆聽的經驗到錄音重播上只是限制了看事情的觀點而已.

  5.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6. #364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拍拍手!您說的和我的感覺很接近。

    不過,我個人覺得除了新天新地代理的鋼琴錄音,我個人收集的其它鋼琴錄音在我家放的時候,有些聽起來像是把頭放在響板和琴蓋中間。

    Psycho大介紹的那些鋼琴錄音基本上在我家的系統上聽起來都還蠻像我聽過的平台鋼琴。有些以前收集的鋼琴(或是鋼琴三重奏)的錄音,有的高音會比我認知的鋼琴聲圓滑很多。

    老實說,我還沒聽過那台直立式鋼琴的低音聽起來好聽的。好像悶悶的(連史坦威的也是)。我猜想可能是直立式鋼琴的action和平台式的不同造成的。

  7.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8. #365
    註冊日期
    2008-04-12
    文章
    3,562
    Thanks
    3,096
    Thanked 6,198 Times in 1,58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大家常在說還原錄音現場, 也常說錄音要忠於現場,

    不知道各位可曾深思過這其中的意含?

    拿鋼琴錄音來說好了, 常常看到一支麥克風在鋼琴的響板附近近場拾音, 另外5公尺之後的外圍再擺幾隻麥克風捕捉堂音等,

    這樣的錄音聽起來會是怎麼樣呢?

    應該要像是坐在鋼琴旁邊這樣子吧!

    那這個錄音現場怎樣跟現場經驗做連結? 用現場經驗來評準合理嗎?

    若是重播的目的是讓人有身歷現場的感受, 那錄音豈不是應該在場地的皇帝位來錄?

    倘若不是在皇帝位錄音, 但是聽者的要求卻是還原現場的感受,

    那豈不是要有一個類似於音樂廳的環境, 才能有類似在音樂廳的感受,

    空間大小, 處理標準, 豈不都要與音樂廳類似? 這合理嗎?

    錄音師與製作人焉有不知如此之道理?

    我認為每一次錄音都是細節與空間感的取捨,

    希望錄進最多的音樂表情, 同時也紀錄下最多的空間特徵, 但永遠不是該空間應有的原始面貌,

    再拿鋼琴來說好了,

    哪怕是一般住家的直立式鋼琴, 高音與低音聽起來都與許多現場不同,

    在住家裡, 低音更沉, 共鳴更強, 高音更清脆, 泛音更豐富,

    在現場反倒很多東西都配平順掉了......

    所以音響到底要還原什麼?

    我認為只是要還原眾人齊心合力下所呈現出的結果, 絕非只是樂團加上空間這麼單純而已.....

    在錄音當中, 普羅定義的現場在我的觀點裡並不存在,

    錄音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強貫現場聆聽的經驗到錄音重播上只是限制了看事情的觀點而已.
    所以,
    我一直認為,在家中聽交響曲,可以聽出第幾排第幾支小提琴的人真是:
    唬爛!!
    唬爛最可恥....

    StevenCheng將軍

  9. The Following 1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366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我認為只是要還原眾人齊心合力下所呈現出的結果, 絕非只是樂團加上空間這麼單純而已.....

    在錄音當中, 普羅定義的現場在我的觀點裡並不存在,

    錄音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強貫現場聆聽的經驗到錄音重播上只是限制了看事情的觀點而已.
    混音的結果下,

    “現場”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11. #367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將軍 查看文章
    所以,
    我一直認為,在家中聽交響曲,可以聽出第幾排第幾支小提琴的人真是:
    唬爛!!
    唬爛最可恥....


    有的人想像力很好的,

    在MYAV 有人說,有的軟體,

    他可分辨二十,三十,四十,...一百公尺.:^)|-)|(|-

  12. #368
    註冊日期
    2008-04-06
    文章
    198
    Thanks
    1,037
    Thanked 366 Times in 85 Posts

    預設

    小弟自己聆聽現場音樂會的經驗是真實樂器定位沒像家中音響系統呈現那麼準確
    因此調整系統時也只指望能清楚分出第一二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大提琴組與低音大提琴組就好,至於其他木管銅管打擊樂組,本來就易分辨就沒啥特別調整

    如果真的有人的音響系統可以聽出第幾排第幾支小提琴的人,還真想見識開眼界
    小弟想會不會是有某小提琴手琴音會拉奏音色較突出而被耳尖燒友聽出?

    每個人音響歷程不同,好聽的定義不同,喜好也不同,經常雞同鴨講扯不清.....
    還是快樂聽音樂玩音響:)

    引用 作者: 將軍 查看文章
    所以,
    我一直認為,在家中聽交響曲,可以聽出第幾排第幾支小提琴的人真是:
    唬爛!!
    唬爛最可恥....

  13.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anc95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369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通常我聽都會先用手,比出這套系統的音場大小,再用手比出來樂器的形體大小,看看合不合比例,所以人家看我聽音樂有點像在做法,要小就一起小,要大就一起大

    我覺得我這樣就很厲害了,因為比寬很容易,我的手比不了深度.......有人聽到音場可以跨過對面那條街,我就比不出來了

  15.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370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ndyChu 查看文章
    通常我聽都會先用手,比出這套系統的音場大小,再用手比出來樂器的形體大小,看看合不合比例,所以人家看我聽音樂有點像在做法,要小就一起小,要大就一起大

    我覺得我這樣就很厲害了,因為比寬很容易,我的手比不了深度.......有人聽到音場可以跨過對面那條街,我就比不出來了
    那表示你的手法要精進了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