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warwick
以實體的樂器而言,每一個樂器各有需要的發聲空間,越大的編制就需要越大的空間,其實音響器材一樣需要適當的空間,空間好的確未必會出好聲,但是空間不好要想發出好聲就真的是折磨人的耐心與毅力,又例如:兩個常見的聆聽根本問題,1.隔音問題,來自外面環境的雜訊與噪音,2.無法大聲聆聽的問題,會干擾或妨礙/家人或鄰居,一但在聆聽音樂有心理上的障礙,就會無法產生類似坐於音樂廳的聆聽環境,其實就很難投入音樂之真與美了,音樂與空間的處理是相當重要與基礎的,harrisonlin兄在這個議題是相當用心與負責的,相信大家應有許多補述來共襄盛舉。
warwick
所以聽音樂的環境 要配合家人 擺設 鄰居,所以有獨立空間是一件幸福的事.碰到的朋友 往往家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興趣,當然也要量力而為.
空間的隔音是要注意的當然是已聲音來探討,空間這門真的不好搞,還好是講空間的高音而不是空間的高中低音.講不完牽涉到音響的全部.最後連家裡用電都會影響也要提的話 會不會太神經質啦!
-
-
空間篇 PART 1:
講客廳 大部份是木質家俱 沙發 地毯 窗廉 電視,大部份是吸音的材質居多 因材質不同吸音頻段也應該不同.高音當然是首當其衝,中低也是會有.舉個ewewe的空間 就是如此,還好背牆是硬牆 這面牆的反彈高音是未被吸音的,所以保留了一些聲音存在與音場內 也是低音的反彈變多了音場就會有前後左右高低的存在.
背牆如果是有空腔而非硬牆 聲音會先穿過在反彈回來與下一個聲音互相碰撞 而抵銷,聲音會是凹陷的或是吸住彈不回來,那細節和空氣就不見啦!音場內沒空氣 就是呆呆的 沒有活力.
如器材和線材用到一定聲音的線 是會有活力不多.可以試試拿掉一些 聽看看.如果是器材和線材等級不夠 那就這樣聽,除非想換東西.
以上是舉例當然每人空間不同 要好聲又要省錢 處理方式正確才是王道,切計不要盲從跟進.今天所提是單一個案.
附註:從喇叭發聲過來聆聽者位置. 有三:
1.喇叭直接過來的聲音.
2.第一反射點聲音.
3.從背牆中間反彈至聆聽者的聲音.
-
-
剛好是音響展,講的也是高音.聽聽圓山展各家廠商的展房的高音如何?
今天去地板都是地毯喔.
-
-
harrisonlin兄也是星期五去看展嗎?我個人觀展心得剛寫完,貼於【2007】TAA臺灣第十七屆國際Hi-End Hi-Fi音響大展實況報導主題中,其中第1,2,3點剛好與此次展場房間聲音有關,還是整篇轉貼過來好了。
週五(08/24)的觀展人潮不少,看來大家並沒有因展地改變而失去熱情,對於此次於圓山所辦的音響展,除了交通停車問題有困擾外給予正面的肯定,我個人認為對器材能發出好聲音有很大的機率,看展心得如下:
1. 展場四層樓的走道寬度都很好,而且只有外面方向房間做展出,故房間內雖大聲播放但走道上聲音明顯縮小很多,相較於以往展場走道小並且很多區域房間是雙面展示發音,聲音常常在走廊上到處亂竄也常常影響隔壁房的展現,另外就是會場的每一樓層服務小姐都蠻親切的。
2. 最重要的是每間房間都是厚地毯或是櫸木集板地板,天花板也都是方格狀裝潢,很多房間都有一面厚壁布的牆壁,所以較一般住家環境而言為軟調空間,這對聲音產生很大的美化跟柔化,所以本次參展廠商出好聲美聲的非常多。
3. 就是因為參展房間環境很優,更容易在現場聽到器材本質的聲音,所以可以用較短的聆聽時間就瞭解器材的聲底,也就瞭解到不少器材在軟調空間內發出的美聲是以往展場所沒聽過的。
4. 音響器材的高價化越來越嚴重了,會場上牌價10萬以下的國外品牌產品已經不多了,5萬以下產品更是鳳毛麟角了,相較之下10萬以上甚至數十萬的器材比比皆是,好像組一套音響需價百萬是正常的事情,殊不知近年來物價飛漲薪資踏步,對於年輕人跟入門者想進入音響領域的進入障礙越來越高了,老玩家跟資深用家的換機意願越來越低,如此下去音響器材將會淪為真正的奢侈品與有錢人的玩具了。
warwick
 作者: harrisonlin
剛好是音響展,講的也是高音.聽聽圓山展各家廠商的展房的高音如何?
今天去地板都是地毯喔.
-
-
我有一個想法想請教.
如果高音偏薄,尖澀,最簡單的辦法可以用衰減的方式去消除,耳不聞為靜.另一方面是否也可以增加該頻段的能量,用能量加總的方式去提升厚度?例如在高音配線處用多並一些細銀線去增加能量.
-
-
 作者: ccp
我有一個想法想請教.
如果高音偏薄,尖澀,最簡單的辦法可以用衰減的方式去消除,耳不聞為靜.另一方面是否也可以增加該頻段的能量,用能量加總的方式去提升厚度?例如在高音配線處用多並一些細銀線去增加能量.
應該用質純的銀線且不宜細比較有助於高頻的厚度 ,也不會糊掉
-
-
 作者: ccp
我有一個想法想請教.
如果高音偏薄,尖澀,最簡單的辦法可以用衰減的方式去消除,耳不聞為靜.另一方面是否也可以增加該頻段的能量,用能量加總的方式去提升厚度?例如在高音配線處用多並一些細銀線去增加能量.
高音偏薄原因就是高音吸音 器材等級 線材高音不足.
如果單獨補充高音的量 而忽略中低音其實是不夠平衡,聽起來銜接頻段也會奇怪.舉個例子:前端只有高頻 那後端訊號也不會有中低頻.
解決方式用普通好的銅線聽變可以.除非想花大錢改進.
用細銀線方式lyyoung兄已解釋.
-
-
 作者: warwick
harrisonlin兄也是星期五去看展嗎?我個人觀展心得剛寫完,貼於【2007】TAA臺灣第十七屆國際Hi-End Hi-Fi音響大展實況報導主題中,其中第1,2,3點剛好與此次展場房間聲音有關,還是整篇轉貼過來好了。
週五(08/24)的觀展人潮不少,看來大家並沒有因展地改變而失去熱情,對於此次於圓山所辦的音響展,除了交通停車問題有困擾外給予正面的肯定,我個人認為對器材能發出好聲音有很大的機率,看展心得如下:
1. 展場四層樓的走道寬度都很好,而且只有外面方向房間做展出,故房間內雖大聲播放但走道上聲音明顯縮小很多,相較於以往展場走道小並且很多區域房間是雙面展示發音,聲音常常在走廊上到處亂竄也常常影響隔壁房的展現,另外就是會場的每一樓層服務小姐都蠻親切的。
2. 最重要的是每間房間都是厚地毯或是櫸木集板地板,天花板也都是方格狀裝潢,很多房間都有一面厚壁布的牆壁,所以較一般住家環境而言為軟調空間,這對聲音產生很大的美化跟柔化,所以本次參展廠商出好聲美聲的非常多。
3. 就是因為參展房間環境很優,更容易在現場聽到器材本質的聲音,所以可以用較短的聆聽時間就瞭解器材的聲底,也就瞭解到不少器材在軟調空間內發出的美聲是以往展場所沒聽過的。
4. 音響器材的高價化越來越嚴重了,會場上牌價10萬以下的國外品牌產品已經不多了,5萬以下產品更是鳳毛麟角了,相較之下10萬以上甚至數十萬的器材比比皆是,好像組一套音響需價百萬是正常的事情,殊不知近年來物價飛漲薪資踏步,對於年輕人跟入門者想進入音響領域的進入障礙越來越高了,老玩家跟資深用家的換機意願越來越低,如此下去音響器材將會淪為真正的奢侈品與有錢人的玩具了。
warwick
星期五下午2點左右到4點前就離開.看到那一篇了,所有客觀條件都一樣,最能了解實力.所以才在前幾篇文章寫展房高音如何?大家把聽感客觀講出來互相討論 才是正面.在這裡不會有漫罵 挑釁 重傷之言語,而是有問題 討論 而慢慢找出問題所在點.
-
-
前面所說到的第一種方法,個人稱為"避開法",在所有器材就定位或不想換器材條件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調整擴大機的Treble減一格讓高音衰減個1~2db就可以輕鬆聽音樂了。
如果想徹底檢查高音問題的話,就要從器材的本身下手,由訊源、擴大機、喇叭一項一項的仔細交替發聲測試,然後找出器材問題的根本,最後考慮到是否可更換的器材或是換那台較佳的現實條件了。
warwick
 作者: ccp
我有一個想法想請教.
如果高音偏薄,尖澀,最簡單的辦法可以用衰減的方式去消除,耳不聞為靜.另一方面是否也可以增加該頻段的能量,用能量加總的方式去提升厚度?例如在高音配線處用多並一些細銀線去增加能量.
-
-
 作者: warwick
前面所說到的第一種方法,個人稱為"避開法",在所有器材就定位或不想換器材條件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調整擴大機的Treble減一格讓高音衰減個1~2db就可以輕鬆聽音樂了。
如果想徹底檢查高音問題的話,就要從器材的本身下手,由訊源、擴大機、喇叭一項一項的仔細交替發聲測試,然後找出器材問題的根本,最後考慮到是否可更換的器材或是換那台較佳的現實條件了。
warwick
了解.幾年前有和朋友說過 先要有高音 然後是高音的延深 再來高音的厚度 最後是高音的密度.當然與兄所提的"如果想徹底檢查高音問題的話,就要從器材的本身下手,由訊源、擴大機、喇叭一項一項的仔細交替發聲測試,然後找出器材問題的根本,最後考慮到是否可更換的器材或是換那台較佳的現實條件了"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