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08-31, 08:00 AM
#361
 作者: Yeh捨
我.不不..您輩玩到一個程度..
不宜再重複..很基本的問題.
若不靠測量/印證(先聲明測量的範疇不只是系統-空間..訊號"長像"也可以量的歐..)
就從 單純的聆聽 下手吧..
在下舉一個-淺例.
拿一張舊片..Telarc早期.康澤爾/辛辛那提大眾/恐怖音樂集合 chiller.:O
第4曲-骷髏之舞來說..
曲子一開始.是左側豎琴與後方法國號以同頻率(強度?)..共奏12聲(代表12鐘聲)~
第4聲時加入了小提琴.
建議-先聽聽這12聲的..兩樂器表現(先不管琴).
俗稱的~辨別/分離/清晰感受度..到什麼程度..一是撥奏另一是吹奏.
並請分享感受..:o
若無此版.別版也可以.但是在下此版較熟..故舉之. 
這是去感受訊息量大小吧?
如何把訊息量衝大呢?:^)
-
-
2011-08-31, 09:45 AM
#362
 作者: hojuiyang111
這是去感受訊息量大小吧?
如何把訊息量衝大呢?:^)
這好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葉Sir提出了一個可以簡單印證的方法(其實Psycho大也曾提出過很多類似的方法)。葉Sir提出他個人聽到的結果(假設這是在他家裡聽到的)。假設有好幾個人都得到和葉Sir一樣的答案:
可能結果 1:如果A君聽不到葉Sir得到的結果,那可能是A君的系統的訊習量不夠。再加油囉!
可能結果 2:如果A君聽到和葉Sir一樣的結果,那可能A君的系統有和葉Sir的系統同樣高的訊習量。
可能結果 3:如果A君不但聽到葉Sir聽到的結果,他還更明確的說出每個樂器的位子或是聽到裡面有把小提琴提早了半秒鐘出聲。那葉Sir的系統可能還有改進的空間。
我個人覺得用這種可以獨立驗證的方式可以建立一個“共識”。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再討論如何精進(擺位,調空間,換器材,等等),才有意義。不是嗎?
只提出方法,但是沒有驗證的工具,誰知道是改變還是改進呢?
說了半天,這不就是Psycho大開那串”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的目的之一嗎?:o:o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8-31, 11:20 AM
#363
 作者: kevintran
這好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葉Sir提出了一個可以簡單印證的方法(其實Psycho大也曾提出過很多類似的方法)。葉Sir提出他個人聽到的結果(假設這是在他家裡聽到的)。假設有好幾個人都得到和葉Sir一樣的答案:
可能結果 1:如果A君聽不到葉Sir得到的結果,那可能是A君的系統的訊習量不夠。再加油囉!
可能結果 2:如果A君聽到和葉Sir一樣的結果,那可能A君的系統有和葉Sir的系統同樣高的訊習量。
可能結果 3:如果A君不但聽到葉Sir聽到的結果,他還更明確的說出每個樂器的位子或是聽到裡面有把小提琴提早了半秒鐘出聲。那葉Sir的系統可能還有改進的空間。
我個人覺得用這種可以獨立驗證的方式可以建立一個“共識”。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再討論如何精進(擺位,調空間,換器材,等等),才有意義。不是嗎?
只提出方法,但是沒有驗證的工具,誰知道是改變還是改進呢?
說了半天,這不就是Psycho大開那串”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的目的之一嗎?:o:o
訊息量是器材方面的實力展現問題..夠高檔就有一定水準.
而平衡呢..這有些抽象了.跟空間關係最大.調整次之.個人認知又次之..
平衡與否-比較可以利用測量或修正去證明之-
先把訊息量衝大吧..先求有再求好
進一步求優吧..
.....................................................
我的回話是對這句話所作的回覆:
先把訊息量衝大吧..先求有再求好.
驗證的工具為何?
不同廠牌,不同類型音樂作比較.
-
-
2011-08-31, 11:55 AM
#364
把訊息量衝大,
1. 器材噪訊比要低
2. 環境要安靜
3. 器材要遠離震動源, 並控制震動
4. 器材線材要做適當地搭配
5. 喇叭擺位, 空間調整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8-31, 09:25 PM
#365
-
-
2011-08-31, 10:25 PM
#366
 作者: kevintran
抱歉!我有點搞迷糊了 
請問上面那一個是您的意見?那一個是別人的意見?我是真的搞不大清楚 
我認同您的最後一句話(假設那是您的意見)。不過,我想補充一點:如果有別的同好可以“獨立驗證”同一個軟體的話,比較容易知道自己還缺什麼。
當然,您的系統的敏感程度和訊習量絕對是我不能企及的。所以如果您能在您的系統上幫忙驗證或是指出這些錄音還有什麼細節別的網友沒聽到的,相信會對像我這樣的人幫助許多:P:P
獨立驗證”同一個軟體很危險,
很容易誤導.
還有什麼細節別的網友沒聽到的?
私以為這是比較粗淺的訊息量概念.
參考
平衡的大訊息量概念是:
除了更多的訊息,要能更從容的聽到完整的樂音.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9-01, 08:47 PM
#367
 作者: Yeh捨
..
在下舉一個-淺例.
拿一張舊片..Telarc早期.康澤爾/辛辛那提大眾/恐怖音樂集合 chiller.:O
第4曲-骷髏之舞來說..
曲子一開始.是左側豎琴與後方法國號以同頻率(強度?)..共奏12聲(代表12鐘聲)~
第4聲時加入了小提琴.
建議-先聽聽這12聲的..兩樂器表現(先不管琴).
俗稱的~辨別/分離/清晰感受度..到什麼程度..一是撥奏另一是吹奏.
這12鐘聲..就是12個D音(以音高來講)..頻率為296hz(友人測得.)加上倍頻(2次諧波).
差不多是不小部份喇叭的分頻點(300~350hz)前一點..雖然耳朵聽到好像比感受的hz數略高.但它發出來的-就是這個頻率..而且這一小段音樂單純又直接.很好分辨.:o
報告..在下的感受.
左方豎琴雖然音量不算大.但畢竟撥奏樂器..彈下那剎那比較脆亮.故比較明顯.但迴響略短.
法國號在後方--'wuoon-'wuoon-的.溫溫的聲音剛剛好銜接上豎琴.聲音起伏小而連續.聽得出是一口氣連續吹..
這12音不算長.應該不用太大(長)的肺活量足以應付..感覺上號聲(量)略大過琴聲.
在下見過某部落文章形容過這一段音樂聽感..與自己印證的小心得是.
中低頻表現質感或是這段頻率的(空間系統)特性..可能會影響兩樂器尤其是法國號表現.
若-法國號聽不太到/不夠清楚..那問題有點大.
若-聽到但分離度(感)不太夠..那還有進步空間..哈.
順便提提.
該輯中..1分54秒~約2分4秒的木琴聲(代表骷髏骨碰撞)還夾雜著三角鐵與頗不明顯的搖鈴聲..錄得不錯!
整體動態的對比也"很"足..如果空間特性低~極低頻偏高的話..那會很受不了滴.
前面大半段感到..爽度好像略欠一皮.直到5分49秒高潮處..洞.!的大鼓出來了:O.
對嘛.這才是接近現場的力度..現場用力槌的感受就是降..指教.:o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9-01, 09:08 PM
#368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9-01, 09:27 PM
#369
 作者: Yeh捨
這12鐘聲..就是12個D音(以音高來講)..頻率為296hz(友人測得.)加上倍頻(2次諧波).
差不多是不小部份喇叭的分頻點(300~350hz)前一點..雖然耳朵聽到好像比感受的hz數略高.但它發出來的-就是這個頻率..而且這一小段音樂單純又直接.很好分辨.:o
報告..在下的感受.
左方豎琴雖然音量不算大.但畢竟撥奏樂器..彈下那剎那比較脆亮.故比較明顯.但迴響略短.
法國號在後方--'wuoon-'wuoon-的.溫溫的聲音剛剛好銜接上豎琴.聲音起伏小而連續.聽得出是一口氣連續吹..
這12音不算長.應該不用太大(長)的肺活量足以應付..感覺上號聲(量)略大過琴聲.
在下見過某部落文章形容過這一段音樂聽感..與自己印證的小心得是.
中低頻表現質感或是這段頻率的(空間系統)特性..可能會影響兩樂器尤其是法國號表現.
若-法國號聽不太到/不夠清楚..那問題有點大.
若-聽到但分離度(感)不太夠..那還有進步空間..哈.
順便提提.
該輯中..1分54秒~約2分4秒的木琴聲(代表骷髏骨碰撞)還夾雜著三角鐵與頗不明顯的搖鈴聲..錄得不錯!
整體動態的對比也"很"足..如果空間特性低~極低頻偏高的話..那會很受不了滴.
前面大半段感到..爽度好像略欠一皮.直到5分49秒高潮處..洞.!的大鼓出來了:O.
對嘛.這才是接近現場的力度..現場用力槌的感受就是降..指教.:o
我聽某年音響展CD 轉錄Living stereo 女巫佳釀中的骷髏之舞, 開頭十二聲一聲法國號的聲音都沒有ㄟ?! (sweat)
害了了......
-
-
2011-09-01, 10:58 PM
#370
 作者: kevintran
對我來說,“平衡”是“訊息量”的一部份。如果聽到的聲音“不平衡”,那我的解釋是“有些細節被過份強調,有些細節被掩蓋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得到的“訊息量”就減少了。:)
kevintran 兄說的其實和我說的應該是相似的東西,
不過要達到心中的平衡事實上並不容易,
多了某頻段,可能某頻段會感覺減少.
有時不得不小小犧牲某頻段來求得平衡.
如何使此犧牲最小就是努力方向.
當訊息最大時,多半音樂性也最好.
器材有一定的水準,大部份的細節都能聽得到?
不, 強中更有強中手..(sweat)(sweat)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