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06-11, 03:13 PM
#121
 作者: hojuiyang111
認同psycho 兄說的:『投入』是最重要的..
"audio 之前,人人平等",
要找到自己的聲音都得自己動手..也才找得到 audio 的樂趣.
不過值得提的是,
『投入』時注意不要迷失,
注意方向要對,"理論"要了解和善加應用.
才能節時而有成績,千萬別"土法煉音".
相互勉勵..:)
 作者: throne
:),"理論"這東西是原則, 也是原罪.
學科學的都知道理論是需要可以經的起一次一次驗證的, 偏偏音響理論百家爭鳴卻又各自表述..........:^)
所以我個人的想法是:
音響儘量不要『太早就訴諸個人感覺』,因為這樣一來,很可能從此『土法煉音』。當然個人爽就好也不是錯事,但是因此聽不到更精緻的音樂藝術就太可惜了!
因為音響先要求『能聽到什麼東東』:聽到深度空間?聽到定位?聽到某處有雜音?聽到幾隻樂器在那裡?據此建構『熟悉的唱片播放效果』。
然後,以幾張熟悉的唱片為準,管他理論如何百家爭鳴,只要一放該唱片;ok,可以比較客觀地進行音響科學的驗證了。
因此我一直認為軟體是音響之母,了解軟體,就可以比較容易進行音響科學的調整了。
寫了半天,不過是把很多這裡的音響高手之內在思考方法寫清楚而己.....
-
-
2008-06-11, 07:12 PM
#122
 作者: psycho
所以我個人的想法是:
音響儘量不要『太早就訴諸個人感覺』,因為這樣一來,很可能從此『土法煉音』。當然個人爽就好也不是錯事,但是因此聽不到更精緻的音樂藝術就太可惜了!
因為音響先要求『能聽到什麼東東』:聽到深度空間?聽到定位?聽到某處有雜音?聽到幾隻樂器在那裡?據此建構『熟悉的唱片播放效果』。
然後,以幾張熟悉的唱片為準,管他理論如何百家爭鳴,只要一放該唱片;ok,可以比較客觀地進行音響科學的驗證了。
因此我一直認為軟體是音響之母,了解軟體,就可以比較容易進行音響科學的調整了。
寫了半天,不過是把很多這裡的音響高手之內在思考方法寫清楚而己..... 
(sweat)說到軟體這我就自認淺識了。
一直有個最基本的疑問是........你如何確定聽到的該軟體表現是正確的?畢竟錄音當時的狀況無從得知,無法瞭解這張罐頭音樂在他既有的訊號中記錄多少東西?各頻段音量分佈情況?你如何分辨甲系統與乙系統聽到的音場大小誰是真實情況重現?..........經驗中調整音響深度空間、定位、聽到某處有雜音、聽到幾隻樂器在那裡等等並不是真正最困難之處,最難的事要調到所有頻段的表現都趨近等比放大的無失真線性狀態。
請教一下,有沒有正確快速的方法可以瞭解軟體內容?
-
-
2008-06-11, 08:22 PM
#123
-
-
2008-06-11, 10:28 PM
#124
 作者: psycho
throne 兄提出非重要的的問題:『如何確定聽到的該軟體表現是正確的』?這個問題的確很難,不過我儘力想建構容易分辨的標準,試著提出個人的分享....:)
throne 大大說:『最難的事要調到所有頻段的表現都趨近等比放大的無失真線性狀態。』,這段話對我的理解而言,就是 hojuiyang111 大大所謂『訊息量最大』的觀點,也就是唱片中所有的訊息,都應該無限地逼近真實聲音。所以我會:
第一、先判斷錄音是否趨近真實聲音?
第二、再判斷該音響系統播放這張唱片有沒有趨近真實聲音?
也就是說,如果錄音本身的目的就不趨近真實,我就無法判斷錄音的特性了;所以我會用來談論音響的唱片,一定都是符合上述原則的唱片。
好,那如何『判斷唱片的錄音是否趨近真實聲音』?我個人的學習方法是:
第一、利用我親身接觸過的真實樂器,例如,我曾提出『音色特性的差異』: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post...&postcount=153
也就是說,根據時常接觸的樂器,根據它發音的特性,可以判斷錄音之音質是否趨近真實聲音。
第二、利用我擁有樂譜的大型管弦樂。對照總譜一聽,就可以知道這張唱片有沒有遺漏樂器或遺漏聲部。我的假設當然是:能聽到最多總譜內容的錄音,就是訊息量最大的錄音。
而這樣子聽久之後,就算是沒有樂譜的音樂,也可以根據樂理推測真實的音樂應該如何;如此一來,就可以判斷該唱片之錄音有沒有『最大的訊息量』了。當然,還牽涉到可能訊息量不足的原因是演奏者差而不是錄音差,這是更複雜的判斷方式了,我也沒有簡單原則可以說明,只能case by case的說明...
最後,『有沒有正確快速的方法可以瞭解軟體內容?』,我認為很難...  ,因為唱片上的標示也不見得是正確的;何況唱片製作還有時給你來個相位相反或左右聲道相反....所以,找一個寫得出某唱片之錄音特性的人,假設他可能沒有說錯,再利用自己的音響系統檢驗他的說法;大概就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了...  其實我自己正是這樣子偷學了羅啟良老大的唱片知識、大花陳的LP版位知識與林主惟的錄音知識...:P :P
以上心得,純是個人主觀的學習經驗歷程,比較偏向『軟體派』;提出來跟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得到更多指教與交流....:) :)
對一般人而言,psycho 大大的第二項有些小困難.
一沒總譜,二不會對照總譜.
根據時常接觸的樂器判斷錄音之音質是否趨近真實聲音,則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鋼琴和人聲是好的工具.
但是這樣"當然"還不能找到『最大的訊息量』.
那怎樣找到『最大的訊息量』呢..?
很遺憾的,小弟也沒有好辦法.
只有 trial and error.
不過還好幾個理論和方向,可改有效的增加訊息量
就是...空間的處理和震動的處理.
-
-
2008-06-12, 11:59 PM
#125
怎樣找到『最大的訊息量』
小弟說說自己的看法,
希望有大大上來分享經驗..:P
要找到『最大的訊息量』,
得知道什麼是『最大的訊息量』..
但因為您永遠不知您的系統能達到什麼境界,
也無從得知道您的系統『最大的訊息量』..
所以只能用"逼近法"去找它,
就是純淨電源加上除去干擾來找到最多的訊息量.
-
-
2008-06-13, 12:07 AM
#126
-
-
2008-06-13, 12:13 AM
#127
Dynaudio的二當家:Evidence Temptation,在hojuiyang111這裡,我確確實實聽到了二當家應有的風範
-
-
2008-06-14, 12:03 PM
#128
-
-
2008-06-14, 04:00 PM
#129
 作者: hojuiyang111
dynaudio 是以細節勝出的 speaker,
調整過程當然是吃盡苦頭.
至今仍未到達小弟自己的要求.|-)
不過一些新經驗也從中而來.
有什麼苦頭那麼苦呢?:(
1.未熟化的 speaker,聲音時時在變化..
2.空間的設定要時時微調,
3.耳朵也隨著系統而進步.
因此反覆的調整和試驗是免不了的,
些許的焦慮也是淡淡的存在著.:O
-
-
2008-06-14, 07:08 PM
#130
 作者: hojuiyang111
有什麼苦頭那麼苦呢?:(
1.未熟化的 speaker,聲音時時在變化..
2.空間的設定要時時微調,
3.耳朵也隨著系統而進步.
因此反覆的調整和試驗是免不了的,
些許的焦慮也是淡淡的存在著.:O
這真是道盡run新喇叭人的甘苦阿!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