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acan大說的很值得讓人深思. 我常在想,在追求細節,動態的同時,did I happen to miss something else? Like the music itself?
-
-
 作者: kevintran
tacan大說的很值得讓人深思. 我常在想,在追求細節,動態的同時,did I happen to miss something else? Like the music itself?
in early dates, beside recording engineer, that's assitant engineer who mainly take care of all the musicians' headset cue level, balance and make sure musicians can listen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ession/or recorded tracks
what's the priority today? market, artist/singer,songs, musician, producer
..........wonder any put engineer at top priority
-
-
其實這問題是很自然可以解決的,在錄音現場,音樂就讓演出者自己去完全發揮,讓他們自己找到彼此之間最協調最有默契、舒服的演出位置 (例如某個樂器是跟另外一個樂器要彼此都看得到才能最協調),這種默契與完美的一場演出一定要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才有辦法,分開錄,不論是同時間不同空間,或是不同時間同空間,或是不同時間與空間,都沒有辦法是很完整的音樂,一定會少了些什麼。
錄音師的角色就是微調他們的位置以期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盡量不影響他們演出,若古典錄音,指揮就是負責整體音樂演出的呈現
另外一個多隻麥克風的問題,每隻麥克風的特性與音色都有差異,混音要能自然融合在一起的難度也極高,試想左右聲道不一樣的喇叭聽起來會是怎麼樣?不過大部份的錄音都是這樣做,我們聽怪異不自然與加料的音樂可能很久了!
-
-
 作者: tacan
私以為..
錄音這勾當.最重要的不是錄到多少細節. 錄到多少動態.錄到多寬多深多遠大的音場..
而是能不能忠實呈現樂手與演奏者心裡想傳達對於演繹曲目的心情..
能夠先求真..再求善與美.......
這樣的勾當..不過是求個騙騙耳朵的活兒罷了...
哈...
我想這可能要看音樂類型,大編制與一般通俗音樂會有不一樣的演繹狀態,自然在錄音工程上就有不同的setting,如此才能捕捉如tacan兄所說的東西!
 作者: 小葉
其實這問題是很自然可以解決的,在錄音現場,音樂就讓演出者自己去完全發揮,讓他們自己找到彼此之間最協調最有默契、舒服的演出位置 (例如某個樂器是跟另外一個樂器要彼此都看得到才能最協調),這種默契與完美的一場演出一定要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才有辦法,分開錄,不論是同時間不同空間,或是不同時間同空間,或是不同時間與空間,都沒有辦法是很完整的音樂,一定會少了些什麼。
錄音師的角色就是微調他們的位置以期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盡量不影響他們演出,若古典錄音,指揮就是負責整體音樂演出的呈現
另外一個多隻麥克風的問題,每隻麥克風的特性與音色都有差異,混音要能自然融合在一起的難度也極高,試想左右聲道不一樣的喇叭聽起來會是怎麼樣?不過大部份的錄音都是這樣做,我們聽怪異不自然與加料的音樂可能很久了!
以小葉兄說的,是一種音樂類型或曲目,而形成的一種演奏者在空間中的形態,這可以經由不同的錄音去錄出不一樣的感覺,同空間同時演奏或不同時演奏的錄法,或完全的各自分錄.....
只是哪一種才是最能表達出音樂本身想給人的感覺?.....
-
-
-
-
you should talk to BIG4
In the past, only 4 tracks, so Sir George Henry Martin only have few mic to record beatles, maybe recording biz sound better than
But nowaday their much politic, why artist always record in the most comfortable downtown with all fancy decoration, but not the real studio
why the records label GM always so wheathy, why that's no good recording start from the root:- record labels' own profit,artist profit, marketing, and......
-
-
我說的都是以真實的現場與臨場感當做標準...
其他角度我暫時先不討論
我發現懂現場聲音的發燒友可能不多....
 作者: remo
我想這可能要看音樂類型,大編制與一般通俗音樂會有不一樣的演繹狀態,自然在錄音工程上就有不同的setting,如此才能捕捉如tacan兄所說的東西!
以小葉兄說的,是一種音樂類型或曲目,而形成的一種演奏者在空間中的形態,這可以經由不同的錄音去錄出不一樣的感覺,同空間同時演奏或不同時演奏的錄法,或完全的各自分錄.....
只是哪一種才是最能表達出音樂本身想給人的感覺?.....
-
-
 作者: 小葉
我說的都是以真實的現場與臨場感當做標準...
其他角度我暫時先不討論
我發現懂現場聲音的發燒友可能不多....
Leo : you should start a stardard for
真實的現場與臨場感當做標準 like
list out some cds for reference so 發燒友can listen and see whether they like
If demands great, then should start recording or ask more labels to do現場聲音recording
-
-
 作者: 小葉
我說的都是以真實的現場與臨場感當做標準...
其他角度我暫時先不討論
我發現懂現場聲音的發燒友可能不多....
嗯~
我可能想得很複雜,但我想我會這樣,應該與我的演奏經驗有關!
除了聽眾的角度,我還摻雜了演奏者的感覺!一時說不清楚了...(doh)
-
-
2011-03-31, 09:59 AM
#100
yes..........that's the problem
supply and demand
wrong demand causes the wrong supply
wrong supply causes the wrong demand
a vicious circle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