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03-20, 01:34 PM
#1511
 作者: THXman
這是架在機器人頭部的一種左右拾音量測.
機器人頭部寬約15.5cm.MIC內淨距為此距離.
:)
:O 那频率曲线分别,比小弟用mic测试同距离的分别大的多咯。。
如果吧non directional mic的 L、R 曲线average 起来,比较单omni mic 在两耳中间位置(也即一般人的测试法)的频率曲线有分别吗?:o
:)
-
-
2011-03-20, 02:01 PM
#1512
 作者: joamonte
:O 那频率曲线分别,比小弟用mic测试同距离的分别大的多咯。。
如果吧non directional mic的 L、R 曲线average 起来,比较单omni mic 在两耳中间位置(也即一般人的测试法)的频率曲线有分别吗?:o
:)
當然大得多.也有差別:)
因為有頭部因素.
-
-
2011-03-20, 04:55 PM
#1513
 作者: psycho
咦?請恕我無知:像 Brachy 兄你這樣重視測量的用家,『無法』把測量工具從一隻麥克風變成兩隻來避免 joamonte 網友提出的關鍵問題嗎?.....
例如說,單麥克風之完整工具拿個兩套,兩隻麥克風之間採最正常的人耳距離,兩套同時測量再如何如何.......這樣子不能解決呼?
又,既然有那個多ORTF錄音,難道沒有『ORTF測量工具』(這個名詞是我不懂所以瞎掰的)?====> 以上都是不懂測量工具而胡思亂想的東東.....
回到 joamonte 網友提出的好問題:這個問題我是完全不知道其正確知識是什麼,不過以我對視覺的知覺心理學研究之理解來 猜測,『兩耳同時聽到一個聲音』卻彼此頻率響應不同的情況下,人耳(或說聽覺的大腦皮質)應該會主動計算兩耳之差異而『猜測』出真實世界真正的頻響,所以最後的結果應該會與『一隻麥克風模擬雙耳正中央』的結果完全一致......
且慢!但是這種『計算』與『猜測』耗費的認知資源一定會造成其『聽感』會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將預測:
假設,有兩間視聽室之中央麥克風測量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完美曲線;
但是,採雙耳麥克風測量之後,有一間的左右耳之差異 > 另一間;
結論:左右耳差異變大的那間會是聲音較差的。
於是:表面上看起來測量結果一模一樣的試聽室為什麼聽感會差很多?也許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真正完整的測量應該要測多少東東......  因此從我自己的認知心理學背景來說:客觀測量就是一切事實,但是我們並不見得真正知道要測量什麼....:)
承psycho大師提問真不敢當!
弟是業餘好(四聲)玩測試而已, 真正專業答覆就留給其他專業人士吧! :o
就我的認知, 就算一支麥克風也可以窺知大略方向,
尤其是若想瞭解的聆聽區範圍不大時, 大概是不須要兩支以上.
而且若兩支麥克風是想要模擬人耳不算寬的距離, 應該差異處是高頻,
中低頻差異非常有限! 這個我有試過, 若麥克風沒擺在正中處, 看左右喇叭頻響就知道
端倪了!
反過來說, 若想要瞭解與校正的聆聽區範圍比較大(註)時, 一支大概就不夠用了! :)
註: 什麼叫"聆聽範圍比較大"? 我也不知道. :P
-
-
2011-03-20, 08:37 PM
#1514
 作者: THXman
當然大得多.也有差別:)
因為有頭部因素.
如果在anechoic chamber(看您图中的低频响应猜测的)中无反射的情况下,用dummy head 測的频率曲线与單麥克風測量200Hz以上已有如此大的分别,那在一般有无数反射的房间中的單麥克風測量,中高频不是差别更大吗?那些相信只使用單麥克風測量,就能“客观”的一窥全豹的朋友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呢?
所以小弟之前才有此一问。。。
 作者: joamonte
人耳有一双,测试麥克風只有一只,不是吗?至今尚未见到有人提到这点。。。这点不重要吗? :)
Brachy大说中了一个重点。。。
 作者: Brachy
而且若兩支麥克風是想要模擬人耳不算寬的距離, 應該差異處是高頻,
中低頻差異非常有限!
小弟在單麥克風測量时,也是著重在中低頻。:)
-
-
2011-03-20, 09:45 PM
#1515
-
-
2011-03-20, 10:15 PM
#1516
 作者: THXman
小弟也提供一下
若小弟幫影院測時,最少是用4支.
:)
請舉個實例..
或簡單圖喻..
讓一般用家可以看懂..:o
-
-
2011-03-20, 10:59 PM
#1517
 作者: joamonte
请教...:)
人不就是靠20公分的兩耳距離,判辨四周发声源的来源/方向的(Hass effect, rule of first front wave)?:^)
还有,题外话,对用于DRC之类的测试,20cm ~0.7 msec 的分别,在impulse response correction的影响又有多大呢?:^)
請勿請教..大家討論.以我非專業好玩觀點..錯請指教..
假如側牆造成的間接音與直接音之時間差為1m.
約等於170hz半波長.
也就是.170hz的波由SP發出直接音與間接音相位正好差180度.
造成相互抵消效應.假若此為左耳狀況..那右耳勒.?
人耳就算20cm.數學算之.直接音與間接音抵達右耳時間差應小於1.2m.
假定為1.1倍好了.頻率值變化大約由170hz變成155hz.?
再如果SP發出一段音波是同振幅的155hz與170hz構成的複頻..
那左耳聽到的170hz會比右耳少.
而右耳聽到的155hz會比左耳少.
整體言.左耳聽到比較高(170hz比重較低)..右耳聽到比較低.
170與155hz差距似不小.約為1/10 octave
而廠商公開的振幅頻響.往往是粗略到1/3 octave柔化的等級.
規格表現(如+/-3dB)與..其間實際聆聽(即便已達+/-6dB.)..一般用家可能還分不出.
所以..以上概略.
單隻Mic..與左右耳間0.2m~不到..造成的-低於1/10 octave頻率差..參考價值還夠大嗎..:P
-
-
2011-03-20, 11:25 PM
#1518
-
-
2011-03-20, 11:27 PM
#1519
 作者: joamonte
如果在anechoic chamber(看您图中的低频响应猜测的)中无反射的情况下,用dummy head 測的频率曲线与單麥克風測量200Hz以上已有如此大的分别,那在一般有无数反射的房间中的單麥克風測量,中高频不是差别更大吗?那些相信只使用單麥克風測量,就能“客观”的一窥全豹的朋友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呢?
所以小弟之前才有此一问。。。
單點對點位物理量的拾取,其客觀性無問題.
兩耳對物理量的拾取也無問題.
目的.目標不同.
各種量測法皆有其優劣.
要一窺全豹(此全豹要看怎麼下定義),可非易事,是多種量測法的集合才有辦法小窺.
-
-
2011-03-20, 11:29 PM
#1520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Measurement A/S model 4954 ¼-inch Prepolarized Free-field Microphone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Measurement A/S model 4138 1/8-inch Pressure-field Microphone, 6 Hz to 140 kHz.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Measurement A/S model 4939 1/4-inch Free-field Microphone 4 Hz to 100 kHz.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Measurement A/S model 4944 ¼-inch Pressure-field Microphone 4 Hz to 70 kHz.
大概是測定最常用的麥克風 ( dpa也就是從B&K 演化出的品牌)..
高度.距離要看場所.預定要求而定...漫難一次講光光耶...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aca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