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夠多才會有know-how,我完全贊成。
大多數玩音響的人,心中對音響再生的標準是完全不同的。不要說台灣,世界各國都一樣,我相信就連很多音響設計者也不知道兩聲道音響再生可以到達何種境界。(畢竟很多設計者都是因為不想花錢或沒有錢玩Hi-End音響,才開始自己動手)
若沒有聽過夠好的系統,就算有再多測量的know-how也是空談,因為根本無從知道聲音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再精進啊。
最近
Audio Asylum有一個討論串,某個到過HP試聽室的網友表示,那邊的聲音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聽過的。6moons也曾經約過幾個Avantgarde用家音響迷到Jim Smith(Get Better Sound作者,當時Avantgarde的美國代理商)家中聽他的Avantgarde Duo,所有人都說自己家同樣的喇叭跟Jim家中的比起來,表現出的實力還不到一半。
大部分人標準不同,並不是因為這是「主觀」問題,而是因為太少人有聽過接近極限的音響再生。就像我覺得車子開時速160公里就好可怕了,對許多開過德國無速限公路或是賽道的人來說,160公里根本不算什麼。個人認為「有聽過/沒聽過」要比「有測過/沒測過」重要得多。
拜日在第一排聽大提琴獨奏,距離應該跟一般錄音的麥克風擺放位置差不多。單一把大提琴能發出的能量感跟豐富變化性,我認為就很少有音響系統能夠忠實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