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投票者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38 24.68%
  • 做過1~3次

    18 11.69%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66 42.86%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32 20.78%
第133頁,共198頁 第一第一 ... 338312313113213313413514318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321 到 1,330 共計 1972 條
  1. #1321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ndyChu 查看文章
    昨天做的很簡單,測試USB線材的傳輸能力跟穩定度跟聲音有無關係。

    5條,專人換線,不准透露,寫下聽感,重複播放

    測試線材外也測試耳朵

    聽感再對照數據,看傳輸能力跟用在音響表現上能否對應

    重點在於,我做了,我就能比誰都大聲,沒做過的人不要跟我亂拉蕾
    小弟有針對此方面稍較具科學方法的人體感知測試,建構於單/雙盲測試的基礎,若需要這般測試,小弟可以協助.
    :)

  2. #1322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數字測試不可少,他可以提供人無法感官到的層面與角度,讓我們更瞭解一些資訊
    小葉去過不少原廠,應該知道Marten是用什麼數據,選用Jorma Design當內部配線?
    Ayre是用什麼數據決定賣原木墊材?
    Siltech是用什麼數據決定用真空管作前級?
    Avalon最後是用什麼數據決定分音器內的零件用料?
    AudioQuest用什麼數據決定WEL系列要怎麼製作?

    別告訴我是公司財報數據喔 :o

    以目前我們擁有的技術來說(也許未來會有所突破也說不定),

    聆聽測試不可少,它可以提供儀器無法感官到的層面與角度,讓我們更瞭解一些資訊。

  3. #1323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ndyChu 查看文章
    昨天做的很簡單,測試USB線材的傳輸能力跟穩定度跟聲音有無關係。

    5條,專人換線,不准透露,寫下聽感,重複播放

    測試線材外也測試耳朵

    聽感再對照數據,看傳輸能力跟用在音響表現上能否對應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USB的傳輸速度會跟使用的控制晶片有關。

    如果今天換了一個使用不同晶片外接硬碟盒或是電腦,會不會產生數據上的丕變呢?

  4. #132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這樣的測試要不要在無響室?
    不需要呀....怎麼會有這種想法 :O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人耳加人腦沒有那麼不堪!

    所謂的精密量測也沒有那麼神奇, 哪個量測不需要用到人?

    就連全自動的生產線, 過程中絕不經人手, 判別的程式也是由人來寫的阿
    並沒有指不堪,我的重點是要瞭解各個運作的不同,各司其職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借何大的話引用:)

    各位大大,

    難道您們會因為外圍的噪音而把音響重播的小提琴錯當中提琴,

    或是您們會因為戶外聽街頭藝人的表演, 週遭車水馬龍而以為藝人"稍瞎"嗎?

    麥克風的響應是平直的, 但人耳不是, 這是事實

    麥克風沒有辨別能力的,

    量測有量測的必要條件, 您的所在地週遭很吵, 量了也是白量

    舉我自己日常工作為例:

    要解決問題, 我可以做所有已知的精密量測, 然後被淹沒在數據之中,

    我也可以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樣品, 然後用卡尺做量測而下結論解決問題

    反之亦然, 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 原本所謂的"工程"就是case by case,

    不管是黑貓白貓, 會抓老鼠就是好貓 不是嗎??
    這個又是焦點不同的討論了....理由同上(並沒有指不堪,我的重點是要瞭解各個運作的不同,各司其職)

    再加上補充好了,麥克風不會因品牌名印不同聲音就不同,但人會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小葉去過不少原廠,應該知道Marten是用什麼數據,選用Jorma Design當內部配線?
    Ayre是用什麼數據決定賣原木墊材?
    Siltech是用什麼數據決定用真空管作前級?
    Avalon最後是用什麼數據決定分音器內的零件用料?
    AudioQuest用什麼數據決定WEL系列要怎麼製作?

    別告訴我是公司財報數據喔 :o

    以目前我們擁有的技術來說(也許未來會有所突破也說不定),

    聆聽測試不可少,它可以提供儀器無法感官到的層面與角度,讓我們更瞭解一些資訊。
    嘿...........這個要回答就有趣了.......呵 8)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USB的傳輸速度會跟使用的控制晶片有關。

    如果今天換了一個使用不同晶片外接硬碟盒或是電腦,會不會產生數據上的丕變呢?
    數據上會變,但那是絕對值,我們的測試下絕對值的參考意義不是主要,是相互的比較

  5. #1325
    註冊日期
    2010-09-21
    文章
    302
    Thanks
    502
    Thanked 221 Times in 10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Brachy大,您的圖上第3和第4個spikes很有趣,先左再右. 可以告訴我,那兩個大概是什麼位置的反射波嗎?
    我的黃帝位不是在長沙發的正中心, 長沙發兩邊擺設又不完全相同,

    沙發原木扶手沒有任何包覆, 所以強烈懷疑是左側扶手等物件比較靠近mic造成第三

    個spike, 右側扶手比較遠離mic的扶手等物件造成第四個spike. :)

    Anyway, 今天仔細比較處理背牆前後的impulse response, 兩者在1.5ms至2.5ms這段

    確實有差異, 但超過2.5ms後則是呈現幾乎一模一樣的波型表現. 意思是, 真的是(或有可

    能)改變背牆後造成測試差異以及聽覺上的差異!! :)

  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Brachy For This Useful Post:


  7. #1326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不需要呀....怎麼會有這種想法 :O



    我不明白,

    不同系統或空間的聽感變數如何控制呢?

  8. #132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小小的東西或或希求於DSP等類之物或是花小小的錢就想獲得其所想得到的需求改善度,



    不過如果不能有大幅的修正,

    我倒以為,

    如果花小小的錢也是可以到某程度的改善,

    能安心聽音樂,

    why not ?
    小弟的觀察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疑神疑鬼的覺得好像什麼地方聲音不對,東搞西摸,反而不能安心地聽音樂;如果有一些客觀的資料,反而可以讓自己安心,就算不能處理也心裡有數。

  9. #1328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小弟的觀察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疑神疑鬼的覺得好像什麼地方聲音不對,東搞西摸,反而不能安心地聽音樂;如果有一些客觀的資料,反而可以讓自己安心,就算不能處理也心裡有數。


    有一些數據就會安心嗎?

    可能相反吧?

  10. #1329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人耳加人腦沒有那麼不堪!

    所謂的精密量測也沒有那麼神奇, 哪個量測不需要用到人?

    就連全自動的生產線, 過程中絕不經人手, 判別的程式也是由人來寫的阿
    我想您的重點可能搞錯了,人耳加人腦比麥克風強的地方在於“認知”;麥克風比人強的地方是在同樣的情況下,不管怎麼量,您得到結果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要用全自動的生產線,除了產量大(機器需要休息的時間比人少),還有,更重要的,出錯的機會少。為什麼大工廠的電路版用焊爐,不用人工焊?除了產量大,冷焊或是把零件焊壞的機會也變少。

    人比機器強的地方是,人會創新,人會解決問題。如果是機械式的重複同一個動作,人肯定是比不過機器的。您猜為什麼以前人煮飯會有鍋巴,但現在人用電鍋煮飯不會?

  11. #133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不要安心,要安心亞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有一些數據就會安心嗎?

    可能相反吧?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