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小葉
想想錄音的原意
再想想現在科技之濫用扭曲原意
早年錄流行歌曲要歌手站在話筒前唱、樂團擠在身後以吃力的姿勢演奏,那好像也不是什麼記錄現場演出的行為(因為演出品質遠不如現場)。
現在拜多軌錄音之賜,歌手可以在不受干擾之下安心演唱、以最美的一面呈現在聽眾面前。如果沒有多軌錄音與事後混音,世界上不會有Dark Side of the Moon、The Wall這般讓創作者想像力馳騁的經典;如果沒有多軌錄音與混音,所有爵士歌手也不必錄音了,因為人聲與樂器的大小聲比例實在差太多。
所有的唱片都是製作人、錄音師的創作,用他們的觀點把音樂呈現在聆聽者的面前。單點錄音就是實況重現嗎?其實還差很遠(兩聲道重播沒有現場重現這種事情),它只是錄音師看待音樂演出的另一種觀點而已。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THXman
情感訊息那是您的感知系統問題,跟hi-END設備無關.
您的感知系統覺得有情感訊息,不見得別人聽了會覺得有,這已又把問題擴大了.
很難說,
私以為hi-END設備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情感訊息.
情感訊息不一定是加油擦粉,
有時只是適當的微調.
-
-
 作者: hojuiyang111
很難說,
私以為hi-END設備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情感訊息.
情感訊息不一定是加油擦粉,
有時只是適當的微調.
有一個故事很有名,"盲人摸象",若盲人換成"石頭觸象",石頭的感知是什麼?
感知心理學...等心理學,會了解到,情感一事乃在於人(或動物).
:)
-
-
 作者: THXman
有一個故事很有名,"盲人摸象",若盲人換成"石頭觸象",石頭的感知是什麼?
感知心理學...等心理學,會了解到,情感一事乃在於人(或動物).
:)
製作器材的人,有其認知及情感,
樂器制作者,也有其認知及情感,
演奏者,也有其認知及情感,
沒有共鳴,就沒有感動.
唱片上會常標有 musical director 或 record engineer.
有些人選片就是選musical director 或 record engineer.
有經驗的燒友,
會知道買器材不是光看數據,甚至不看數據,
但會聽其表達音樂的手法.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
很多錄音裡的細節,就是要適當的微調,才聽得到。:)
很多音樂家用心演奏出來的音樂表情,要細節出來了,才聽得到。
每次音響升級(換機或者調整),都能讓我從手邊的唱片裡聽到更多細節。
我沒有天負異稟,沒有辦法用平價的器材便聽出唱片全部的訊息,並且以之判斷唱片正確與否。但是我很確定我的器材還有進步的空間,因為同樣的唱片,我在某些前輩家裡可以聽到更多的細節、更多的音樂表情。
 作者: hojuiyang111
很難說,
私以為hi-END設備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情感訊息.
情感訊息不一定是加油擦粉,
有時只是適當的微調.
-
-
 作者: hojuiyang111
製作器材的人,有其認知及情感,
樂器制作者,也有其認知及情感,
演奏者,也有其認知及情感,
沒有共鳴,就沒有感動.
唱片上會常標有 musical director 或 record engineer.
有些人選片就是選musical director 或 record engineer.
有經驗的燒友,
會知道買器材不是光看數據,甚至不看數據,
但會聽其表達音樂的手法.
盲人也有感情也有感動,盲人摸象,誰摸對?
客觀的事物,主觀的感受,多源於主觀的感知與心理.
重播器材非樂器.重播器材的差異性,多源於材料與實務的不完美.
-
-
回應標題,
唱片是藝術創作? 還是還原現場?
判定標準為合?
同一個小提琴演奏家(意味著同一把琴的機會很大), 在不同場地會有不同音色,
同一個場地, 不同的鋼琴演奏家(鋼琴以場地提供機會大)能讓一樣的鋼琴發出不同音色,
綜合以上兩點, 如何斷定現場的樣貌? 那又如何對錄音做判準?
p.s. 若是自己的錄音, 那就沒這個問題, 但是一般聽唱片的聽眾如何知道?
-
-
Between Physics and Emotion裡的一段文章,共享
(原作:Jorg Wuttke,Schoeps GmbH,Karlsruhe)
*感覺的迷失
我們最熟悉的混合科技與情感的例子,就是把愛高傳真音響視為宗教崇拜的發燒友,他們會為自己的音箱添加盲目崇拜的周邊產品,任何真實的工程知識只會令他們生氣,雖然那些才是真正該探討的方向,小心盤算的音響升級計劃抵不過他們崇尚時髦趨勢的採購慾望。
盲從及迷信取代了知識與理性,某些音響雜誌的偏頗文章更應該對直接鼓勵這些音響迷的態度而負責。
幾年前一家指名的德國HIFI音響雜誌發表了一篇有關使用發燒交流電源排插座產品的報告,產品外型是圓的,多個插座被安排成一個圓圈,測試者得到驚人的效果,他指出使用這種電源排插座供應電源的音響系統,其聲音會變得「豐滿」!!當然,這麼神奇效果的電源排插座,就不會在乎奇貴無比的價格了,我建議買這種產品的音響迷也應該買一本書,書名叫《皇帝的新裝》。
很多有名的音響評論專家常經過一翻大費周折,仔細地聆聽並分辨一些無法聽到的聲音(雖然並未真地聽到)。我們不需要讀高等心理學就可以理解這些事情的發展那,試想如果某專家並未感覺出測試報告所說的差異(姑且不論此差異是否存在)在眾人面前或其它測試者之間有多麼困窘!!而且,那些花了一大筆錢的發燒友,在某些方面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處理好事實真相。
尋找真相很難,憑著簡單的聆聽想要分辨出微細的音響品質更難,聆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它是唯一可以確認出A或B音響差異的較好方式。我曾經也是主觀意識的受害者,有一次為一群音響迷介紹一個最新改進版本的前級放大器,大家聽了讚不絕口,都被新的聲音感動得振奮不已,但是等到散場之後所有人離開時,我才恐怖地發現,剛才展示全程所用的電路都是BYPASS旁通的,沒有人聽出來什麼新線路的差異,喇叭發出來的麥苗聲音,A/B測試根本沒有區別,為什麼有這種結果?那是因為大家心理期待以及自以為聽到電路差別,如果真有差異也僅僅是幾條短的信號線,它們的材質甚至還不是無氧化銅的!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完全注意到自己的偏見及固執,沒有人可以知道如果沒有偏見與期待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因此專家也不會比平常人高明到哪裡去!!專家對他們自己的期待與態度也沒有免疫能力,例如:即使是某些音響專家也會認為真空管放大器就保證比晶體管放大器更具有溫暖的音色,當然這句話並沒有任何明確的條件基礎,驟然下此結論並不合乎邏輯,好像認定電子學歷史裡,沒有做出音響很爛的真空管放大器似的,但是我們曾經聽過某位專家說:真空管放大器音色溫暖的程度還和真空管放大器本身工作溫度有關!這是一個將感覺與科技隨便結合最讓人迷失的例子之一。
我們建議從事音響與錄音工作的有關的人,在處理技術性問題時,必須將感覺與物理各自獨立,才不至於貽笑大方。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THXman
盲人也有感情也有感動,盲人摸象,誰摸對?
客觀的事物,主觀的感受,多源於主觀的感知與心理.
重播器材非樂器.重播器材的差異性,多源於材料與實務的不完美.
私以為對盲人而言,有感動就是對的.
盲人摸象,有時比明眼人更明白象,
因為他摸象,他如果有經驗,他不會亂下判斷.
重播器材的差異性,多源於材料與實務的不完美?
這可能一堆人有異見?
-
-
 作者: hojuiyang111
私以為對盲人而言,有感動就是對的.
盲人摸象,有時比明眼人更明白象,
因為他摸象,他如果有經驗,他不會亂下判斷.
重播器材的差異性,多源於材料與實務的不完美?
這可能一堆人有異見?
1.有經驗不表示能得到客觀的正確性.
2.第二點可經由實驗客觀的證實.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