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THXman
二次創作(re-creation,又稱 再創作)是指使用了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圖像、影片、音樂或其他藝術作品。而這些作品則稱為「二次創作物 (Derivative work)」。
換言之,二次創作包括了 仿作、 改編、 引用並加以發揮等創作模式。二次創作並不是把別人的作品 剽竊回來,當成是自己的;相反,二次創作是明顯地以某作品/項目/ 角色為基調來改編、仿作或加以發展,它的引用及改變意味是很明顯的。
廚師若依某一道食譜為基底,然後運用其對食材與料理的敏感度,再進行加減食材及烹調方式的創作,而燒製出一道具有自己發揮的料理,廚師毋須出版食譜,此道料理便為廚師的對原食譜的二次創作.
音樂家公開演出,演奏非自己的作品,非為創作,為聲藝術的展演.(一次創作之別在於是否為自己的作品,若然在此中有二次創作,其作品便需有加入自己發揮的創作,而非只是單純的演奏他人的樂譜)
好聽古典名曲,經典時代曲,爵士作品,披頭士,猫王,為什么一直活在我們心中,除了原作者,還要感謝付岀努力的音樂家,
不要以為現場古典名曲,就凌駕與紐約街頭賣藝的黑人樂手,有次在西安鼓楼碰到賣藝的二胡高人,不比國寶二胡差,天给了音樂給人間,自然每個都可以分享,原創歸天,音樂眾享
-
-
 作者: TISvili
好聽古典名曲,經典時代曲,爵士作品,披頭士,猫王,為什么一直活在我們心中,除了原作者,還要感謝付岀努力的音樂家,
不要以為現場古典名曲,就凌駕與紐約街頭賣藝的黑人樂手,有次在西安鼓楼碰到賣藝的二胡高人,不比國寶二胡差,天给了音樂給人間,自然每個都可以分享,原創歸天,音樂眾享
對於音樂家們我們當然要心存感謝,不然改天沒人要當傳承與創作者時,咱們就沒現場可以聽了.也沒有人再演奏時,人類演奏音樂也沒得聽與錄了.
:)
-
-
 作者: 小葉
要用正妹也行,這個我每天都在深入研究....
沒先將正妹原貌還原
就開始大肆塗抹
這就是現在錄音的問題
本來正妹該有的樣貌都不見了
濃妝淹抹只能求得短暫的爽
只有真實之美才能永久...
現今錄音是否皆大肆塗抹,這是有趣的問題.
請問小葉兄在錄音後是否還需進行混音然後進入到兩聲道音軌或多聲道音軌?不知此過程算不算塗抹?還有當我們在收鼓音.炮音...等,皆會經過壓限器作用,請問這是否也屬於塗抹的範籌?相信小葉兄應會認為此為不得已的淡妝.(相信多數人也會認同此為不等已的淡妝)
小葉兄應該是對現今錄音有不少非為淡妝的處理很#!$!#,往往常有濃妝豔抹之狀,相信此點大家應該都了解.
對於小葉兄為了使燒友們有一較好的錄音作品而努力,小弟是給予肯定的.
:)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我是單點雙麥克風,沒有經過混音
--------------------
混音若是不太改原來的聲音是OK的,這就是我說的妥協,當然主要是多軌的部份
混音的基準在於現場該有的聲音,除非是錄音室創作
不然唱片都沒有以現場為標準了,重播時如何以現場為標準
----------------------
混音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沒錯
原本錄24/192,混音只有24/96,若再轉24/192,就大有問題了....當然一般還沒有這麼高端啦
混音器本身就是個變數,要小心使用
 作者: THXman
現今錄音是否皆大肆塗抹,這是有趣的問題.
請問小葉兄在錄音後是否還需進行混音然後進入到兩聲道音軌或多聲道音軌?不知此過程算不算塗抹?還有當我們在收鼓音.炮音...等,皆會經過壓限器作用,請問這是否也屬於塗抹的範籌?相信小葉兄應會認為此為不得已的淡妝.(相信多數人也會認同此為不等已的淡妝)
小葉兄應該是對現今錄音有不少非為淡妝的處理很#!$!#,往往常有濃妝豔抹之狀,相信此點大家應該都了解.
對於小葉兄為了使燒友們有一較好的錄音作品而努力,小弟是給予肯定的.
:)
-
-
 作者: 小葉
我是單點雙麥克風,沒有經過混音
--------------------
混音若是不太改原來的聲音是OK的,這就是我說的妥協,當然主要是多軌的部份
混音的基準在於現場該有的聲音,除非是錄音室創作
不然唱片都沒有以現場為標準了,重播時如何以現場為標準
----------------------
混音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沒錯
原本錄24/192,混音只有24/96,若再轉24/192,就大有問題了....當然一般還沒有這麼高端啦
混音器本身就是個變數,要小心使用
單點雙mic與多點mic各有利幣,取決與妥協就是看製作人,妥協往往就是得屈就淡粧.因此也有人玩假人頭錄音,聲學上也有假人頭拾音.
藝不藝術是為後話.被導到一個與小弟主軸越遠的地方.
所謂的兩派說是有問題的,因為現場縱使再麼樣的錄音方式(單點.多點...等),礙於科技與重播設備...等的問題,就是需進行限制與妥協,故而這些限制與妥協後的聲音便不可能為"還原現場",故若言兩派說之論者,乃是有所不明.
:)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這些我在一開始就有大致說明
表示妥協之意
不過現在的唱片製作都偏離這樣的主軸太遠了.....
回歸到High End音響播放的音樂來自唱片
在這樣的情況下
如何還原現場又更偏離的.....
真實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
 作者: THXman
單點雙mic與多點mic各有利幣,取決與妥協就是看製作人,妥協往往就是得屈就淡粧.因此也有人玩假人頭錄音,聲學上也有假人頭拾音.
藝不藝術是為後話.被導到一個與小弟主軸越遠的地方.
所謂的兩派說是有問題的,因為現場縱使再麼樣的錄音方式(單點.多點...等),礙於科技與重播設備...等的問題,就是需進行限制與妥協,故而這些限制與妥協後的聲音便不可能為"還原現場",故若言兩派說之論者,乃是有所不明.
:)
-
-
現在唱片的製作越來越偏向滿足大多數人,包括各方面的妥協
而非為High End音響重播而生,而非還原現場重生
我認為已跟我們要追求的聲音背道而馳...
-
-
播放藝術
有些錄音甚至是無法取代的,
未端軟體播放者,
不用在意那麼多,
選擇適合自己系統的軟體,
想辦法放出最平衡,最大的訊息就對了.
-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
有一部份也是出自於聽現場演出後的感慨..........
-
-
 作者: 小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
有一部份也是出自於聽現場演出後的感慨..........
我以為能盡力還原現場演出的音色就很厲害了,
現場演出的空間訊息似乎很難,
相同軟體下,
不個系統的音場,樂器間的距離,均相差很大.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