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系統的客觀量測有意義嗎?
在本站『為什麼有些發燒友害怕測量?』討論串與幾個類似討論串中,對音響的客觀量測與主觀聽感出現長達幾個笪的長篇論戰。誰對誰錯當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認同的 chsiang 與 kevintran 居然各據一端,這可太有趣了!...
所以我想把討論延申到這個以錄音藝術為主體的討論串,看看可以激盪出什麼火花....:) 同時看看能不能與 Yen捨有交集!...
討論客觀量測與主觀聽感,有一些基本前提要先
籬清:
第一、人耳的任何、所有主觀感受『絕對』可以使用客觀的測量數據來代表,否則認知心理學與知覺心理學的所有知識就都是騙人的了;請別懷疑,連宗教、愛情這麼複雜的觀念都可以客觀測量,
相對之下聲音聽感實在太簡單了!只是我們現有能力可能找不到、或者別人己經找到了而我們自己不知道。
第二、但是『客觀的測量數據』並不是單純的物理現象,多半是心理現象。
這就是為何測量數據明明不正確、卻可以覺得很好聽,因為心理感受與物理刺激不是線性關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請找一張純白紙張,從正中間開始將某一半徹底塗黑。ok,請注意,你會說,外界物理刺激不是只有黑與白兩個屬性,還有什麼?大錯特錯了...:P 人類視覺的生理現象,經過所謂 ZERO CROSSING轉換,
你會發現接近中間邊界處,白的越白,黑的越黑;這是任何人類都一定會有的正常生理心理現象。
因此,如果我們只在乎外在物理刺激的定性定量,將永遠宥限於物理刺激只有黑與白,不知道人類真正的心理現象是『從黑到特別黑再到特別白而到白』;試想看看,『只從外在物理刺激』來看人類的感官,是不是有限而且損失掉很多豐富的訊息?
我目前還沒有找到論文,但是我很有把握地猜測:法國樂團的合奏音色效果,應該是類似的生理機制產生的心理感覺。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說:看吧!客觀測量無用......這個錯得更離譜...:P 因為,客觀測量『絕對』有用,你再怎麼主觀也絕對無法在一片黑的紙上看到『從黑到特別黑再到特別白而到白』的感覺;這個感覺雖然是物理刺激上沒有的,但是它百分之百連結於某種特定的物理刺激。所以我第一點才會強調:『所有主觀感受『絕對』可以使用客觀的測量數據來代表』,
問題只在於:我們即使找到了正確的物理測量數據,我們如何『解釋』才能得到相對應的心理感受?
正因為心理感受與物理刺激不是線性關係,所以對『物理測量數據』的『正確解釋』甚至比『正確測量』還要重要...:P 任何物理數據都無法直接產生聽感,都需要我們『正確的解釋』;而且這個解釋必需是客觀的,因為每個人通通應該有類似的生理心理現象。所以,乍看主觀的心理感受,仍然會反映各種客觀的物質或社會因素,所以絕不會是聽得爽就好這麼單純。
第三、因此我個人認為:符合客觀的物理測量是『基本』,是『從頭開始』,是『自我成長的起點』。即使我是一個不玩音響只聽音樂的人,當我發現我欣賞音樂陷入瓶頸而打算重新開始,如何做?回歸起點,從『聲音』的客觀物理訊息之增加開始;於是就開始拼命玩音響。
第四、再者,符合『普遍(客觀)的心理感受』是『終點』,是『最後選擇』,是『滿足於現在的自我實現』。所謂的好聽、耐聽通通是在這個層次。而我狗運好己經確認了:我目前的終點就是『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除非我聽古典音樂又有什麼天翻地覆的改變,否則應該不會改變了....
那麼我將需要進行什麼測量呢?當
然就是最能夠彰顯『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的客觀測量,而且它真的出現了。
rendzaw告訴我他背後設計與製造喇叭的曾先生,自己訂定了一條喇叭的測量曲線;他生產的喇叭無論是號角、傳統、全音域、一百萬級、六仟元級、頻寬超大的、頻寬有限的......通通必需符合這條測量曲線。
rendzaw 與 曾先生 當然都不知道什麼叫做『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他們只是覺得這樣子設計的喇叭最好聽。結果我多次測試他們的喇叭,無論聲音特質如何、甚至是我討厭的聲音走向,照樣都可以通過『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的鑑識。更離譜的是明明在頭份有一對TAD號角加上老擴大機,音質不錯但是『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爛到連3000元耳機都不如;但是經過曾先生以『自訂的測量曲線』重新設計分音器後,該音響系統瞬間變成『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絕佳的音響系統。
換句話說,雖然我極其主觀地偏好『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其實它一直符合某種客觀物理測量,才會造成之前素不相識的曾先生自行研究的量測結果成功解釋了我的聽感。
這也說明了,只有能強烈對應特定心理感覺的物理刺激,才會對玩音響有『影響力』。如果某個人耳己經被後天訓練成『頻寬不重要』,那麼除非你想用傳教士的偉大情操去說服他,否則任何改善頻寬的音響調整對他都毫無意義,因為他己經在心理上徹底排除了那種感覺。
對我來說,客觀的物理測量非常非常重要,只是,要能『對應到具體聽感』並找出決定人耳特定聽感的物理測量,它才會有最大的說服力。所以我只會重視能造成『音色藝術的分辨力與演奏水準的鑑別力』的物理測量,否則,單純的客觀數據之進步,它將只是亂槍打鳥。
再來我要論述一個嚇死人的觀點,請大家坐好不要摔倒.........我不但去柏林聽過柏林愛樂廳,還當場測試了多種聲音的聽感(無聽眾的情況下);我得誠實的說:柏林音樂廳是『很糟糕的錯誤示範』...
我想很多專業的網友一定會大驚失色說我亂來,完全滿足聲學建構的音樂廳怎麼會被我貶得一文不值?很簡單,當我站在舞台或聽眾席,我清楚感受到『我很難聽到音色的細膩變化』。跟誰比呢?德國當然要公平地跟德國比,我比較的是同時期去的萊比鍚聖湯馬斯教堂(忘了詳細名字,反正就是巴哈最後生涯的那一個);相對之下,萊比鍚教堂是我目前所聽過最偉大的現場,管風琴與人聲的和諧讓我淚流滿面,真的是音響絕對表現不出來的絕調。相對之下,
要我去聽柏林音樂廳,我還真的寧可留在家裡聽音響....
我的猜測是:就像古典音樂唱片市場一樣,柏林音樂廳不是為了古典音樂本身而設計,而是為了滿足『朝聖者』而設計;所以它訴求『最簡單易懂的聲音』,就好像流行的古典音樂錄音一樣,把音色的細膩表情通通刪除掉,保證在該處你絕對聽不出來吉利爾斯與朗朗有什麼不同,只能『看』到朗朗的肢體動作比吉利爾斯更鋼鐵而己....:P
建構柏林音樂廳的專業高手,對聲音的專業水準比我不知道要高幾千萬倍!!...

但是,因為我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音樂,知道如何把客觀的音樂廳聽感『解釋』成我的心理感受;所以我這個小卒子偏偏可以很客觀地論證這些高手『有問題』。所以我前面說,符合『普遍(客觀)的心理感受』是『終點』,是『最後選擇』,是『滿足於現在的自我實現』。
因此我的結論仍然是:
客觀的物理測量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對『測量數據』的『正確解釋』更重要!...
在我看來,前述論戰中 chsiang 與 kevintran 都非常正確,絕對不是我兩邊摸頭,而是因為他們兩人都提出了最有意義的『解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