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01-23, 04:04 AM
#971
 作者: martin
是的,就像我們問某器材或系統好不好聽,也不會有人回答「它頻率響應竟然只誤差正負3dB」、「它失真率只有0.003%」、「它擴散性超好的」之類的答案。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些數據無法等同於好聽啊。
如果能找到測量數據與聽感的正相關,我一定馬上成為測量擁護者。當然可能我聽的、看的還不夠多,目前我不認為哪個測量數據能夠告訴我們聲音品質、或是找出哪些耳朵聽不出來的問題。
第一點:劉sir,如果您讀數據的方法是這樣讀,那我想沒有任何數據是能用的. 音響系統包含了很多components,當您看喇叭的頻響或是阻抗變化的時候,您必須要和擴大機的相對應的測量結果一起看. 您作菜時,您也會看看您手邊的食材是不是能配合,不是嗎?
擴大機的頻響很好,但是輸出功侓超過它額定輸出時,它會好聽嗎?
擴大機的失真侓是0.003%,但是得到這個結果的條件是什麼?
喇叭的擴散性很好,只是告訴您,在軸上和偏離軸的頻響變化不大,和喇叭整體的頻響平整與否,高低頻的延伸,等等一點關係也沒有,當然跟好不好聽也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科學或工程上,我們要測量,因為我們要consistently, repeatably的檢驗我們設計/實驗的結果. 在同樣的條件,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儀器下,張三和李四測量出來的結果,在可容許的誤差範圍內,必須要一致. 但是測量的結果如何解讀,那是”使用者“的問題. 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解讀,可能有不同的結論.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23, 10:17 AM
#972
 作者: kevintran
第一點:劉sir,如果您讀數據的方法是這樣讀,那我想沒有任何數據是能用的. 音響系統包含了很多components,當您看喇叭的頻響或是阻抗變化的時候,您必須要和擴大機的相對應的測量結果一起看. 您作菜時,您也會看看您手邊的食材是不是能配合,不是嗎?
擴大機的頻響很好,但是輸出功侓超過它額定輸出時,它會好聽嗎?
擴大機的失真侓是0.003%,但是得到這個結果的條件是什麼?
喇叭的擴散性很好,只是告訴您,在軸上和偏離軸的頻響變化不大,和喇叭整體的頻響平整與否,高低頻的延伸,等等一點關係也沒有,當然跟好不好聽也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科學或工程上,我們要測量,因為我們要consistently, repeatably的檢驗我們設計/實驗的結果. 在同樣的條件,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儀器下,張三和李四測量出來的結果,在可容許的誤差範圍內,必須要一致. 但是測量的結果如何解讀,那是”使用者“的問題. 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解讀,可能有不同的結論.
我完全贊成工程上需要測量。比如說,設計好的擴大機需要什麼數值的元件,元件可能誤差、裝配也可能誤差,這不靠測量是不成的。
這就像做甜點,完成的過程完全是化學反應,因此每個材料需要多少量,一定要秤重或用量杯,加入的順序、時機要對,無法單憑感覺加料。
但是設計菜單的人是怎麼決定每個材料需要多少量、何時該加什麼料呢?靠試吃啊,沒有任何其他方法。
讓我們細細思考好聲音需要的是什麼?聲音要活生、音色要真實、細節要豐富。這跟功率輸出、頻率響應平整等數據的關係在哪裡呢?
怎麼搭配才不會導致擴大機、喇叭工作失常,這不是經銷商應該負責的事情嗎?如果搭配起來會有問題,在經銷商處試聽時不會發現嗎?電腦上玩夢幻棒球隊遊戲是一回事,把這些人真的組成一隊去打球,結果會一樣否?
Peter Qvortrup講過一段話,雖然有些粗俗但是我也認為頗為貼切:看評論挑選音響,就好像請別人跟自己另一半上床,再讓他告訴你那是什麼感覺。沒有什麼可以取代親自試聽。
-
-
2011-01-23, 10:56 AM
#973
-
-
2011-01-23, 11:22 AM
#974
感謝詳盡的回答。再請教一下,您這二部擴大機,為什麼買之前都不試聽呢?:)
 作者: kevintran
還有啊!擴大機的輸出阻抗(和喇叭的阻抗要匹配,特別是管機要注意),喇叭的靈敏度(決定擴大機功侓大小),喇叭的阻抗和相位角的變化(決定擴大機的輸出阻抗,擴大機能否推得動),喇叭阻抗如何隨著輸入訊號的頻侓變化而變化(決定擴大機的輸出阻抗),喇叭的水平和垂直的頻響分佈(決定擺位,坐位的高低),擴大機在不同輸出功侓時的失真(決定擴大機的最好的工作範圍)等等.
請注意,有些廠商公開的規格並不夠,甚至有誤導的情況(特別是AV 擴大機). 我一般都會先看Stereophile的測試. 這些我提到的,他們的雜誌上都有量.
SL3用ARC推起來,很好聽,但是高頻不足(不比不會特別感覺到),低頻有點肥. 這些,用RTA都很快就看的出來. 但是,音場的深度,樂器或歌者的立體感也是Parasound作不到的. 用這套大概聽了5到6年.
SL3用Parasound推,高頻上去,低頻下去了(也變紮實了). 有些原來沒注意到的聲音,也聽到了. 但很快的發現,靜電喇叭的極限是聲壓. 偏偏我那是喜歡的音樂(現在也差不多)都是大部頭的. SL3就被B&W 801S3取代(SL3拿來看電視用).
正確測量的數字,絕對是有用的. 但是,消費者必須要自己先搞清楚數字的意義才不會被廠商誤導. 買一包薯片,上面大字寫100卡. 吃完了再仔細看,喔!那是吃半包100卡:O:O. AV 綜擴寫輸出120瓦,仔細看,喔!那是二聲道輸出到6Ohm,五聲道可能只有80瓦. 喔!不能推4Ohm或更低的喇叭.
-
-
2011-01-23, 05:05 PM
#975

StevenCheng將軍
-
-
2011-01-23, 05:37 PM
#976
-
-
2011-01-23, 09:00 PM
#977

StevenCheng將軍
-
-
2011-01-23, 09:23 PM
#978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我的低音是最強的啦....哇哈哈......
-
-
2011-01-23, 09:48 PM
#979
 作者: 小葉
當然再強調一次
我強調的是聆聽位置的聲音測量,非器材
這也是調整系統的重要參考 
我不明白,
只測量 聆聽位置的聲音是對的嗎?
-
-
2011-01-23, 09:50 PM
#980
不是說只測量這位置..........我並沒有這樣說喔
這個位置是我們主要聽的位置,儘量用儀器去瞭解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