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01-21, 03:55 PM
#951
 作者: 小葉
手機不都人手一機
發燒友更是要有基本儀器
我要來開發人手一套
其實市面上很多產品了
連HTC都有很多軟體,如分貝、水平、RTA都是免費的
我想這些都是可以避免錯誤發生的.......
真的嗎??
我昨天又換了一支HTC的DESIRE HD.
感覺好複雜,改天教我一下,我再教你怎麼甩尾!!:o8):*

StevenCheng將軍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21, 03:57 PM
#952

StevenCheng將軍
-
-
2011-01-21, 04:25 PM
#953
用同一隻呀,我剛買3天....%15++%15++%15++
這隻缺點就是耗電量很快....跟iPhone差不多吧
 作者: 將軍
真的嗎??
我昨天又換了一支HTC的DESIRE HD.
感覺好複雜,改天教我一下,我再教你怎麼甩尾!!:o8):*
-
-
2011-01-21, 04:57 PM
#954
 作者: 小葉
用同一隻呀,我剛買3天....%15++%15++%15++
這隻缺點就是耗電量很快....跟iPhone差不多吧
我用的是Legend,
缺點是升級到2.2後速度有點慢......Desire HD一定讚的,
我自己比較喜歡Android系統.....
-
-
2011-01-21, 06:34 PM
#955
 作者: psycho
落落長的討論,因為小葉上來胡鬧一頓,居然出現非常有意義的討論結果了!.....  能幹站長的果然非常人.....8)
我現在的心得是:
符合客觀的物理測量(數據、測量)是『基本』,是『從頭開始』,是『自我成長的起點』。
符合『普遍的心理感受』(好聽、人爽)是『終點』,是『最後選擇』,是『滿足於現在的自我實現』。
P.S. 任何人的音響感受都絕對不可能『主觀』,因為類似的情境背景會造成類似的感受,所以我使用『普遍』來形容心理感受。
落落長的心理物理論述慢慢再寫.....:P
:P
符合"客觀"..
每家能做測量器材或軟體的公司或單位.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或經驗數據累積.或是符合先進國家訂定的制度規程..這樣是否為客觀..勒.
大部份玩家.都是從無~到有~到求好~再求真~或求極緻..絕少人一開始入門就要測量.就列為必要條件..哪怕是資深商家.也難說能夠貫徹..基本..從頭..
"自我成長"起點"在下很同意.
但下一段文..抱歉~矛盾|-).
測量..往往可以或會推翻個人~長此的習性謬誤..困惑..甚至自以為是.
好聽..人爽..可以是個人"好惡"的終點.? 屈於現實在下同意吧.大家應也無法反對 .
但若於客觀測量或校正後.您不喜歡的話呢..那測量只是印證了~選擇或個人實現的程度嗎.:P
恕直.
您的諸多大作..長篇精彩文章..見諸於多處:O.
您也在再表達出~主觀..獨見..不普遍..也不見得符合普羅大眾的音響或軟體觀..
那當然是主觀的..也無恙.
那是否要經由比較"客觀"..或相對客觀..或 您說的~符合?觀的-基本普遍條件做為"感受"指數勒..:P
斗膽挑戰..望諒呀.(bow)
-
-
2011-01-21, 08:41 PM
#956
 作者: LinnLee
多謝Kevintran兄費時回答。
請問,除了輸入阻抗,您還用了什麼數字挑選擴大機?:):)我自己覺得,實用的數字很少哩。;(;(
再請問,VTM-120與2200的功率數字上的差異,實際上推動SL3聽起來如何?
[恕刪]
還有啊!擴大機的輸出阻抗(和喇叭的阻抗要匹配,特別是管機要注意),喇叭的靈敏度(決定擴大機功侓大小),喇叭的阻抗和相位角的變化(決定擴大機的輸出阻抗,擴大機能否推得動),喇叭阻抗如何隨著輸入訊號的頻侓變化而變化(決定擴大機的輸出阻抗),喇叭的水平和垂直的頻響分佈(決定擺位,坐位的高低),擴大機在不同輸出功侓時的失真(決定擴大機的最好的工作範圍)等等.
請注意,有些廠商公開的規格並不夠,甚至有誤導的情況(特別是AV 擴大機). 我一般都會先看Stereophile的測試. 這些我提到的,他們的雜誌上都有量.
SL3用ARC推起來,很好聽,但是高頻不足(不比不會特別感覺到),低頻有點肥. 這些,用RTA都很快就看的出來. 但是,音場的深度,樂器或歌者的立體感也是Parasound作不到的. 用這套大概聽了5到6年.
SL3用Parasound推,高頻上去,低頻下去了(也變紮實了). 有些原來沒注意到的聲音,也聽到了. 但很快的發現,靜電喇叭的極限是聲壓. 偏偏我那是喜歡的音樂(現在也差不多)都是大部頭的. SL3就被B&W 801S3取代(SL3拿來看電視用).
正確測量的數字,絕對是有用的. 但是,消費者必須要自己先搞清楚數字的意義才不會被廠商誤導. 買一包薯片,上面大字寫100卡. 吃完了再仔細看,喔!那是吃半包100卡:O:O. AV 綜擴寫輸出120瓦,仔細看,喔!那是二聲道輸出到6Ohm,五聲道可能只有80瓦. 喔!不能推4Ohm或更低的喇叭.
-
-
2011-01-21, 08:52 PM
#957
 作者: hojuiyang111
雖然我以為 除了空間,測多半是無用的,
其實我是不排斥測的,
但我以為沒有精密的儀器,是可測可不測的.
如果我們要用儀器調音,
其實是要人手一機的,
不然今天測了,明天怎麼辦.
您說的很對. 發燒友了不起買個RTA就很多了.
但是,從消費者的立場,我們也許該要求廠商提供足夠的測量資訊,要求雜誌提供獨立的測量(國內的高傳真;美國的Stereophile和Sound and Vision;以前網路上還有一家,名字忘了).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篩選,減少槓龜的機會.
-
-
2011-01-22, 01:40 AM
#958
 作者: kevintran
您說的很對. 發燒友了不起買個RTA就很多了.
但是,從消費者的立場,我們也許該要求廠商提供足夠的測量資訊,要求雜誌提供獨立的測量(國內的高傳真;美國的Stereophile和Sound and Vision;以前網路上還有一家,名字忘了).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篩選,減少槓龜的機會.
這好困難。高負回授的擴大機測試數據一定比較漂亮,但是聽感上卻不是那麼回事;單端管機測試數據一定很差,但是聽感上也不是那麼回事;Naim的器材在19kHz就開始重度衰減,好像也沒人覺得它的高頻比較黯淡;不管多高級的管機阻尼係數數據跟晶體機比都奇差無比,但我常覺得管機低頻比晶體機好。
冰館被檢驗生菌數不合格,但不只台灣人去排隊,連日本人都要排隊吃它(當然我是說以前的冰館),為什麼?因為生菌數跟好吃與否沒有關係,而我們花錢就是想吃好吃的。要靠數據吃東西的話,吃鋁箔包太空食物就行了。大部分的音響測試數據,在我看來就像食物的生菌數,找不出跟好聽之間的關連性。
-
-
2011-01-22, 02:07 AM
#959
 作者: martin
這好困難。高負回授的擴大機測試數據一定比較漂亮,但是聽感上卻不是那麼回事;單端管機測試數據一定很差,但是聽感上也不是那麼回事;Naim的器材在19kHz就開始重度衰減,好像也沒人覺得它的高頻比較黯淡;不管多高級的管機阻尼係數數據跟晶體機比都奇差無比,但我常覺得管機低頻比晶體機好。
[恕刪]
我想您和我的聽感大概差很多. 在我的音響系統上,用我的管機(ARC的6550放大的,Sonic Frontiers的EL34放大的)我都可以很明顯的聽出高音衰減和低頻肥大(Sonic Frontiers不算,因為沒拿它推過大喇叭就賣了). 對我喜歡的音樂來說,這是個缺點.
我沒在家裡試過單端和號角喇叭. 不過在DC的音響展聽過一兩套,我只能說那不是我想要的聲音.
在我個人的情況下,不管是Stereophile或是我個人用RTA測量的結果基本上都蠻符合我的聽感的. 如果您的經驗不是如此,那您只好另外找其它符合您的期望的測量結果了.
19KHz幾本上已經接近人耳的極限. 我自己作個不很科學的測試. 15KHz以下,我還能聽得到. 15KHz以上,如果不調大聲些,基本上聽不到. 18KHz以上,調再大聲好像也沒感覺). 喔!我是用耳機在電腦上試的.
-
-
2011-01-22, 05:13 PM
#960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