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2-06, 02:02 PM
#311
就小弟對錄音的淺薄認知,錄音是技術(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工與藝融合的複合型專業.
-
-
2010-12-06, 02:13 PM
#312
 作者: hojuiyang111
如果錄音師,錄音方法及錄音作品會有不同的評價,
表示錄音 或 stereo 的形成是件不容易的事.
事實上 stereo 錄音也是多年的發展而來,
不過stereo 錄音有越來越好嗎? 問一些老膠友看看?  :o
整篇看下來 幫何大出個聲..
音樂如果不需要素養,那就沒有名演.名指揮.名演奏家.全部改由日本發明的電子機器人照表操課就可以拉出世界幾大名曲 這樣令人感動
套用一個做傳統大餅的朋友常講的話,一樣的配方,的確可以用機器大量生產 但是就少了傳統師傅用手工製造的人味
我私以為,藝術方面,人的因素才是關鍵,別忘了,過度依賴機器,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因為機器也是人因為惰性而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像人一樣,沒有完美的人,就沒有完美的機器
相對的沒有精準完美的機器.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aipei 101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6, 11:25 PM
#313
 作者: 只hojuiyang111
測量很好玩 ,(恕插隊.測量其實不好玩.某些方面甚至很無聊..就是光靠耳朵分辨以外的較科學方式而已.)
不過有的人空間根本不用測 ,(是ㄚ..不想或不信測的人)
用買測量機器的錢,先來買幾根吸音柱還比較有意義.
(吸音柱可能比測機價還高.各有各之意義用處吧.:P)
不過如果我們的討論停留在這,
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分享您測到的,才是重點 .(雖然其實與本版是..離了題.但無礙分享.)
有何問題? (空間問題..人人有之.無關器材高下/貴廉.是加上系統的總合問題.|-))
問題有何對策解決? 全都拆?部分柝? (發現尋找問題乃首部.不靠測量就得靠另法.)
用何道具?吸音,擴散?有理論根據嗎? (道具往往求心安/視覺成份不低.家家有理論..甚至數據..從何而來?接受檢驗?耳朵?實測?廣告文?
對策有效嗎? 有何困難? (有何策..又有何難..)
等化的可行性?
等化~包含在下.應不少人有用之. 您的空間系統棒-所以要在發出聲音之後.利用吸音柱..裝璜材質..其他道具來調整"音樂"表現.:)..在下設備普普.要在系統發聲之前~從訊號下手~來調整空間之不足/缺憾..因為等扭曲的"聲音'發來之後..我得花更大的精力還不見得搞得好名堂..音樂也好..聲音也罷~其實筭是殊途?歸.:P
印像之中.從本站有關測量空間文章開始..談到都是..測訊號.測頻響.測各頻段蜂或谷.測駐波.測空間特性/走向.依數據做比較來判?讀空間特性.而非測" 音 樂 "音樂有何測之必要.?
測量是手段.是方法之一.是數據比較法.是補耳朵之不足不穩.也是忠實穩定助手.不會愚弄也無情緒..:|.
然而.測量目的無非是為音樂更為"合理"的好聽.再次表明~非'正確"..是合理.
重播聲音設備..但求合理與接近原"演出'聲音..請不要高調談"正確"..見諒呀..:P:P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6, 11:51 PM
#314
 作者: Yeh捨
等化~包含在下.應不少人有用之. 您的空間系統棒-所以要在發出聲音之後.利用吸音柱..裝璜材質..其他道具來調整"音樂"表現.:)..在下設備普普.要在系統發聲之前~從訊號下手~來調整空間之不足/缺憾..因為等扭曲的"聲音'發來之後..我得花更大的精力還不見得搞得好名堂..音樂也好..聲音也罷~其實筭是殊途?歸.:P
印像之中.從本站有關測量空間文章開始..談到都是..測訊號.測頻響.測各頻段蜂或谷.測駐波.測空間特性/走向.依數據做比較來判?讀空間特性.而非測" 音 樂 "音樂有何測之必要.?
測量是手段.是方法之一.是數據比較法.是補耳朵之不足不穩.也是忠實穩定助手.不會愚弄也無情緒..:|.
然而.測量目的無非是為音樂更為"合理"的好聽.再次表明~非'正確"..是合理.
重播聲音設備..但求合理與接近原"演出'聲音..請不要高調談"正確"..見諒呀..:P:P
看來還是等化功能?
我週遭沒有人用等化功能,
我也堅決反對用等化功能,
但我絕對不反對別人用等化功能.
-
-
2010-12-07, 12:02 AM
#315
 作者: hojuiyang111
如果錄音師,錄音方法及錄音作品會有不同的評價,
表示錄音 或 stereo 的形成是件不容易的事.
事實上 stereo 錄音也是多年的發展而來,
不過stereo 錄音有越來越好嗎? 問一些老膠友看看?  :o
“不過stereo 錄音有越來越好嗎?” 您是問純粹”技術規格“還是”好聽不好聽“呢?如果是前者,這其實可以”客觀“的比較。我個人認為,新錄音(如果沒被亂後製)肯定是越來越好。這幾年來跟著Psycho大買的CD都比以前買的很多大廠的CD的錄音好。特別是鋼琴的錄音。
如果您問的是後者,那就是個”主觀“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沒什麼標準答案了。
-
-
2010-12-07, 12:12 AM
#316
 作者: hojuiyang111
看來還是等化功能?
我週遭沒有人用等化功能,
我也堅決反對用等化功能,
但我絕對不反對別人用等化功能.
等化只是調整的手段之一。老實說,等化應該是把其他能用的辦法(擺位,吸音/擴散,等等)都試過才用的。作菜不應該一開始就拼命倒味精,不是嗎?
我個人覺得重點是先知道自己聆聽環境的缺點是什麼。有些人耳力好,用一些測試訊號(粉紅噪音,20到20KHz的頻侓訊號,等等)就可以聽出缺點。像我這種耳力差的,就得借重儀器的幫助。
-
-
2010-12-07, 12:12 AM
#317
 作者: kevintran
“不過stereo 錄音有越來越好嗎?” 您是問純粹”技術規格“還是”好聽不好聽“呢?如果是前者,這其實可以”客觀“的比較。我個人認為,新錄音(如果沒被亂後製)肯定是越來越好。這幾年來跟著Psycho大買的CD都比以前買的很多大廠的CD的錄音好。特別是鋼琴的錄音。
如果您問的是後者,那就是個”主觀“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沒什麼標準答案了。
kevintran 兄提到很多,
但小弟有一些疑問:
所謂的技術規格是指那些部分或數據呢?
特別是鋼琴的錄音? 好在那裏呢?
後製好壞如何判斷呢?
-
-
2010-12-07, 12:36 AM
#318
 作者: taipei 101
整篇看下來 幫何大出個聲..
音樂如果不需要素養,那就沒有名演.名指揮.名演奏家.全部改由日本發明的電子機器人照表操課就可以拉出世界幾大名曲 這樣令人感動
套用一個做傳統大餅的朋友常講的話,一樣的配方,的確可以用機器大量生產 但是就少了傳統師傅用手工製造的人味
我私以為,藝術方面,人的因素才是關鍵,別忘了,過度依賴機器,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因為機器也是人因為惰性而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像人一樣,沒有完美的人,就沒有完美的機器
相對的沒有精準完美的機器.
看林老大的體會,
就可以知道其調音功力深厚.. :o8)
-
-
2010-12-07, 01:30 AM
#319
 作者: kevintran
“不過stereo 錄音有越來越好嗎?” 您是問純粹”技術規格“還是”好聽不好聽“呢?如果是前者,這其實可以”客觀“的比較。我個人認為,新錄音(如果沒被亂後製)肯定是越來越好。這幾年來跟著Psycho大買的CD都比以前買的很多大廠的CD的錄音好。特別是鋼琴的錄音。
如果您問的是後者,那就是個”主觀“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沒什麼標準答案了。
我個人也是認同這種看法的,技術是往前進步的,新的技術可以收錄更多的資料,假如沒亂搞,可以聽到更多的細節(不光聲音、、影像也是如此),但是如何處理才具有美感,這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和觀點不同,個人以為沒啥對錯,只要這項藝術的傳達沒有扭曲,那就是好作品,但不是只要是好作品我就會花錢買,我只會花錢買合乎我的口味的好作品
個人以為錄音重現是一種需要技術的東西,聲音沒經過這些科學工具要如何收集、調整、……,播放的工具也是在進步的阿,我們用來聽聲音的器材也是一項科技產品阿,技術是進步,但進步的部分有時不一定有用,也不代表他一定符合我想要的
-
-
2010-12-07, 01:41 AM
#320
 作者: hojuiyang111
看來還是等化功能?
我週遭沒有人用等化功能,
我也堅決反對用等化功能,
但我絕對不反對別人用等化功能.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大家資源不同的問題吧,能在適合的空間播放和調整當然最好阿,不然就得犧牲點什麼,我自己的空間有較為嚴重的低音駐波,那又是我的生活空間,又不想動訊原,那只好犧牲能聽音樂的類型了(這是我個人的妥協)
我覺得對大多數人來說,能瞭解自己資源的狀況,在限制中得到最好的品質,這樣就很好了,至於好的器材+好的空間,來達成好的聲音,我也很想,只能等賺多點再來處理了
個人觀感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