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2-02, 10:17 PM
#261
忍不住.
 作者: hojuiyang111
學長,
我沒有反對量測呢,我也在炒My-Hiend人氣..  :o
測量是在找臭蟲,對的,
不過,以下因素影響燒友作測量的動機:
一.要作什麼測量找臭蟲?
二.用什麼作測量? 測量的精密度如何?
三.測量要花錢?
四.測量結果的分析?
五.如何改善? 能改善?
六.作了測量要作改善?
七.不測量可以作改善?
八.作臭蟲改善,聲音會更好嗎?
look到一半..忍不住要發聲.:P:P
1.對自系統還存疑.還想更好的動力..:(
2.不管什麼.先踏出嘛.我用AQ.他用XTZ.你用RT60.某人用Phonic.又某人用DRC..any有數據有合格上市者都可以呀.
3.花錢測量比~買高檔器材.?.不成比例ㄡ.|(|-
4.反過來推呀.以往疑慮/不明..經由測據作比較/分析.這不難滴..也不用瞎猜.搞不好~測試單位錯被你抓包呀..|-)
5.有了..2.4.就可以著手了..舉手之勞.搬動SP.擴散板.去掉有害源...或什麼都不動--交給修正軟體.!!:o
6.想做/有心-就做呀.誰不想提升系統表現勒..?
7.也是可以的..恆心+過人毅力..有志竟成囉..8)
8.消了超低駐波~不再耳鳴/心痛..這不是最起碼的嘛?補了中低~中頻--ㄡ!..原來歌者實際年齡是?..順了高~超高..就不用再擔心東/忌諱西..儘管大聲唱吧..啥都不動~也真正知己呀
先聲明.此串太精彩..看了幾頁先講自己感想..不是對人只對事..:P :) ..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2, 10:44 PM
#262
 作者: shimmer
[恕刪]
然而,我們現在有心電圖,我們有電腦斷層,我們有心導管,心臟超音波
這些工具讓我們可以用客觀的方式來看心臟的運作,容易學習,也容易從錯誤中修正
彼此溝通討論的語言由主觀的形容詞,變成了數據跟圖片
我們的醫學就有了另外一種的進步,然後有了很多成果
[恕刪]
您講的真好!
很遺憾的說,有一些網大的意見讓我想到“半杯水是半滿?還是半空?”。測量只是幫助人類瞭解一個現象的工具之一,但那不是唯一的辦法。就像我們可以量一盤菜多甜,多鹹,多油。但我們不能測量一盤菜好不好吃,因為這是主觀判定。我說好吃,並不能代表別人也覺得好吃。
真空管的放大線路好不好聽,這是個主觀判定的問題。我喜歡聽(我有ARC的VT120M),並不代表別人也會喜歡聽。我不喜歡Rogers 3/5,這並不代表別人也不喜歡。
比方說,Stereophile的測量結果,讓我知道,很多真空管擴大機的輸出阻抗很高,如果搭配低阻抗的喇叭,低音可能很差(我的ARC VT120M配Martin-Logan的SL3,低音的確很不紮實)。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就不提了。
史特拉瓦理的小提琴很好聽。但是,每一把史特拉瓦理的小提琴聽起來都一樣嗎?每一把都一樣好聽嗎?您確定史特拉瓦理沒“突搥”過嗎?如果史特拉瓦理現在還在世,還在用古法作小提琴,如果有個人要買一把新的小提琴,他肯花個幾百萬美金賭運氣嗎?我現在買一台Yamaha的鋼琴,我可以確定另外一台同型的Yamaha聲音不會差太遠。
現代科技的進步,讓很多原本不確定的東西變成可以consistently repeatedly measurable,也因此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好東西(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東西)。
只一味的專注在測量不能作的事,而不去適當的應用測量能作的事,這不是很可惜嗎?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2, 11:11 PM
#263
 作者: martin
在法國Amazon找一下就知道,正價版古典唱片都是接近二十歐元,法國小廠這個價格,Decca, DGG也是這個價格,只是國際唱片集團在台灣習慣以流血價格賣唱片。
如果唱片價位偏高可以解釋為錄音成本偏高,那麼日本唱片應該是錄音藝術與科學的最高峰了啊,每一張正價版都是2700到2900日幣。問題是從早安少女組、F4到甚至飛輪海的專輯,在日本也都賣這種價格。
我完全贊成小廠以較高的價格販售,只是不贊成解釋成大廠在錄音上面就比較省錢(或比較不講究)。事實很可能剛好是相反。
劉名振
我最欣賞說真話 說實話的人了 :o:o:o
-
-
2010-12-02, 11:43 PM
#264
-
-
2010-12-02, 11:52 PM
#265
 作者: remo
拿唱歌來說好了,我不常跟人家去唱什麼ktv的,但開車時喜歡自己哼,但偶爾有機會去聚會,拿起麥克風,聽到從喇叭放出來自己的聲音...真不好聽(sweat),但奇怪,在開車時唱的,覺得還好啊,只是沒什麼抖音...:P
的確,如入芬蘭之室,久而不聞香,人類的感官敏銳卻也有其盲點!
不過我覺得每次的音響展,也或許可以是跟自己器材作一個比較的地方!
小弟倒以為音響展是看音響的,
不是比較的場合,
習慣加上精調,我們的系統佔盡了便宜呢.. 8):P
-
-
2010-12-03, 12:06 AM
#266
 作者: kevintran
只一味的專注在測量不能作的事,而不去適當的應用測量能作的事,這不是很可惜嗎?
沒有適當的對應規劃,私以為,測了也是白測.
以前有個公司,一定會幫人量頻譜.
量完送您一張,機器裝好就走了.
相對於專注在測量不能作的事,
讀些資訊就會明白,
有些東西是不用測量就能先作的.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3, 01:24 AM
#267
 作者: coke
xxxxxxxxxxxxx
又有 coke這種專門見縫插針的下流人士在此鬧場(沒錯,這是對人不對事),本人不在此進行任何發言啦!.....|-)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3, 02:07 AM
#268
 作者: chsiang
間接音/直接音.....是這樣嘛? 我不是很確定:)
所以說小提琴演奏者聽到的琴音與我身為觀眾聽到的一定很不一樣,
=======恕刪======
自己發聲是往前.
提琴演奏家聽到的是直接音啦.
-
-
2010-12-03, 02:16 AM
#269
-
-
2010-12-03, 08:03 AM
#270
 作者: kevintran
量擴大機也是量,量喇叭也是量. 量能量的東西,量自己懂的東西,學著瞭解測量的結果。有沒有可能量錯,讀錯?吃燒餅那有不掉芝麻的!但是如果怕作錯而不去作,這不是因噎廢食嗎?我猜這大概是我的“工程師心態”,只要不會鬧出人命,我什麼都會試試看。只要能回復原狀就好了。  您是醫生,不能像我這麼玩 
如果只專注在“現在”不能量的東西(像音色,音場,等等),那我們就只會在原地踏步。
測量很好玩,
不過有的人空間根本不用測,
用買測量機器的錢,先來買幾根吸音柱還比較有意義.
不過如果我們的討論停留在這,
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分享您測到的,才是重點.
有何問題?
問題有何對策解決? 全都拆?部分柝?
用何道具?吸音,擴散?有理論根據嗎?
對策有效嗎? 有何困難?
等化的可行性?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