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2-02, 01:02 PM
#231
 作者: Brachy
何兄, 為炒My-Hiend人氣與您聊聊不同看法:
1. 頻率響應只是眾多測量參數的一項而已, 不代表測量的全部. 頻響能告訴我們
一些事情, 但卻不能告訴我們所有的事.
2. Phase and time domain本來就很重要啊, 我們玩喇叭diy一直都要注意相位銜接
的問題. 甚至大家都在用的sub, 也要調相位來配合主喇叭啊!
3. RT60 就是time domain最簡單的描述法之一, 因為RT60代表某頻率衰退60dB
的時間. 但RT60不是time domain的全部, RT60 連玩具型的工具都可測量.
4. Phse and time 是可以被量測的, 而且確實與聲音重播主觀的感覺有關!
底下這個討論串有一堆phase and time的測量結果: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2772
弟個人的看法是: 量測是在找臭蟲, 接著才有正確方向來解決or改善問題. :)
不測量是否可以解決問題? 當然可以啦, 只是更花時間花金錢與精力而已. 8)(sweat)
量測與主觀喜好或藝術表現是無關的!!
也就是說: 測量與自己喜好可以是相關的, 也可以是無關的; 這不是"是非題"! :):P
Brachy兄,so good,有概念.
-
-
2010-12-02, 01:07 PM
#232
 作者: chen3058
這幾句又讓我回想以前常常老闆罵的情景,老闆常常罵說,我不是要知道數據、造成的原因、是誰造成的、如何造成的、……,這些都是理由,我要的是solution,解決客戶的問題,讓我出貨賺到錢來付你你薪水
chen3058兄說得好,
對的, solution 的花費及 know how 也是困難之一.
也有些是不用測量也可先作的,但也不一定願作.
-
-
2010-12-02, 01:10 PM
#233
 作者: remo
我就是覺得究竟有沒有什麼是人耳聽到而測量沒測到?
~~~
有啊, 例如弦外之音.............
-
-
2010-12-02, 01:12 PM
#234
 作者: drunkenlife
整巧有一個,這張是穆大俠的音響室的測試結果,全頻段impulse response

左聲道在2.8ms處有一根很強的反射,那是擺在地面蓆上的一塊木板,當時擺在偏左側。尺寸約為40x40x5cm
改看能量圖

左聲道第一根高達-2dB!實在很嚴重。
右聲道是蓆面,振幅就低些,差了6dB。
至於擺那片木板做啥用呢...?
Bravo~~~
如何確定是那片木板造成的呢?
-
-
2010-12-02, 01:18 PM
#235
 作者: THXman
聽感與客觀相干性測量的違背在何?是否有繼後的研究進行補充或糾正,請給小弟相關的學術上論文與paper讓小弟再研讀,並知其差池,以目前而言,與聽感相干性的研究雖非達充分條件,但卻已達必要因子.
真空管聽起來好聽,測起來失真大、方波不漂亮、阻尼係數不佳,那這時要選真空管嗎?把「真空管」代換成「黑膠」、「無負迴授」、「無數位濾波」試試看,我認為如果沒有那些相信自己耳朵而質疑測量可靠性的先賢,現在的高傳真音響應該會是嚴重的倒退。
 作者: THXman
若是聲重播將羅大佑的音色創作成蔡琴的音色,這是聲重播否?
對,但是如果羅大佑的聲音用合成聲音代換成蔡琴,然後波形測量卻看不到差異,那這一切的意義在於?
「精確的重播」在於讓羅大佑更接近錄音中的羅大佑、蔡琴更接近錄音中的蔡琴,是在追求更精確的藝術重現,我的疑問只在於:一個符合一切測量規範的系統,就能達到這點嗎?一個不符合一切測量規範的系統,就會嚴重背離這點嗎?
劉名振
-
-
2010-12-02, 01:21 PM
#236
 作者: hojuiyang111
如何確定是那片木板造成的呢?
拿掉再測一次就知道囉~當然,當時沒做這件事,
計算反射點的時間差也能知道就是那個位置
不過我之前在台南家中的測試就是如此,
比較四個面布滿薄毯與沒有的差異
-
-
2010-12-02, 01:26 PM
#237
 作者: remo
我就是覺得究竟有沒有什麼是人耳聽到而測量沒測到?
或~以人耳的精密度來說,有沒有人可以說人耳究竟聽到多少東西?而以目前所有的量測器材或標準,跟人耳相比,差距多少?:^)
超高頻,立體感,音樂美感...?
-
-
2010-12-02, 01:28 PM
#238
 作者: hojuiyang111
chen3058兄說得好,
對的, solution 的花費及 know how 也是困難之一.
也有些是不用測量也可先作的,但也不一定願作.
關於solution的花費,其實這是有盲點的,我舉例來說:前年我參觀一家台灣某大廠的太陽能生產線,製程中某一道程序是要清潔,所以有超音波程序,為了解決清潔問題,這幾位天才的過內外名校博士弄了個10米的超音波(然後還清不乾淨),還在討論到底要多長才夠清乾淨,這其實就是盲點,其實真正更好的solution又便宜又實用(根本不需要高學歷)
-
-
2010-12-02, 01:35 PM
#239
很多行業本來都是專業在誤事
專家不把事情弄複雜那要專家有什麼用,還是要看什麼事才需要引入專家,並不是說專家沒用,很多經營者本身就是專家,當他以前上辦的時候也是如此,不過當了經營者就完全變了。
 作者: chen3058
關於solution的花費,其實這是有盲點的,我舉例來說:前年我參觀一家台灣某大廠的太陽能生產線,製程中某一道程序是要清潔,所以有超音波程序,為了解決清潔問題,這幾位天才的過內外名校博士弄了個10米的超音波(然後還清不乾淨),還在討論到底要多長才夠清乾淨,這其實就是盲點,其實真正更好的solution又便宜又實用(根本不需要高學歷)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2, 01:41 PM
#240
以前用過錄音機錄過自己的聲音, 發現怎麼跟我所認知的自己的聲音差那麼多, 問週遭的人都會說, 恩, 很低沉, 這是你的聲音沒錯阿. 但是我自己聽起來就是差很多, 哪個才對?!
今天用未知的現場, 未知的後製, 即使重播器材是百分百傳真, 又怎麼去討論"正確"?? 要討論藝術性, 音樂性當然沒有問題, 聽100塊耳機都能討論......如果要讓聲音好聽那方法真是有千百種, 你的好聽跟我的好聽有一樣嘛?
但是要討論"正確"不好意思, 一定得拿出標準. 就像說吃某人三星大廚的法國菜結果說還不如回家吃乾麵拌醬油......你能說他錯嘛? 但是拿法國菜跟乾拌麵比....怎麼個比法阿? 這樣比出來的結果參考性在哪?
我相信一套傳真百分百的系統(input = output)一定不好聽, 原因是我們評論的標準可能是許許多多不是那麼正確的錄音(您會拿pink noise來頻論器材嘛?)........所以要折衷把音響動點手腳讓它好聽嘛? 還是要追尋那完美的錄音? 只怕這沒有標準答案吧......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