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共47頁 第一第一 ... 7151617181927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61 到 170 共計 469 條
  1. #161
    註冊日期
    2010-09-21
    文章
    302
    Thanks
    502
    Thanked 221 Times in 10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40x 60 公分的地毯對空間的影響測得出來嗎?(sweat)
    何兄: 測不測的出, 要看用什麼工具測與測試物的位置. :)

    就弟的業餘經驗, 若是用ATB pro應該測的出.
    因為我連反射孔放不同數量吸管都測的出來!

    XTZ Room analyzer可能要看這40x 60 公分的地毯放那, 若是放在關鍵處,
    猜想RT60在某些頻段的變化大概可以變別, 但非關鍵處則不一定夠靈敏.

    DRC, 弟猜想應該是一定測的出來! 它, 很強............:O

  2. #162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音響可以超越現場,

    原因在唱片收錄的有可能比後排現場聽到的多.

    多麥克風可以收到離指揮很遠的樂器,

    有的堂音也是外掛的麥克風收的.

    好的音響調整有機會能達到,很棒的類現場感受.
    “有的堂音也是外掛的麥克風收的”...

    這似乎證實了我的一些想法!8)

  3. #163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rachy 查看文章
    何兄: 測不測的出, 要看用什麼工具測與測試物的位置. :)

    就弟的業餘經驗, 若是用ATB pro應該測的出.
    因為我連反射孔放不同數量吸管都測的出來!

    XTZ Room analyzer可能要看這40x 60 公分的地毯放那, 若是放在關鍵處,
    猜想RT60在某些頻段的變化大概可以變別, 但非關鍵處則不一定夠靈敏.

    DRC, 弟猜想應該是一定測的出來! 它, 很強............:O
    Brachy兄,小弟這幫您修補一下,DRC不測它的.DRC的原文一看,相信Brachy就知了.DRC的強項並非在測量上.

  4. #164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並不是說錄音離麥克風一公尺,音響就要聽起來離一公尺
    應該是重撥的比例應該要跟錄音時要能對應

    重撥的比例應該要跟錄音時要能對應?


    這句話看嘸呢?:^)|-):o

  5. #165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有的堂音也是外掛的麥克風收的”...

    這似乎證實了我的一些想法!8)

    看一下 EMI 的某張唱片,

    20 支 mic...




  6. #166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這就是我說的問題,而為什麼有這種問題,就是現行的唱片製作 是 for commercial not for high end,大部份的人都是一般電視、電腦、mp3在聽音樂的,錄音室的設備已足夠滿足這樣的標準,但 for high end, no way
    => 用不充足的資訊作為標準錄出來的音樂,為什麼就可以當成什麼調整音響的正確標準呢?

    如果今天用更好的環境與設備來進行錄音的監聽、混音與master....
    這就會更好了
    就我所知,沒有幾家發燒錄音廠牌有自己的錄音室,九成九都是租現成空間錄音。
    找個可用的房間、半天之內要搭起鑑聽系統,這樣就算用Hi-End設備,能得到什麼好的鑑聽效果呢?但是這樣錄出來的唱片有許多都有傑出的音效,並成為音響迷們愛用的示範片。我覺得,找到好錄音的「方式」與「哲學」比用什麼設備來得更為重要。

    好唱片是for hi-end嗎?我心目中的好唱片是for music。大部分用心製作的好唱片,其實錄音都很講究,好的製作人自然會找出適合音樂的聲音。舉電影的例子來說,頂尖的電影攝影師不是那些把畫面拍得最清晰立體的,而是那些「能找出最適合導演說故事的畫面」的人。

    劉名振

  7.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8. #167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重撥的比例應該要跟錄音時要能對應?


    這句話看嘸呢?:^)|-):o
    小葉兄說的,不就是不符合現場了?:^)

  9. #168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看一下 EMI 的某張唱片,

    20 支 mic...


    請教何大這種資訊是如何查到的??

  10. #169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看一下 EMI 的某張唱片,

    20 支 mic...



    在我認為,一支mic就是整個現場中的“一部份現場”,假設說這個錄音現場我們也有當場聆聽,我們一定會在一個我們應該在的位置〈那應該就是觀眾席〉,然後我們以這觀眾席的聽感,來聽它製成唱片後的聲音,然後評判...,這樣到底有沒有問題?這20支mic混在一起後,能符合我們的聽感幾成?還是說它符合的,是它經過合理性後製,而給人“覺得”合理的聽感?:^)

  11. #170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請教何大這種資訊是如何查到的??

    chsiang 兄,

    唱片附的啦,

    三盲鼠唱片,有的唱片也有附.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