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共34頁 第一第一 ... 345671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41 到 50 共計 338 條
  1. #41
    註冊日期
    2010-03-05
    文章
    69
    Thanks
    840
    Thanked 40 Times in 2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看完還有人記得在介紹什麼嗎?
    大概只記得光碟了..真無言,把HI-END的東西搞差了,會不會讓別人認為去看展的,是為了那兩片光碟去的:(

  2. #42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313
    Thanks
    58
    Thanked 58 Times in 40 Posts

    預設

    我想知道那兩片光碟名稱

  3. #43
    註冊日期
    2009-03-26
    文章
    7,165
    Thanks
    1,484
    Thanked 2,877 Times in 1,481 Posts

  4.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ib For This Useful Post:


  5. #44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kib兄 辛苦囉...................

  6. #45
    註冊日期
    2009-03-26
    文章
    7,165
    Thanks
    1,484
    Thanked 2,877 Times in 1,481 Posts

    預設

    如果網兄看完音響展, 拿到這回的demo cd 一定要拿出來聽一聽歐 ... 真的很不錯啊 又是片考系統的片子 怪不得昨天記者會中 雅瑟音響的蔡董大力推薦啊
    虛空有時盡 我願仍無窮

  7.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ib For This Useful Post:


  8. #46
    註冊日期
    2008-06-22
    文章
    55
    Thanks
    29
    Thanked 4 Times in 3 Posts

    預設

    果真如此, 就為這片抽空去看展吧...

  9. #47
    註冊日期
    2008-11-10
    文章
    437
    Thanks
    988
    Thanked 147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辛苦您了 KIB 大大 :) :) :)

  10. #48
    註冊日期
    2007-07-13
    文章
    186
    Thanks
    67
    Thanked 78 Times in 3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ib71350 查看文章
    如果網兄看完音響展, 拿到這回的demo cd 一定要拿出來聽一聽歐 ... 真的很不錯啊 又是片考系統的片子 怪不得昨天記者會中 雅瑟音響的蔡董大力推薦啊
    請問有曲目嗎? :P

  11. #4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第31屆 台北國際Hi END音響展
    精選紀念CD 曲目介紹

    ◎凡購票入場者,即贈送精選紀念CD乙張。

    1. Roaring Of the Tiger and Dragon 龍騰虎躍
    這是一首測試音響系統低頻表現的絕佳曲目,從一開頭的幾聲大鼓重擊便可聽出府上音響系統的低頻下潛實力,鼓聲聽來有沒有充滿活生感的彈力?還是硬梆梆像是在打鐵?敲擊時,能否感覺到鼓棒與鼓皮接觸的質感?敲擊之後能否聽到鼓聲餘震在空間中的迴響?接下來快速的敲擊,不同大小質感的鼓的形體感與量感能否如實呈現?細碎的鼓棒敲擊木邊的聲響更是對音響系統解析力的大考驗,請注意聽,每一次的敲擊是清晰而聲聲入耳,還是混濁不清,糊成一團?在2分45秒左右開始,可以感覺到樂團開始營造漸強的氣氛,一路到結束,時強時弱,對於音響系統對於強弱分辨能力的表現亦是很好的測試橋段,在越優秀的系統上,您應該可以聽到極微小的聲響與澎湃的大鼓重擊之間的強烈反差,而不是平淡無奇的帶過。(「音響論壇」主編 書世豪)

    2. A Melody Of Hong-Chun 青蚵嫂 / Gary Karr 蓋瑞卡爾
    在這張蓋瑞卡爾錄製於1995年的「Folk Songs of Formosa」唱片中,全球首屈一指的低音大提琴演奏家蓋瑞卡爾非常難得的與老搭檔鋼琴家哈蒙路易士(Harmon Lewis)共同演繹多首台灣民謠,是一張能引起本地樂迷強烈共鳴的精彩錄音。錄音部分更是絕頂發燒,由音響大師馬克李文生(Mark Levinson)的弟子馬克佛蘭克林(Mark Franklin)採用李文生的Cello器材鑑錄,並以最直接的方式在蓋瑞卡爾加拿大的家中錄製。您應該要聽到低音大提琴的雄渾飽滿、濃郁到化不開的音質,若是在一套細節豐富的音響系統上,更可以聽到擦弦的細微質感。在拉長弓的時候,您能感覺到琴弦的長度嗎?如果無法調整到有如真實低音大提琴一樣的拉奏聽感,系統的低頻延伸肯定有不足之處。1分20秒左右,哈蒙路易士鋼琴接手主旋律,此時低音大提琴完全居於伴奏,可以聽到如淒如訴的高把位拉奏,但此時低音大提琴的聲音絕不能被鋼琴琴音蓋過,同時兩件樂器在空間中依然保有豐富的殘響才是平衡正確的表現。(「音響論壇」主編 書世豪)

    3. Flower Woman /New Age
      鋼琴演奏版的「女人花」,從第一聲琴音開始,觸鍵的重量感,琴音的剔透度,泛音延伸的尾韻,腳踩踏板的綿延殘響,再再考驗系統高音量感、質感與解析力的品質。過尖,過刺,甚至破掉的琴聲,絕非重播本曲時該有的聲音。動態強弱輕重毫無起伏,明暗光彩毫無變化,也絕對不是重播本錄音該有的感情神韻。過乾、過瘦、小家子氣的鋼琴形體,這也不對,因為本錄音後製特別強化平板鋼琴的自體共鳴與空間堂音,故要能再現出彷彿有一架鋼琴演前彈奏的規模感、形象感才及格。(高傳真視聽 林家樑)

    4. Les enfants oublies / Johanne Blouin
      一開始鐵琴的敲擊甜度,清脆度,響度,便考驗著系統高音的純淨質感、高密度與低失真與否。隨後法國當代經典香頌女歌手瓊安布魯恩(JOHANNE BLOUIN)飽滿感性的中音加入樂曲,人聲與背景樂器的形體在錄音中被拿捏的非常符合比例原則,重播時當然也要有所本。瓊安布魯恩清晰圓潤的咬字,成熟的鼻腔與胸腔共鳴技巧,換氣與嗓音、抖音的細節,只要您的音響系統中音量感夠飽滿,解析夠高,全頻段銜接順暢,絕對能聽到彷彿瓊安布魯恩就在你面前演唱的感動。(高傳真視聽 林家樑)

    5. La Bohéme: Introduction波希米亞人:序曲
    當1896年浦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在義大利都靈皇家歌劇院首次公演時,這個名詞才由居無定所的吉普賽人,延伸至脫離世俗常規(因此通常生活處於貧困之中)的藝術家身上。在幾經遞轉之後,則成為具有文藝氣質雅痞人士的代名詞。演變如此之大,難怪很多人今日不解本劇用意,畢竟人在盛世,怎能體會吃不飽穿不暖、天涯無處棲身的苦處呢?或許也由於浦契尼本身曾經歷過這種流離匱乏的生活,因此本劇對於批判當時社會情境著力甚深,而且極具戲劇張力的旋律,也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雖然人生苦樂參半,但對於藝術家們終究得面對殘酷的現實,短短30秒的序曲旨在表達的就是這種寫照。開頭出傳達無情命運沈重的管樂部,隨之加入和諧流動的小提琴,中間夾雜象徵愉悅的長笛聲,最後輕輕拍板定案的定音鼓,雖然不若其它名曲廣為人所知,但充分傳達出本劇的主題樂思。(「新視聽」編輯 黃國軒)

    6. La Bohéme: Non Sono in Vena 波希米亞人:毫無心思
    「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歌劇傑作,每部都經過無數次的重新詮釋與傳唱,也留下了許多讓人一再咀嚼的經典演出。在這三大名劇中,又以「波希米亞人」被公認為最具戲劇張力,尤其是男女主角在天冷環境中激起愛意的情緒,非常動人。這首「Non Sono in Vena」是第一幕的其中一個曲目,內容是是描述男主角魯道夫憐惜女主角咪咪因身體不適坐下遞酒暖身的片段,也是愛苗準備要真正燃起的前奏。這段演出不長,但是男女高音歌聲對話的情感卻是相當細膩,尤其是女主角身體不適的狀態要忠實傳達,很考驗女高音演唱時的詮釋。在一套夠出色的音響系統中,男女高音聲音的形體聽起來都必須有很高的密度,但是男高音的形體不需是更飽滿、厚實,而女高音情緒的細膩轉折也考驗著系統的細節再現能力。(「音響論壇」編輯 李建樺)

  12. #5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7. Csardas 查爾達斯舞曲 / Jitka Hosprova 吉卡哈斯普洛娃
    查爾達斯舞曲最早起源於15世紀的匈牙利,是當時吉普賽人的通俗舞蹈,到了19世紀後便成為匈牙利人重要的民間傳統曲風之一。這種曲子的旋律很特別,重音多落在重音多落在小節的第二拍。在樂曲結構部分,可分為旋律緩慢的「Lassu」與節奏快速的「friss」,前段是充滿小調色彩的旋律,到後來則轉為流暢華麗的歡樂曲調,很能反映吉普賽人的個性。而這個曲目基本上是很通俗,也常常被小提琴演奏者最常拿來炫技的曲子之一。為了能夠更貼近這首東歐起源的民間歌謠,這次特別選上了捷克女小提琴家 Jitka Hosprova演出的版本,她也是獲得捷克當地最多古典獎項的樂手。在重播這段演出時,除了後段的快節奏考驗著音響系統的瞬間動態與層次感的表現,前半段情緒較緩和的部分,應該聽到很美、很真實、有充滿木頭味的小提琴音色。當然,一套好系統應該可以讓人充分感受到女樂手在演奏風格上,比起男樂手要多了一分細膩的情感。(「音響論壇」編輯 李建樺)

    8. Il Signor Bruschino 布魯奇諾先生
    選自羅西尼喜歌劇「布魯奇諾先生」的序曲 Sinfonia,由於是喜歌劇的開場,音樂充滿歡樂逗趣的氣氛,由於樂團編制比較小,聆聽時可以感受親暱的音樂氣氛。樂曲由大提琴開場,接著是小提琴唱和,一問一答之間描繪出輕快的場景,在0:29~0:37之間,大提琴依然有份量地拉奏樂句,但小提琴卻沒有回答,由特殊的敲擊聲響回答(在 3:10~3:17時會再現),請特別注意這個部分,那不是打擊樂器製造的聲響,而是用手指敲擊提琴琴身所製造的特殊聲響。這首序曲帶著標準羅西尼風格,輕鬆又有趣,音樂本身就已經把喜歌劇的歡樂劇情描述了一半,弦樂群此起彼落的對話,呈現嬉鬧的氣氛,在調校良好的音響系統上,可以表現出華麗的弦樂器質感,大提琴與小提琴聲部之間的唱和,則考驗著系統的音場與定位。(音響共和國 u-audio 總編 郭漢丞)

    9. Delicate Dawn黎明 / Mikis Theodorakis 米基斯提歐朵拉基斯
    Mikis Theodorakis是二十世紀希臘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曲風綜合了希臘傳統民謠、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也是希臘近代獨立運動與反戰運動中最活躍的音樂人之一。Mikis Theodorakis在1964年為電影「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創作電影配樂,讓他揚名國際,由於音樂當中融合了希臘現代八弦樂器Bouzouki,並搭配手風琴、吉他與小提琴等等,呈現出豐富的音樂色彩,也讓許多人把他的音樂歸入世界音樂。這首Delicate Dawn曲風輕鬆,旋律優美,頗有療癒系音樂放鬆心情的效果,一開始電貝斯點出輕快的音樂骨架,然後加上帶著小調氣氛的旋律,輕鬆的音樂很容易讓人沈醉其中,但樂曲反覆中間適度地增加了樂器的份量,尤其是打擊樂的轉折,錄音又低又沈,量感也很豐富,考驗音響系統在低頻的表現能力,控制力不佳的擴大機很容易在此顯得鬆散,空間低頻駐波過多者也會在此露出破綻。(音響共和國 u-audio 總編 郭漢丞)

    10. Under The Boardwalk 海邊木道上 / Mighty Echoes 回聲四重唱
    人聲是上帝創造的最美聲樂器,想知道人聲樂器可以被發揮到什麼樣境界,您一定要聽聽Mighty Echoes的無伴奏純人聲重唱,體會何謂世上最美的樂器!Mighty Echoes合唱團成立於八十年代,以純人聲四重唱Doo Wop風格詮釋眾多經典歌曲而打響名號,之後輝煌成績更成為同類型重唱中的佼佼者,不但曾與雷.查爾斯及史帝夫.汪達等超級巨星同台演出,更曾受邀為在美國總統御前演出其精湛演唱技巧。Mighty Echoes四位成員歌聲質感極其優美,和聲演唱更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主音與和音的一流默契,簡直就是四重唱的完美境界。Mighty Echoes即便是在演唱難度極高的弱音呈現,高低音依然穩定不飄移,完美呈現出人聲的美麗質感,與精彩編曲下的細膩動態起伏,讓樂迷再熟悉不過的歌曲,重新有了讓人回味再三的新生命!這首「Under The Boardwalk」,您應該要清楚感受到低音聲部,那演唱時的美妙胸腔振動質感,還有若有似無但線條極其清晰的和聲。(「音響論壇」編輯 林怡宏)

    11.Lucky- Jurek Lamorski Quartet 尤雷克拉默斯基四重奏
      這首來自尤雷克.拉默斯基四重奏的「幸運之聲」,曲風饒富加勒比海風情韻味,錄音風格飽滿活潑,動態對比鮮明,表情豐富愉悅。聆聽時,請先感受由吉他、手風琴、貝斯與爵士鼓四件樂器所創造的寬鬆合諧感,如果音響系統音域平衡有任何失衡,便難以呈現四重奏編曲上下行對位、呼應的絕佳默契感。接著,再細細品味各樂器的音色變化與演奏細節,如果音響訊源判別力高,定能聽出這首錄音對於各樂器形體比例、空間遠近堂音的拿捏多麼寫實。
    (高傳真視聽 林家樑)

    12. A Groovy Kind Of Love 時髦的愛情 / Jheena 珍納
    聽完珍納如此甜美的歌聲之後,大家都在問她究竟是何方神聖?來自菲律賓的珍納在推出第一張專輯之後,就因為歌聲清新脫俗與極富情感唱腔而引起眾多發燒友詢問,加上她唱得幾乎都是英文老歌,原本就是大家朗朗上口的旋律,珍納的專輯很快就成為發燒友人手一張的人聲測試片。本曲選自珍納的第三張專輯,歌曲一開始的鼓聲有沒有吸引你的注意呢?鼓聲彈力十足,營造出最單純的序曲,直到背景音樂響起,加入吉他伴奏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首英文情歌。很快地,你又會被珍納的歌聲吸引,情緒被引導入淡淡的哀愁,配上中間的吉他伴奏,就是珍納想要訴說的動人情緒。如果你感覺不出珍納歌聲中傳達的感情,那代表系統的聲音還不夠感人。尤其是吉他的聲音,聽起來應該要很有彈力的感覺,而不是尖尖地、薄薄的聲音,還要有吉他箱體豐富的共鳴聲才可以。(「新視聽」編輯 黃有瑒)

    13. Interlude 插曲 / Jheena 珍納
    本曲一樣是收錄於珍納的第三張專輯,一樣是英文老歌為主,如果你錯過了珍納前兩張專輯,那麼千萬別再錯過這張。此曲珍納投入的感情更加豐富,歌聲的表情變化更大,聽起來更具有戲劇張力。同時,本曲改以鋼琴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輔以小提琴作為背景音樂。因為珍納歌聲的表情更為豐富,能不能聽出歌聲中感人的情緒則是考驗系統的重點,如果系統的感染力不足,珍納的歌聲就會平淡無奇;如果系統的音樂性十足,珍納的歌聲就會使人感同身受,就像一位老朋友正在跟你傾訴心事一般,自己的情緒都跟著牽動起來。除了珍納歌聲的表現以外,曲中不斷加入的伴奏音樂是不是有條不紊?鼓聲雖然不是特別強調,但鼓皮應該十分緊,鼓聲該有彈性才對。敲鈸的聲音更該清脆而不搶耳,細微的殘響應該慢慢消退在空間中才對。如果本曲聽起來感受不到一絲絲的惆悵,那也是不對的。(「新視聽」編輯 黃有瑒)

    14 . Honey Sweet 甜蜜蜜 / Mebis Li 瑭瑭
    本首的試聽重點在於瑭瑭的投入感情、不徐不緩的歌聲,錄音將瑭瑭換氣的氣音細節全部都收錄進來了,在系統聽起來可不能有氣音蓋過歌聲的現象出現,那就不對了,瑭瑭的嘴形適中,定位絕大部份都在喇叭正中間,樂器部份還蠻多種的,配合曲風都是以一種優雅緩慢的演奏方式,主要有用左方手打的鼓、Bass與在右方的吉他,間有弦樂與鋼琴等等,Bass溫暖量稍多。 (MY-HIEND 小葉)

    15. Each In a Different Corner Of The World 一水隔天涯 / Linda Xu 徐雯
    這是一首充滿中國風情的曲目,用上了許多中國傳統樂器,一開始以海浪聲(or流水聲)帶出氣氛,接著二胡與古箏,然後就是徐雯的歌聲,多軌近距離收音使得人聲、樂器的結像都非常完整。曲目結束也前後呼應以海浪聲收尾,系統應該都可以很清楚的聽到。這首錄音因為沒有量較多的Bass,中高音的部份也處理的較好,透明度比前一首好些,最明顯的就是徐雯的歌聲與古箏的聲音有讓人豁然開朗、通透的感覺,(MY-HIEND 小葉)

    16. The Spring Lake 寒翠湖 / Xiao Gang 小剛
    此曲演唱者小剛,本名鐘志剛,歌迷稱他「歌魔」、「浪人歌者」,讚譽其歌聲中之豐富層次,以及滄桑渾厚的演唱情感。小剛1986年開始詩歌音樂創作、演唱,還曾經深入學習民族聲樂,是民歌藝術家郭蘭英的得意門生,也是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流行音樂協會會員。小剛二十多年的現場演唱經驗,已發行一張「月亮粑粑」單曲EP,以及「曾經吟唱」、「夜來燒」、「請跟我來」、「為愛而歌」等四張唱片,後來其音樂作品「為你唱不停」榮獲深圳「最佳作品」及「最佳唱作人」大獎,另一作品「愛與塵埃」則獲得深圳2006年度十大金曲獎。豐富的得獎記錄與數十年演唱資歷,在他剛中帶柔、柔中帶剛,極富情感的歌聲中展現無遺。這首「寒翠湖」,收錄在發燒錄音廠牌音樂堡為小剛推出的同名專輯「小剛」中,吉他演奏細節極富空間感,小剛歌聲中的渾厚低沈質感,則是考驗音響中頻醇美度的絕佳材料。(「音響論壇」編輯 林怡宏)

    17. 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 何日君在來(日文) / Linda Xu 徐雯
    今日各式音樂風格盡出,但很奇怪的是曲風樸素的老歌反倒被一再翻唱。或許今日人們也崇尚返璞歸真吧,世道越趨複雜,人心就更嚮往單純的年代。這個道理或許可以用來解釋鄧麗君的唱腔成為當代顯學的原因。首先,限於過往錄音品質不高,其歌喉鮮有發燒錄音傳世。第二,這些歌曲含意深遠、而且曲調動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家都想複製這樣清麗婉約的聲音,就像是追尋那個心目中一去不復返的純真年代。經過這麼多人揣摩的經典女聲,但我們聽過的大多甜美有餘、溫柔不足。抓到了技巧,但精神是很難模仿的。但在這首歌中可以聽到逼近真實的鄧氏唱腔。開門、高跟鞋走進來、充滿小酒館氛圍的前奏真的很難讓人想像這是我們常聽的「何日君再來」,不過女聲的咬字再清晰不過,拉得長長的尾音,有水分也有光澤。吉他撥弦、擦弦的錄音很近、薩克斯風吹奏得很有味道,錄音效果好極了!到了最後一句中文發音的「何日君再來」,挑起熟悉的氛圍之外,也達到了向原曲致敬的目的。(「新視聽」編輯 黃國軒)

    (特別感謝~瑋秦音樂 整理提供)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