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oaring Of the Tiger and Dragon 龍騰虎躍
這是一首測試音響系統低頻表現的絕佳曲目,從一開頭的幾聲大鼓重擊便可聽出府上音響系統的低頻下潛實力,鼓聲聽來有沒有充滿活生感的彈力?還是硬梆梆像是在打鐵?敲擊時,能否感覺到鼓棒與鼓皮接觸的質感?敲擊之後能否聽到鼓聲餘震在空間中的迴響?接下來快速的敲擊,不同大小質感的鼓的形體感與量感能否如實呈現?細碎的鼓棒敲擊木邊的聲響更是對音響系統解析力的大考驗,請注意聽,每一次的敲擊是清晰而聲聲入耳,還是混濁不清,糊成一團?在2分45秒左右開始,可以感覺到樂團開始營造漸強的氣氛,一路到結束,時強時弱,對於音響系統對於強弱分辨能力的表現亦是很好的測試橋段,在越優秀的系統上,您應該可以聽到極微小的聲響與澎湃的大鼓重擊之間的強烈反差,而不是平淡無奇的帶過。(「音響論壇」主編 書世豪)
2. A Melody Of Hong-Chun 青蚵嫂 / Gary Karr 蓋瑞卡爾
在這張蓋瑞卡爾錄製於1995年的「Folk Songs of Formosa」唱片中,全球首屈一指的低音大提琴演奏家蓋瑞卡爾非常難得的與老搭檔鋼琴家哈蒙路易士(Harmon Lewis)共同演繹多首台灣民謠,是一張能引起本地樂迷強烈共鳴的精彩錄音。錄音部分更是絕頂發燒,由音響大師馬克李文生(Mark Levinson)的弟子馬克佛蘭克林(Mark Franklin)採用李文生的Cello器材鑑錄,並以最直接的方式在蓋瑞卡爾加拿大的家中錄製。您應該要聽到低音大提琴的雄渾飽滿、濃郁到化不開的音質,若是在一套細節豐富的音響系統上,更可以聽到擦弦的細微質感。在拉長弓的時候,您能感覺到琴弦的長度嗎?如果無法調整到有如真實低音大提琴一樣的拉奏聽感,系統的低頻延伸肯定有不足之處。1分20秒左右,哈蒙路易士鋼琴接手主旋律,此時低音大提琴完全居於伴奏,可以聽到如淒如訴的高把位拉奏,但此時低音大提琴的聲音絕不能被鋼琴琴音蓋過,同時兩件樂器在空間中依然保有豐富的殘響才是平衡正確的表現。(「音響論壇」主編 書世豪)
3. Flower Woman /New Age
鋼琴演奏版的「女人花」,從第一聲琴音開始,觸鍵的重量感,琴音的剔透度,泛音延伸的尾韻,腳踩踏板的綿延殘響,再再考驗系統高音量感、質感與解析力的品質。過尖,過刺,甚至破掉的琴聲,絕非重播本曲時該有的聲音。動態強弱輕重毫無起伏,明暗光彩毫無變化,也絕對不是重播本錄音該有的感情神韻。過乾、過瘦、小家子氣的鋼琴形體,這也不對,因為本錄音後製特別強化平板鋼琴的自體共鳴與空間堂音,故要能再現出彷彿有一架鋼琴演前彈奏的規模感、形象感才及格。(高傳真視聽 林家樑)
4. Les enfants oublies / Johanne Blouin
一開始鐵琴的敲擊甜度,清脆度,響度,便考驗著系統高音的純淨質感、高密度與低失真與否。隨後法國當代經典香頌女歌手瓊安布魯恩(JOHANNE BLOUIN)飽滿感性的中音加入樂曲,人聲與背景樂器的形體在錄音中被拿捏的非常符合比例原則,重播時當然也要有所本。瓊安布魯恩清晰圓潤的咬字,成熟的鼻腔與胸腔共鳴技巧,換氣與嗓音、抖音的細節,只要您的音響系統中音量感夠飽滿,解析夠高,全頻段銜接順暢,絕對能聽到彷彿瓊安布魯恩就在你面前演唱的感動。(高傳真視聽 林家樑)
5. La Bohéme: Introduction波希米亞人:序曲
當1896年浦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在義大利都靈皇家歌劇院首次公演時,這個名詞才由居無定所的吉普賽人,延伸至脫離世俗常規(因此通常生活處於貧困之中)的藝術家身上。在幾經遞轉之後,則成為具有文藝氣質雅痞人士的代名詞。演變如此之大,難怪很多人今日不解本劇用意,畢竟人在盛世,怎能體會吃不飽穿不暖、天涯無處棲身的苦處呢?或許也由於浦契尼本身曾經歷過這種流離匱乏的生活,因此本劇對於批判當時社會情境著力甚深,而且極具戲劇張力的旋律,也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雖然人生苦樂參半,但對於藝術家們終究得面對殘酷的現實,短短30秒的序曲旨在表達的就是這種寫照。開頭出傳達無情命運沈重的管樂部,隨之加入和諧流動的小提琴,中間夾雜象徵愉悅的長笛聲,最後輕輕拍板定案的定音鼓,雖然不若其它名曲廣為人所知,但充分傳達出本劇的主題樂思。(「新視聽」編輯 黃國軒)
6. La Bohéme: Non Sono in Vena 波希米亞人:毫無心思
「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歌劇傑作,每部都經過無數次的重新詮釋與傳唱,也留下了許多讓人一再咀嚼的經典演出。在這三大名劇中,又以「波希米亞人」被公認為最具戲劇張力,尤其是男女主角在天冷環境中激起愛意的情緒,非常動人。這首「Non Sono in Vena」是第一幕的其中一個曲目,內容是是描述男主角魯道夫憐惜女主角咪咪因身體不適坐下遞酒暖身的片段,也是愛苗準備要真正燃起的前奏。這段演出不長,但是男女高音歌聲對話的情感卻是相當細膩,尤其是女主角身體不適的狀態要忠實傳達,很考驗女高音演唱時的詮釋。在一套夠出色的音響系統中,男女高音聲音的形體聽起來都必須有很高的密度,但是男高音的形體不需是更飽滿、厚實,而女高音情緒的細膩轉折也考驗著系統的細節再現能力。(「音響論壇」編輯 李建樺)
12. A Groovy Kind Of Love 時髦的愛情 / Jheena 珍納
聽完珍納如此甜美的歌聲之後,大家都在問她究竟是何方神聖?來自菲律賓的珍納在推出第一張專輯之後,就因為歌聲清新脫俗與極富情感唱腔而引起眾多發燒友詢問,加上她唱得幾乎都是英文老歌,原本就是大家朗朗上口的旋律,珍納的專輯很快就成為發燒友人手一張的人聲測試片。本曲選自珍納的第三張專輯,歌曲一開始的鼓聲有沒有吸引你的注意呢?鼓聲彈力十足,營造出最單純的序曲,直到背景音樂響起,加入吉他伴奏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首英文情歌。很快地,你又會被珍納的歌聲吸引,情緒被引導入淡淡的哀愁,配上中間的吉他伴奏,就是珍納想要訴說的動人情緒。如果你感覺不出珍納歌聲中傳達的感情,那代表系統的聲音還不夠感人。尤其是吉他的聲音,聽起來應該要很有彈力的感覺,而不是尖尖地、薄薄的聲音,還要有吉他箱體豐富的共鳴聲才可以。(「新視聽」編輯 黃有瑒)
15. Each In a Different Corner Of The World 一水隔天涯 / Linda Xu 徐雯
這是一首充滿中國風情的曲目,用上了許多中國傳統樂器,一開始以海浪聲(or流水聲)帶出氣氛,接著二胡與古箏,然後就是徐雯的歌聲,多軌近距離收音使得人聲、樂器的結像都非常完整。曲目結束也前後呼應以海浪聲收尾,系統應該都可以很清楚的聽到。這首錄音因為沒有量較多的Bass,中高音的部份也處理的較好,透明度比前一首好些,最明顯的就是徐雯的歌聲與古箏的聲音有讓人豁然開朗、通透的感覺,(MY-HIEND 小葉)
16. The Spring Lake 寒翠湖 / Xiao Gang 小剛
此曲演唱者小剛,本名鐘志剛,歌迷稱他「歌魔」、「浪人歌者」,讚譽其歌聲中之豐富層次,以及滄桑渾厚的演唱情感。小剛1986年開始詩歌音樂創作、演唱,還曾經深入學習民族聲樂,是民歌藝術家郭蘭英的得意門生,也是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流行音樂協會會員。小剛二十多年的現場演唱經驗,已發行一張「月亮粑粑」單曲EP,以及「曾經吟唱」、「夜來燒」、「請跟我來」、「為愛而歌」等四張唱片,後來其音樂作品「為你唱不停」榮獲深圳「最佳作品」及「最佳唱作人」大獎,另一作品「愛與塵埃」則獲得深圳2006年度十大金曲獎。豐富的得獎記錄與數十年演唱資歷,在他剛中帶柔、柔中帶剛,極富情感的歌聲中展現無遺。這首「寒翠湖」,收錄在發燒錄音廠牌音樂堡為小剛推出的同名專輯「小剛」中,吉他演奏細節極富空間感,小剛歌聲中的渾厚低沈質感,則是考驗音響中頻醇美度的絕佳材料。(「音響論壇」編輯 林怡宏)
17. 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 何日君在來(日文) / Linda Xu 徐雯
今日各式音樂風格盡出,但很奇怪的是曲風樸素的老歌反倒被一再翻唱。或許今日人們也崇尚返璞歸真吧,世道越趨複雜,人心就更嚮往單純的年代。這個道理或許可以用來解釋鄧麗君的唱腔成為當代顯學的原因。首先,限於過往錄音品質不高,其歌喉鮮有發燒錄音傳世。第二,這些歌曲含意深遠、而且曲調動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家都想複製這樣清麗婉約的聲音,就像是追尋那個心目中一去不復返的純真年代。經過這麼多人揣摩的經典女聲,但我們聽過的大多甜美有餘、溫柔不足。抓到了技巧,但精神是很難模仿的。但在這首歌中可以聽到逼近真實的鄧氏唱腔。開門、高跟鞋走進來、充滿小酒館氛圍的前奏真的很難讓人想像這是我們常聽的「何日君再來」,不過女聲的咬字再清晰不過,拉得長長的尾音,有水分也有光澤。吉他撥弦、擦弦的錄音很近、薩克斯風吹奏得很有味道,錄音效果好極了!到了最後一句中文發音的「何日君再來」,挑起熟悉的氛圍之外,也達到了向原曲致敬的目的。(「新視聽」編輯 黃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