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456781656106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51 到 60 共計 3768 條
  1. #51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墊才的小葉相關報導: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396&page=2

    這些報導,
    提升了不少墊才的相關知識,取協震非抑震,
    一般有的角椎用3個,跟4個有啥差別呢,這些都對於音響的成長有相對的影響,
    先生有小喇叭若能放上正確的角錐,聲音也會更正確,因為底板的直接接觸確會增加中低音,
    剩下造成的引想會依序減少,機器也是可以考慮用他的擺設方式。

    機器最有效的除了這樣的角錐墊置,護木還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其他的方式多為抑,
    既然是聲音,就是要唱、暢。
    這些成長也都要歸功於小葉的辛勞,讓小弟能有所成長,一直玩味。

  2. #5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多謝 wei123wei123 分享這麼多,等著一個一個慢慢體會,一次全試會累死人了...

    嘗試這麼多經驗,真是厲害,加加油!(clap)(clap)(clap)

  3. #53
    註冊日期
    2008-02-20
    文章
    5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從木內的鑑廳會以後,小弟後來也初次體驗了其他系列的產品

    像是ENACOM系列,基本上是用在訊號的波形修整,讓訊息傳達的更均衡

    這系列小弟只用過喇叭用的,效果十分不錯

    不可思議的地方在當訊號變的較均衡以後

    聲音的表現也放大了

    有種解放的感覺

    這系列就便宜的多@@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

  4. #5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從音樂與音響感受到的『神聖空間』

    從音樂與音響感受到的『神聖空間』

      《巴黎聖母院的聖誕夜》(SOCD906, 1973實況錄音)這張唱片我己經聽過多次,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明明只是一張很音樂很平易近人的實況錄音,為什麼總得到令人心悸不己的震憾?直到把音響系統調整出明確音場深度與寬度後,才感受到全新的音樂與音響體驗。
    (調整方法如前文所述)



      在西方文化的建築藝術中,有一種關聯於宗教建築的空間比例被稱為『神聖空間』。它卻產生獨特的音響音義:因為在此空間發聲,特殊的殘響會讓你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動與心悸。

      許多唱片標榜發燒錄音,往往選擇錄製聖樂作品。其實並不見得是為了宗教音樂的意義而錄,而是在教堂中進行特殊音樂調式的發聲,的確容易有一種接近神聖空間的感受,於是便很容易得到音響效果突出的快感。但是,家裡的音響系統能表現出神聖空間的莊嚴感嗎?

      當然要貨真價實地呈現出神聖空間的現場感是不可能的,只能逼進那種感動。

      無論低價或高價音響系統,都可以調整出合理的音場寬度與深度;如此完美的聲音空間用來聆聽這張唱片,果然!真的呈現出神聖空間的感動出來。

      有趣的是,撥放本唱片之前,先撥放過其他標榜發燒錄音的聖樂LP(傳統黑膠唱片)與CD唱片。這些標榜在教堂裡的錄音固然音質還不錯,但是卻表現不出神聖空間應有的感動。等到撥放這張巴黎聖母院的唱片,我才真正了解 FY/SOLSTICE 的錄音藝術有多可怕了:除了高超的音質表現外,那種具體呈現神聖空間的程度,真的是令人可以『看到』一個鮮活存在的聖母院。難道是只有在巴黎聖母院的錄音才有可能表達出如此的空間感動?如果是流行的後製混音方式之音響效果唱片能成功表現嗎?

      我清楚聽出來,調校正確的音響系統播放這張CD時,以第三軌為例:右聲道童聲出現後,你的音響系統應該能表現出右聲道的童聲迷漫到左聲道一面看不到的牆,該牆反射右聲道的童聲而應和之,因而感覺到童聲自然纏繞充滿了整個空間。這是神聖空間的音響之美,也嚴苛考驗你的音響系統有沒有這種能耐。

      唱片的第四軌更狠,你的音響系統應該能表現每個人聲的聲部都位於不同的『空間深度』位置,每個位置一發聲都循著聲波反射環繞你的左右兩聲道。當然我還是得再強調:得到這種神聖空間的感受不在於音響的價格高低,而在於音響調校的工夫與是否能正視音樂精神的指引。

      比較其他宣稱發燒唱片的聖樂錄音,這下子知道了:要錄好聽的音質或許還有可能,但是要錄下神聖空間的靈氣就非常困難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巴黎聖母院才有這種感動?還是 FY/SOLSTICE 的錄音藝術實在太可怕了?

      於是我嘗試同樣比較 FY/SOLSTICE 的宗教音樂唱片,從而肯定這張巴黎聖母院的唱片之所以有神空間的悸動,恐怕只是科技與人文交會的一個巧合。

      話說新天新地的林主惟先生教導我說:『SOLSTICE的聖母院錄音全部都是實況錄音,這些演出並不是為錄音而準備的,卡布先生曾跟我說過,這些錄音都是在「惡劣的錄音環境」下執行的,聖誕夜那片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擠滿觀眾的聖母院裡,有著無法控制的吸音及複雜的散射問題,當然,卡布先生可以將泛音砍掉、加上人工殘響,這樣一定會更悅耳些,不過我們都已經很清楚,他是屬於另一種作風的人。』也就是說,這張唱片的錄音並不是科技上最完美的控制結果。那麼其他的唱片呢?

       FY/SOLSTICE 的另一張唱片,Nivers(1632-1714)音樂作品(FYCD 122),1985在巴黎聖母院的錄音。雖然是更現代的錄音,結果卻完全沒有那種神聖空間的感動。
    FYCD122:Nivers(1632-1714)音樂作品


      再找一張唱片是孟德爾頌OP.37管風琴作品(SOCD 66),1989錄音不是在巴黎聖母院。雖然我個人很喜歡這首音樂,孟德爾頌的作品實在被嚴重地低估。但是這張錄音就明顯沒有空間的宏大感,也沒有神聖空間的感動。
    SOCD 66:孟德爾頌OP.37


      那麼看看最新的錄音吧!G.Litaize(1909-1991)的宗教音樂(SOCD222,2004年錄音,不在巴黎聖母院)從音樂本身的立場,我非常推薦這一張唱片,實在好聽。但是似乎錄音取向完全變了,遠比1973的錄音透明而清楚、充分表現現代音響效果的種種要素。結果反而不見得產生神聖空間的悸動,似乎更暴露了錄音場地不在巴黎聖母院而嚴重缺乏神聖空間感。


      很明顯的,神聖空間的感動不只是錄音科技的成就,也是錄音師的人文素養與錄音情境的交會。1970年代的幾張實況錄音,成為科技與人文交會的意義,獨特地表現神聖空間之感動。以致日後錄音技術再怎麼發達,都不見得有那種時空機運而能獲得那種成果。

      這正是一次完美的科技與人文之對話,巧合地產生完美的精品,悸動著同時遊走在科技人文間的音樂音響愛好者。如果你也是同好,不妨試試看可否有相同的感動!

    (END)

  5. #5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從『神聖空間』看到音樂與音響之對話

      自從在《從音樂與音響感受到的『神聖空間』》這篇文章提出神聖空間的聲音美感後,隨著音響與音樂的經歷日增,藉助網路上認識的員林黃醫師家中音響系統分別鑑賞了兩次,又對這個聲音美感產生獨特的經驗。

      第一次在黃醫師家實驗這個『神聖空間』的美感體驗,月童(就是陳韻琳啦!)與我拿了很多宗教音樂的CD唱片去體驗,其中我最滿意的就是上次文章中寫到的《巴黎聖母院的聖誕夜》(SOCD906, 1973實況錄音)。果然,在黃醫師家得到強烈的神聖空間感動。但是,黃醫師的聆聽習慣是以LP黑膠唱片為主,他拿出一張音響界公認的發燒LP唱片《黑教堂》播放,當場把我們嚇死 ── 為什麼有這麼可怕的神聖空間感動?比較之下,LP的聲音具有真實的厚度、CD的聲音就偏薄了。『真實厚度』意謂聲音能量感很強,如同我先前形容的『聲音有迎面襲來之感』,而且聲音的所有細節樣樣不缺;相對而言,存在一種『虛假厚度』是利用突出中頻而得到類似的厚度感,但是聲音的高頻細節將會相對損失掉,也就是有厚度而無細節;這是調整不當的音響系統最容易出現的『美而失真』的走向。

      幸好談到神聖空間感,LP與CD的音質差距就可以暫且不論。從這些唱片聽來,我對『神聖空間』的簡易判準如下:

      當右聲道出現人聲時,會發現從『左』聲道聽到『右聲道』的人聲反射殘響,隨及又聽到『右聲道』出現『左』聲道的殘響。然後,整體殘響是先在音場之前左右迴響,環繞不己一直延申到音場的後方與上方。

      換句說話,『音場』能表現出三D空間感的音響系統,呈現出神聖空間的感動就很容易了。

      然而,與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討論之後,卻發現這張《黑教堂》是標準的人工後製混音,而非我在美好時代唱片中體會的減少後製之自然錄音。這下子可讓我大大的驚訝:如果人工殘響可以獲得如此真實的活生聽感,那麼人工後製又何妨?但是,比較其他唱片,不管是LP還是CD,減少人工後製的唱片一向是最容易獲得真實樂器聲的唱片,不論是美好時代的CD,EMI FRANCE 在 1960年代的第一版CD或LP,通通呈現實實鮮活無比的音樂。難道先前的體驗方向有偏誤了嗎?

      於是我單獨去找黃醫師進行第二次體驗,這次是由於林主惟先生指點之下,他認為:『我聽過將教堂泛音收音做的最完善的廠牌是HORTUS,我十年前就擁有她們的唱片了,可是一直到去年才決定經由美好時代將之代理進來,因為這個廠牌非常非常的小,而且對教堂管風琴及聲樂作品有著瘋狂的熱情,這使我一直非常擔心她的市場啊!不過,反正是卯下去做了....』。於是,我使用這張CD唱片重新體驗神聖空間的美感。


    Editions Hortus - HORTUS015   Saint-Saens - Un Mariage, un Enterrement et un Salut au Saint-Sacrement Organ works & motets

      當初買這張唱片後,在我的音響系統中獲得的感動沒有巴黎聖母院那張那麼強,後來就忘了繼續體驗。直到這次去黃醫師家測試他重新調整完善的『現代音響』(Genesis APM-1、ASR前後級那套,請參考『傳統音響與現代音響的對話』),才真正見識到這張唱片可怕的神聖空間感受。多可怕呢?錄音決定了一切,錄音藝術高超的CD唱片當然贏過了錄音藝術平凡的LP唱片。

      上次聽到《黑教堂》的 LP,錄音製作水準之高讓我的木耳聽不出有人工殘響的不自然感。黃醫師這次特地買了一張相同錄音的CD唱片來比較,結果......天啊!這是什麼CD?高頻差、低頻爛、空間感錯亂!同一個錄音母帶,製作成CD與LP居然『相差十萬八千里』?以這張CD而論,十秒鐘內我馬上就知道人工後製嚴重,空間泛音一聽就知道是假的了!但是很奇怪的,如果是LP再加上『傳統音響』(喬治亞羅喇叭加真空管機,同樣請參考『傳統音響與現代音響的對話』),那麼這張LP就是絕佳的神聖空間感受典範。


      黃醫師這次把他的『現代音響』重新調整而能呈現完美的三度空間音場,然後播放那張 HORTUS015.....我的天!嚇死了,完完整整的教堂空間感,加上從後方高聳的管風琴傳來正確無比的超低頻,整個視聽室當場變成泛音盈溢的神聖空間,連黃醫師都當場呆住了。

      然後我們把播放系統替換成『傳統音響』,這次不行了,人聲雖然變美,但是音場與頻寬都無法產生神聖空間感。最後,使用『《黑教堂》的LP與傳統音響』和『HORTUS015之CD 與現代音響』一比,以神聖空間聽感而論,CD贏了。

      最後只能得到兩個可能的猜測:

      第一、必需承認錄音藝術決定一切。錄音來源的不同,可能是造成這次CD贏LP的原因。因為《黑教堂》的 LP 狂電本身的 CD,所以 HORTUS 的 CD 與本身的 LP(如果有)相比的話,無法確知最後結果會如何。

      第二、似乎『神聖空間』的美感是『從傳統音響到現代音響的一次重要的轉化』;我的意思是,『傳統音響』的特色是音質之美,走向現代音響後,它開始轉化成音效、音場與頻寬的追求;如果走向末流,就會變成聽不下去的音效發燒片。假若音響系統應給人深度的聲音感動,那麼傳統音響給人深刻的音質美感動,恰好足以對比現代音響給人音場空間的深刻感動。換句話說,一種人文式的音響觀,恰好是在傳統音響中、以不失音場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音質美,而在現代音響中、以不失音質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音場美。『神聖空間』的感動,似乎是現代音響最大的音場美之一。

      所以,經驗了這麼多『神聖空間感』的音樂音響體驗,究其實,似乎正是在音響中由傳統轉化成現代的產物。使用現代錄音技術的CD、使用現代晶體擴大機(ASR前後級)、使用現代喇叭(GENESIS APM-1),讓神聖空間感得到最美的答案。人文世界在不斷的歷史演變中產生種種驚人的轉變,音樂與音響也如是。

    (END)

  6. #5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後話:

    以上兩篇是兩年前的文章了,到了現在使用更好的音響系統後,上述體驗基本上沒差別。

    唯獨對於《黑教堂》的LP為什麼會狂電同版本之CD,我現在傾向認定是因為CD經錯誤的後製,空間定位太正確、正確到把後製混音的空間錯亂感通通表現出來,結果就....

  7. #5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上面這一張巴黎聖母院則強烈等著毒害jfli0325老大...:P

    理由是,這張現場實況錄音,音質不算最頂級,但是空間感則正確無比;在全套 MBL 的加持下,音質不夠頂級的缺點可能不明顯,但是空間感的正確性一表現出來......可能會嚇死人...

    但是,這張唱片也是超級專殺音響的恐怖唱片,所以其他網友我就不保證了。

  8. #5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這次在國寶級陶藝家孫大哥之音響室玩線材,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孫大哥家的音響系統為:MICROMEGA DUO 轉盤+DA => Jadis DA-50 => Avantgarde UNO

    測試線材皆為 Esprit 線材,再加上測試一台DA機器: KORA Hermes:

    http://he.cycu.edu.tw/discuz_forum/v...ead.php?tid=28

    當然換上 Esprit 線材與 KORA Hermes DA 都是極為誇張的正面效果,然而最讓我驚訝的是以下現象:

    第一,不過是換了一條數位線,這種理論上只傳010101的東東,居然影響聲音如此可怕!幾乎等於DA升級成10萬元級KORA DA的效果。相對而言,就是用不好的數位線,即使升級成KORA DA,效果不見得贏得了原始DA加上良好的數位線。

    強烈懷疑,如果一體機改裝後把機內的數位路徑拉出來,再加一條Esprit數位線,有可能『多隻香爐反而少了很多鬼』! 8) 8)

    第二,數位轉盤,居然直接影響音色走向;更好玩的是,當成純轉盤,居然5000元的 ABOSS DVD 徹底幹掉了 MARANTZ 之頂級 DVD.....而 MICROMEGA 的轉盤仍然大勝.有趣的是,接上ABOSS就得到清淡的AV聲,接上MARANTZ 之頂級 DVD就出現過度中頻突出的老PHILIPS聲,接上MICROMEGA就是標準的MICROMEGA聲...

    第三、兩隻喇叭的超低音之電源線,換了Esprit之電源線,居然讓聲音好上非常非常多...超低音的電源線如此誇張地影響整體聲音,第一次見識到...

  9. #59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轉盤很重要喔,我換歐系的轉盤,聲底也變了,線也是,
    4N比較沒音染,6N有甜味,OCC硬梆梆。

    東西都是看人玩,用的對,就是好。

  10. #6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轉盤很重要喔,我換歐系的轉盤,聲底也變了,線也是,
    4N比較沒音染,6N有甜味,OCC硬梆梆。

    東西都是看人玩,用的對,就是好。
    為什麼轉盤與線材本身就可以有這麼大的影響?百思不解中...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