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563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葉sir 查看文章
    舍~長5.95米.應是60.150hz凸柱效應.
    寬2.7米.加深150.200hz峰值.
    高2.8米..3起.4k多~9k的凸起(峰5.7k).空間少處理?效應?
    約28hz是接近 sp極限..這點很準.
    版主.是否分析比對一下與 DRC差異..?:)
    好啦~既然你自己曝光了,那麼就拿我測試出來的比較一下,

    二者一致
    30 & 60Hz是縱向的駐波,140Hz左右可能是橫向的駐波
    60Hz駐波比1K~10K這段高出13.5dB!也就是四倍以上音量,夠嚇人吧?

    整體分析,
    低頻達30Hz,但這其實是駐波的效應,實際上應該沒辦法那麼低,至於到底能延伸到多低?以這個空間+喇叭+聆聽位置的組合而言,看不出來;

    那幾個凹陷,是空間造成的梳形濾波效應,例如,
    空間橫向尺寸2.7m,喇叭幾乎貼牆擺,離另一側牆約2.5m,等於136Hz的波長,68Hz的半波長,喇叭發出的136Hz打到另一側牆再回來,與當時喇叭發出的波同相,會互相加成,成了駐波;
    而68Hz就正好反相!互相抵消!就成了嚴重的凹陷...
    三個軸向(又各二個方向)都會有同樣的效應,結果就成了看起來總是高高低低的振幅頻率響應...
    運氣不好,若是幾個凹陷湊在鄰近,那個頻段就會很慘...就很容易聽出來,這時候只有一招,移動喇叭囉...(推論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去坪林了...)不過,垂直這個方向嘛...大概沒機會...
    這些推論,kevintran推薦那本書應該會寫吧...

    500~2KHz之間不算平直,其中大半也是空間的影響;
    7KHz開始掉,不見得是器材的問題,也不見得是聆聽位置未在軸線上,而是空間容易吸收高頻,反射中低頻,相對之下,累積出來的結果就成高頻掉很多,而且高頻波長短,稍微一反射,相位變化就大,容易對消。

    再來是DRC校正後的simulation,左聲道,校正前:紅,校正後:綠

    高頻是特意緩降
    100Hz那頻段的凹陷太大,DRC略過,以免損失數位解析度

    上述的梳形濾波效應推論,若是喇叭貼牆角擺,縱向與橫向各只剩一個方向,結果就成了這問題少很多,這正好與一般的喇叭擺位手法相反,
    一般擺法為了避免中低頻受牆面反射大幅提昇振幅,因而避免貼牆擺,
    而DRC不怕振幅大,就怕振幅太小;振幅大容易壓,若是振幅小,拉高該頻段,就等於壓抑其他頻段,以有限的bit depth而言,等於損失解析度;
    因此DRC建議喇叭貼牆擺!
    真希望有個Klipsch貼牆的三角喇叭可以測測看...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