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投票者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38 24.68%
  • 做過1~3次

    18 11.69%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66 42.86%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32 20.78%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972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看了連結中的這篇, 幾點心得:

    1. 量測真是無奈 又不能不量
    1. 合理推測廠商自己量測一定都挑最美好的數據 (我自己做產品也是這樣)
    2. 外行人量測容易被誤導

    結論下得很好 如果有傻瓜量測 為何不量? 但如果連專家都不一定有把握 普通人量了有什麼意義?

    與其討論量與不量 倒不如討論怎麼量比較實際! 至少優點與可能的盲點都點出來才是有意義的討論
    也許我們可以先提“量什麼”,再討論“怎麼量”。

    要討論“量什麼”,我們大概又會回到”為什麼要量A,A和我們的聽感有什麼關聯?”。Deja vu :(:(

    對不起!(bow)
    我不是要澆您冷水,只是這麼多年看到的討論(中外都是),最後都變成了“要量?不要量”的論戰。:|

    我個人的看法是,測量和試聽都很重要。就像我讀音響評論,有些人對某些器材的看法和我個人的聽感類似,那麼我就會對這些人的評論有信心些;從這些評論中,再找測量的結果(如果有的話)。看測量的結果是要看和現有的器材合不合(阻抗差太多?輸出電壓不夠?輸入會過荷?喇叭效侓太低?等等)。經過這些篩選的過程後,再決定要試聽什麼器材。東西買回家,擺好了,當然還會再量一下頻響(除了喇叭和真空管後級,在我有限的經驗裡,變化不是很大)。量的原因是看看有什麼太離譜的地方,如果有,我會試著用擺位或其它辦法去解決。Obviously, your mileage may vary.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