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829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8
    Thanks
    3,756
    Thanked 5,953 Times in 1,991 Posts

    預設

    古典音樂欣賞從貝多芬開始,便進入了『音色藝術』領域;再從白遼士、奧芬巴哈、法蘭克、聖桑,還要再加一個華格納....總之,這些貝多芬之後的古典音樂大師,通通是重視音色藝術的音樂家。換句話說,沒有聽見音色藝術、只聽到劇情與旋律(情感),其實是不足夠的。

    但是音色藝術如何欣賞?這就注定了音響系統一定得走hi-fi取向。因為音色藝術是非常客觀的:木管是什麼?銅管是什麼?木管加銅管是什麼感覺?木加銅再加上特殊不和諧音程又是什麼感覺?這種感覺都是客觀感受,任何聲音本質的扭曲,都會造成音色藝術的毀滅。

    就好比現場聽psycho拉百萬小提琴,當然遠比百萬千萬音響系統播放葛魯米歐還要更高傳真;但是psycho的小提琴技巧太爛,扭曲了聲音本質,再怎麼沒有音樂素養的人,都可以輕易分辨出『寧可使用低價音響播放葛魯米歐!』。這是第一層次的音色扭曲。

    第二層次的音色扭曲,是錄音水準不足,或者音樂廳現場位置太差。例如在國家音樂廳四樓最後位置、或者是第一排最左或最右位置欣賞葛魯米歐,說不定比手提音響播放正確錄音還要糟。

    第三層次的音色扭曲,就是音響重播的失真問題。

    第四層次的音色扭曲是個人問題:如果己經在音樂欣賞的『態度』上徹底排除了音色藝術,那即使當場聽到再好的音色,也會在認知上扭曲而『認為』不重要、甚至反過來認為是『缺點』。


    既然音色藝術如此真實存在,單純的音樂欣賞者有沒有入門方法可以依循?我個人主張一種方法:尋找各種樂器錄音最正確、演奏也最正確的獨奏唱片,努力學會分辨每種樂器應有的音色。然後再透過室內樂,學會分辨『兩種』樂器混和的音色藝術。最後,欣賞管弦樂,學會分辨『多種』樂器混和的音色藝術。

    因此我想推薦各種樂器演錄雙絕的唱片,正是嘗試從客觀的音響科學,促進人文的音樂欣賞素養。

    以下是我在另一討論串強烈推薦的銅管唱片,演錄雙絕,足以學習銅管音色的辨認能力。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Indesens 這廠牌的銅管唱片太可怕了!

    http://www.resmusica.com/article_535...de_course.html
    上一張是小號,下一張是長號(伸縮喇叭)。『兩者音高接近時』,我發現我幾乎分辨不出兩者的音色差異呢?!音響該升級了嗎?...:P

    雖然分不出『兩者音高接近時的音色差異』,不過到是明顯可以分辨另一種音響性能的差異,就是『形體感』。即使音高接近,小號明顯感覺發聲點小,聲音呈長扇形柱狀投射而來,就像隻長長的喇叭。長號則是發聲點大,聲音在發聲點就己經有擴散,投射區明顯大於小號。

    真有意思,分辨不出音色差異,卻可以明顯分辨出發聲的投射區域如此不同;這是音響性能的那一種指標?...:P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8
    Thanks
    3,756
    Thanked 5,953 Times in 1,99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既然音色藝術如此真實存在,單純的音樂欣賞者有沒有入門方法可以依循?我個人主張一種方法:尋找各種樂器錄音最正確、演奏也最正確的獨奏唱片,努力學會分辨每種樂器應有的音色。然後再透過室內樂,學會分辨『兩種』樂器混和的音色藝術。最後,欣賞管弦樂,學會分辨『多種』樂器混和的音色藝術。
    再來,推薦這張欣賞『短笛』與『長笛』音色融合的唱片:
    廠牌:SKARBO / 編號:DSK4085,
    短笛之神Beaumadier的另一張新錄音,與日本大師工藤重典合作,演奏著名歌劇場景,合奏效果美妙,非常動聽!(引述自新天新地網站)


    這張的音色藝術學習法是:

    仔細欣賞短笛與長共同出現時,音色的融合感有什麼感覺?

    什麼?你說這個不重要?那我請問大家瘋得要命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樂章,人聲唱完快樂頌主題後,出現軍樂敲擊樂器。ok,這時先是長笛演奏主旋律,再來就是短笛加長笛同時演奏主旋律。也就是說,貝多芬又不是吃飽沒事幹,多了短笛的目的何在?就是要呈現音色融合感的音色藝術嘛!

    所以,聽不懂這種音色藝術,別告訴我你是真心喜愛合唱交響曲.....:P :P

    其實第六交響曲《田園》的第四樂章也是常出現這種短笛與長笛的音色融合感,只是沒有前述這麼重要。

    SKARBO 的錄音當然發燒到爆,可惜比較殺音響。幸好長笛與短笛樂器本身的聲音不會殺音響,只有中頻太厚的音響系統會產生嚴重的刺耳感。

  3. #3
    Rover 訪客

    預設 胡言亂語

    有一個法國歷史錄音廠牌出來一陣子了
    除了有幾張早年的音樂院及Lamoureux, Colonne等法國團
    還有一堆德奧的老大師...


    真的很著急 希望能被正確的人代理到啊!!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8
    Thanks
    3,756
    Thanked 5,953 Times in 1,991 Posts

    預設 對自己的記憶,不要太相信...:p

    對自己的記憶,不要太相信...

    當我們開始玩音響後,當然絕對不可能同時 a b test 所有的唱片錄音與音響器材,所以許多時候我們的『判斷』是植基於我們先前其他感受的『記憶』。這就牽涉到人類聽覺記憶力有多麼不可靠的嚴重問題了。

    當然了,越重視『音』:越是科學地分析音樂,越是科學地玩音響,聽覺記憶越可靠這是永遠不變的事實。不過,有時一不小心還是會嚴重犯錯。

    很早就到處推薦下面這張cd有史以來音域最高的花腔女高音唱片,而且到處試聽: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10、人聲:錄音史上音高最高的女高音-荷邦,可惜是歷史錄音 mono。

    介紹:
    http://stsd.pixnet.net/blog/post/23586458
    結果,當時拿這張唱片去太多『錯誤音響』試聽:錯誤音響的特性就是誇大中頻,導致人聲極端浮凸,背景樂器不夠明顯。聽太多次後,害我對這張唱片本身的錄音有嚴重錯誤的印象......;( ;(

    後來聽到這一張,完全只在新天新地與我的中壢室進行聆聽,完全沒有錯誤音響的污染,導致聽覺記憶只記住正確音響的播放效果: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結果,有偏差的聽覺記憶下,我認定了這張唱片的錄音比前一張好,還去新天新地跟主惟辯論了一堆.....

    主惟給我一個殺手判準:這張cd是decca的mono錄音.......哇我慘了!可能犯錯!回家趕快使用正確音響好好重聽上上面那張 INA,結果........
    他XXXXX的............
    聽覺記憶真是完全不可靠...........
    還是明顯上上那張INA的『好太多』!....(sweat)

    當然了,錄音室的正式錄音有PITCH穩定、母帶狀況好、雜音少....種種優點。但是只要需求最完整的樂團聲音與女高音咬字腔調,那麼毫不修飾的『現場錄音』就是遠遠大勝『修飾取向(如DECCA)』的錄音室產品。不過,這種『毫不修飾』不但超級殺音響,也是超級殺音樂:音樂欣賞能力若沒有達到平行式處理的層次,只怕會聽不出來。

    聽覺記憶實在真是不可靠......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8
    Thanks
    3,756
    Thanked 5,953 Times in 1,991 Posts

    預設

    從小開始聽古典音樂以來,一直對於人聲的古典音樂如藝術歌曲或歌劇充滿排斥;總覺聽不懂、聽不慣、沒意思......不像鋼琴或小提琴一樣總是千變萬化。

    現在聽了一大堆 Malibran 的黃金年代歷史錄音之人聲唱片(主要是法國與義大利歌劇)之後,卻發現我自己己經莫名奇妙學會了分辨人聲演唱技巧的好壞;開始感受到:原來『人聲』也是千變萬化。

    仔細想想,很可能先前對人聲沒興趣是卡在這兩點:

    第一、不懂人聲的技巧,例如一般愛樂者總愛強調男高音的HIGH C或女高音的HIGH C,但是這些歷史上的歌劇高手卻不在此。

    勉強來說,她(他)們『咬字清晰』,努力讓『語言的韻味』與『音樂的韻味』是完美相乘而倍增的。這就好像小提琴的泛音與雙弦人人都會,但是一跟超級高手富蘭奇斯卡第或Tosi相比,馬上就變成咬字不清的尋常小提琴師......

    使用這種『音、樂分立』的方法聆賞歌劇,完全不必理解歌詞與劇情,就可以輕易感受演唱者的技巧了。

    而過去40年來不喜歡人聲,一方面是聽不懂,更可能是『沒有聽過高手』、誤以為人聲藝術僅僅如此低水準,造成內心隱隱鄙視人聲音樂。聽到 Renée Doria 之後,嗚.....我對不起人聲這個樂器,原來人聲可以如此高明......


    第二、因為不懂人聲技巧,所以欣賞人聲傾向感受卡拉絲式的『戲劇性』。這當然不是錯誤的,但是『戲劇性』是『樂』的層次,是一種主觀的詮釋與感受,聽久了真的很容易無法『更進步』。

    相對的,回到『音』的層次,把『人聲』視為像小提琴一樣多樣的技巧與音色變化、當成一種樂器、欣賞它與樂團的融合效果。ok,又學會了人聲的分辨能力了。


    『人聲』對音響是良藥也是毒藥。因為人聲是我們最熟悉的樂器,所以只要學會分辨人聲的『音色能力』,那麼無論原始錄音再怎麼爛,都可以輕易聽出演唱技巧的水準。不像鋼琴,錄音爛到某種地步,就難以聽出技巧好壞了。

    所以 Malibran 這些超級老錄音,對我來說與現代錄音藝術相比別完全不影響;因為原始錄音再老再爛,演唱者的技巧仍然可以輕易分辨,造成很快就可以進入音樂本身的享受。

    毒藥是,如果人聲聽的是『情感(戲劇感)』表現,那完蛋了。我們對人聲的熟悉度,造成再怎麼爛、再怎麼錯誤的音響,都可以輕易辨認出人聲的『情感(戲劇感)』表現。換句話說,聆聽到人聲的情感表現,無法正確分辨音響的科學性能。

    人聲的唱片可不可以分辨音響的好壞?如果是欣賞該唱片的『磁性』、『渾厚的嗓音』、『嬌豔的美聲』這種偏向情感表現的層面,大概會造成誤判。至於流行歌曲或jazz的人聲要如何判定『音色』的『技巧』,我就完全不懂了.....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