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302++%302++
可列印查看
%302++%302++%302++
%304g++%304g++
%304i++%304i++%304i++
音響評論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對有能力購買高階器材的人不說,因為店家可能能將器材送至住宅試聽,能獲得真實性的搭配
對僅有能力購買較為低階器材的人,不是每個店家都願意將器材提供試聽,可能成本就不划算,並會不會購買還是一回事,而且也不是身邊的人剛好都有想聽的器材可以借來試
所以對於無法在自宅試聽到與自己的系統搭配起來的聲音,能透由評論來作為參考之一,對這類人來說這是有一定影響力
不過重點在於如何能獲得真實性的評論,這才是重點!
消費者自行的評論不說,如像雜誌之類等(各國都一樣),受商業化影響,一定會影響到其正確性,不過這也是沒辦法,因為這可能牽涉到太多層面了
所以如何能選擇及獲得正確又真實的評論,對個人來說這才有意義
沒有基本公正標準的評論有啥意義
我買東西多上網看看資訊卡實在.........
要獲得公正標準的評論這可說有些難度,畢竟系統及空間還是有差別
多看多聽一定有幫助,心裡也是有個底,但結果其實還是要自己試了才知道
一致性的標準其實沒有很難
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人.........
至少要往這些方向前進
音響界不應該如此模糊
很多事情沒有答案不代表就可以隨便
公信力才是王道
不是寫小說或是吹捧文!
沒有那能力就做客觀資訊報導就好
如能在相同條件下測試一定能分享較正確的評論,弟是沒說也不希望沒答案就可以隨便,只是說出自我看法
具有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望這裡能持續增長,因為這裡很多人都是擁有實際經驗和去執行的人
看是什雜誌或評論員吧!!
基本上,器材,空間或素養都比我差,那還要參考何用????
誠心請教什麼叫做"松香味" 還有什麼叫做 "空氣感"??
空氣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要理解正確的空間感不容易,就是當播放時對空間的一種感受,有如抽換空間,當Play鍵或唱頭一放下去,就算是音樂還沒開始,就猶如置身在現場的空間內,大多都要夜深人靜時關燈一個人的時候才比較容易感受到,皮膚跟耳朵會有被現場噪訊包圍的感覺。
松香味是在說木頭做的樂器吧,有很強大的箱聲,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了
不過這裡不流行這類說法啦,太過模糊了,說了等於沒說
評論最好有參考的空間和器材,
評論員本身的資歷要夠豐富,
評論員本身的系統要和評論器材不差太多級數.
聽的時間要夠久,也要作微調.
一件器材借評論的時間那麼短, 要評的器材那麼多,
就算有相同的比較基準,
也有心想要把它做好,
甚至也敢講實話,
時間都還是評論最大的敵人阿!!!
Stereophile/TAS 稿費雖然不高,
但是基於種種原因,
評論員有不小的機會可以"長期"保管這些器材,
換作是我,
我也願意以極低的代價, 甚至無償來做器材評論
哈哈~~~
松香是由松樹樹脂做的,用來上在弓毛上增加摩擦力
一把全新的弓是拉不出聲音的,想要拉出聲音就一定要上松香
所謂的松香味應是指"如臨現場"的感覺
或是形容拉奏時的擦弦的細節極為明顯
器材、線材、環境(電源配置)、空間
讀、寫都要對這些東西在使用邏輯上有概念,溝通起來比較容易,我有寫給小葉了
好東西也要有好環境才能發揮,不過大家的環境讓好東西輸的機率太高了,這也代表著這個環境不需要用更高階的產品,不然得到的是相反的。
使用的概念不需要有良好的條件才能具備,一般人有了這些概念,也不需要太過肖想用器材改善聲音了,如果不具備使用的條件,盲目追求高階器材是很可惜的。
舉例:
Nordost QX4、QB4、QV2的關係
QV2對電源作出改善波形、濾掉某些peak noise、影響某些頻段
不過這是電源經QX4、QB4後,使用QV2,按照他理論是用越多越好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不是用QX4跟QB4,而是一般條件下使用QV2,他所影響的會不會也是正面.......這點我就打問號了????
不過像將軍兄的高水準,
或許反而不適合評論一般級數的產品?:^)
評論客不客觀我不知道, 不過我最近買都是跟著小葉買.
%302++
像蔡瀾的食評一樣。好聽的,一個字 "讚!" 也夠了。%304f++
評論的內涵還是耍多方面的對"可信度"的了解
義意 影響 各個人是不同的
看評論我比較隨意~~~更喜歡看家訪聽聽別人建構的心得
%304c++
看到的貼文 多是指教評論的方法
我覺得 像F1的競賽 有不同場地(空間) 所有車輛(器材或系統) 一同比試 誰是No.1
以去年的F1競賽 紅牛幾乎獨霸 所以客觀主觀都知道誰是No.1 (一兩場的No.1有時是運氣)
現在版主設立一個鈴鹿賽道還是紐伯齡賽場 提供給音響器材一個公平競賽的場地!! (將所有影響評論的因素降到最低)
真希望有機會到場 "看現場競技"
競技場正在建構中....:D
專業評論不如網友的分享 網友的分享不如自己的耳朵
比較的器材每期都固定
評論員一起討論
讓base大一些,會比較容易想像
不過應該沒人會這樣搞...
這樣的話,比起半調子的客觀,我比較喜觀完全主觀的評論
開發者自己的描述也很受用
音響評論我只是看大概,說實在的大多數的音響評論我都看不懂,因為看起來都一樣
高音好,中音好,低音更好,加在一起就是好上加好
1萬的好,5萬的好,100萬的還是好.
不過也有能透露一點訊息的評論,要很用心看,可能1000字中只有20個字寫到重點,
而通常一本雜誌這樣的評論只會出現一兩次
不過我就有朋友很厲害,真的很佩服,只要是寫他手上器材的評論,他都可以把評論一字不漏的背下來,然後逐字分析及推撬
當然.......只會背說好的那段,不過雜誌中要說壞的基本沒有.
有良心的能真心挑好東西評論就好了,不好的東西也不值得付出商業版面評論,每一頁都是錢,沒人會故意挑爛東西浪費時間來介紹,雖然媒體大眾都是這樣說,但多少加權下都還是有商業考量
能多寫一些如何挑好東西的載體就很好了,起碼是有價值的觀念,要他們介紹爛東西,除非有人得罪他們了,要他們付出代價來批評,每一頁都是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