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輩,
想請問一下,Bi-AMP可以對單體有更好的控制能力嗎? 小弟異想天開,想用兩部真空管綜合擴大機分別推中低頻率和高頻率,各取其長處. 可是有些疑惑:
1.這樣方式,輸出瓦數應該不變,對喇吧單體的控制能力有強化嗎?
2.兩部機器,輸出瓦數不同(40W, 80w), 會有問題嗎?
3.中低和高頻率會有相位的問題嗎?
小弟剛入門,拜求各位前輩指點,感謝喔~~~:)
可列印查看
各位前輩,
想請問一下,Bi-AMP可以對單體有更好的控制能力嗎? 小弟異想天開,想用兩部真空管綜合擴大機分別推中低頻率和高頻率,各取其長處. 可是有些疑惑:
1.這樣方式,輸出瓦數應該不變,對喇吧單體的控制能力有強化嗎?
2.兩部機器,輸出瓦數不同(40W, 80w), 會有問題嗎?
3.中低和高頻率會有相位的問題嗎?
小弟剛入門,拜求各位前輩指點,感謝喔~~~:)
擴大機對應阻抗變化會更輕鬆,控制力會更好
Bi-Amp盡量一樣的後級,2與3的問題就會解決,若要混搭後級,就要考量如何調整到音量與向位一致
不建議用不同型號後級來推不同音路,因為完整音場構成的原因不是單單音量能夠解決的,當然故意想聽不對的不在此例,喜好是個人,但不要說這是對的,不過不對也能很厲害是沒錯的
A組:
管機推高音甜美!
晶體機推中低音有勁!
很多人都是這樣想
B組: 一樣的後級不會有增益、音色...等問題
但其實
沒有絕對的答案
這就是音響可愛與可恨之處
A多的東西B可能沒有
B多的東西A可能沒有
將每個可能性的優缺點與每個人喜好加權平均後
請自己去找與試!
才是答案
我個人比較注重正確使用產品的方式,通常說明書會有建議,多路喇叭如果是設計來用不同後級來推,自然就會做增減益的旋扭在上面,沒有做好給你,那就再研究了
很多人玩bi-amp,喇叭都沒有可以調的...............
多數都使用後級本身增益搭配前級來控制........
對啊,所以沒說不可以啊,看原設計是要讓驅動單體更能游刃有餘被驅動,還是讓人調整音色,多數人玩多路是有路就插,越多不同後級就越屌,當然都可以玩,只是強調背離原設計就不要說是對的,在講這個而已
有些單體不好驅動,要達到原廠想要的表現,多路來驅動才能達到,這種喇叭的設計就絕對不會叫你用不同品牌型號後級來多路驅動,這跟故意設計出來讓人玩的喇叭初衷不同的,而且差很遠
產品設計在使用的邏輯性很重要,如果原廠設計不符合小弟我認為的邏輯,我自己是不會欣賞的,更不要說去玩他了,很多設計牽扯到有沒有必要這樣搞,這位設計師這樣搞了,那又有比別人屌嗎?
而且多數人玩多路就是要求表現,結果後級的搭配很明顯的還是因為$$$,想說用數台廉價的後級多路驅動昂貴的多音路喇叭,這樣就能p掉昂貴後級驅動昂貴喇叭,基本上出發點在這邏輯上就不通了
有沒有"標準"的Bi-amp玩法?
同擴大機?不同擴大機?
玩BI-AMP的觀念,必須不同於電子分音.
電子分音的分音器是主動式,分頻點可調,所以用不同的後級,增益是隨之可調整.
但BI-AMP大都用在被動式分音器;
換言之分頻點不可調,所以用不同的後級,增益是無法隨之可調整.
除非你的後級增益是有可調式的,例如FM後級.
另一種就是主+被動混合式分音器,這種也可以用不同的後級,但這種設計者太少.
玩BI-AMP或TRI-AMP都必須切記一個原則:
建議用相同增的後級,為這牽扯到輸入靈敏度和增益的問題.
前級有兩組輸出、喇叭是bi-wire
如果本來是一台後級用single-wire接到喇叭
現在改用兩台後級去推.......
應該是最常見的玩法........
許多變相的是
後級有增益
結果用不同的後級增益去調整搭配性!
這樣玩就有點亂了.........
但要調得好也是有可能的!
多路分音設計的最大的必要性是要排除單體間不同阻抗變化造成單一後級的負擔,不同後級各自負擔一個小範圍小電流的阻抗變化,如同不同焦段的鏡頭,各自在不同焦段能夠有較快的對焦速度
讓人分頻的去玩,這又是另一種設計理念了跟不一樣的追求了
上述二合一,這是屬於故意找麻煩的產品,不然就是自己找自己麻煩了
我始終覺得一般硬要設計來給你bi-wired的小喇叭,其實蠻多餘的,就怕你喇叭線用不夠好,來個兩條就會好的感覺,不是在說bi-amp
single wire也是多路分音!
一定贊的啦,期待期待期待
哈....安啦...............
對不起,將軍大,您好像講反了:)
一般電子分音幾乎都是主動(active)的(也就是分音器要插電),這樣才好調分頻點和每個頻段的增益。主動的意思就是裡面有像電晶體,真空管之類可以放大訊號的零件。也因為裡面有這些主動元件,主動式分音器的分頻點,分頻點的斜侓,不同頻段的增益/衰減,不同頻段的相位,都可以調。
一般的bi-amp(或是tri-amp)是用喇叭後面的多組喇叭端子。bi-amp的通常是中-高音一組,低音一組(或是高音一組,中低音一組);tri-amp就是高,中,低音各一組。因為一般的喇叭都是不插電的,所以它們的分頻器一定是被動(passive)的,裡面也不會有像電晶體或真空管之類的零件。正如您說的,一般的被動式分頻器的分頻點是不能調的,但是增益(其實是相對的增益)可調(通常是插換幾個廠商提供的電阻)。其實這裡用增益(gain)可能不恰當,應該是用衰減(attenuate)才對。因為輸入的訊號只有變小,沒有變大。
也因為大部分的被動式分音,不同的頻段的音量不能調整,所以在這種情況下,bi-amp/tri-amp用相同的後級或是增益相同的後級是必須的。當然,想用不同的增益來調音的不在考量的範圍。
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blush)
感謝各位前輩的熱心解惑! 很多意見都是當初沒想到的,哈..小弟還有很多地方要學習!
我會建議先玩其他的東西. 幾點提供參考:
- 高音單體負責的頻率, 所需要的瓦數少得可憐. 通常是1-2W. 假設你的音量衝到100 dB 會造成聽覺傷害, 在高頻部分還是就那麼幾瓦. 拆一隻喇叭, 把低頻線路拿掉, 聽高音單體的聲音就知道了.
- 擴大機的負擔在低頻. 取決於喇叭的阻抗值跟相位角. 一般相位角容易被忽略. 大家都知道阻抗太低不行, 要是阻抗低的頻段相位角亂七八糟, 加上那是很操的頻段, 你又需要高音量, 那就完了. 單一因素無法決定到底對擴大機造成多大負荷.
- 如果你想自己調高低分頻音量. 三思. 要把喇叭調到平衡不容易. 這應該是設計師的責任. 我花很多時間做這件事, 我還有一堆專業的儀器跟很多對老經驗的耳朵在幫忙. Have fun is OK and good luck.
- 設計師唯一不知道的, 是你的空間跟擺位. 這只跟某頻段以下有關係. 而且如果你遵照設計師建議的擺位, 接著去處理空間, "理論上", 分頻器不需要更動才對. "理論上", 所以大家小心服用.
來個註腳吧,這張裡的Bolero
http://4.bp.blogspot.com/-lLxeCK625-...ing+stereo.jpg
最後的齊奏的頻譜
http://4.bp.blogspot.com/-uq2xLkxtVA...o+spectrum.png
3KHz以下峰值-31.5dB,以上峰值-48dB,差了16.5dB,
累積總能量差異會更大
擴大機的功率比該怎麼搭就計算上圖可得,
簡單的作法是,看看ADAM的主動式喇叭怎麼搭是個好參考
分頻點2.8KHz,低音200W,高音50W
當然,這還得考慮高低音靈敏度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r-tweeter.html
看了您的文章. 有一點提供參考, 一個靈敏度88 dB的低音單體, 裝箱以後大概剩下82-84 dB. 跟他配合的高音必須跟著拉下來才能平衡.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1/...nsitivity.html
為什麼要會變82-84 dB叫Baffle Step. 我沒做太多解釋. 了解這個現象存在就可以了. 拉下多少就看廠商, 這有點是"良心事業". 因為拉太多, 降低系統靈敏度, 規格不好看. 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解讀靈敏度, 所以左比右比很容易誤殺忠良. 拉太少, 低頻跟mid-bass不夠, 聲音變薄, 乾, 太Forward, 但這裡名氣大的牌子可以怪擴大機"不夠力", 配合得不好, Bass 控制力不夠, ... 可能誤殺另一個忠良.
找一天應該聽聽您這塊CD.
容許我以過來人身份參與討論分音這個題目,與各位交流—下。除了初時使用坊間喇叭,多年來我都是用組件合成的喇叭系統。
*首先是名詞和翻譯的問題。正如Kevitran 兄所說,分音器基本上分兩類,即active crossover 和 passive crossover.前者中文譯作[電子]分音,而後者,分音,即是沒有形容詞。也有將前者譯作[有源]分音,後者為[無源]分音。至於譯作電子分音,我估計是因為active crossover很多時叫做electronic crossover.
*Active 和 passive 的分別 Kevintran 兄已解釋了。Active 要接電 才可以用,passive 就不用接。或許大家有聽過active 和passive pre-amp, 即是要接電和不用接電的前級。我現在用的是passive, 即是不用接電那—種。嚴格來說,它不可以叫 pre-amp, 因為它沒有擴大功能,中文的前級或是前置器便較為恰當。查實它只是—個衰減器 (attenuator), 加上—組連接器。後者是方便選擇不同的输入,例如CD, AUX 等。
*Passive crossover 無源分音器其實是—組電阻加電容,數值由喇叭設計者根據單元和音箱特性決定,用者不應改變,要改變的話就要將電阻和/或電容更改(焊走)。這組電阻和電容功能是high pass filter。例如三單元二路分音,在200 Hz 和 3,000 Hz 分頻。 第—路(組)的分音就是容許200Hz以上的[音樂]訊號讓它經過(high pass)從而讓它到達笫二個單元,即中音單元(單元即是driver, 我們俗稱喇叭)。第二路(組)分音是將3,000Hz以上的訊號,讓它經過,以便它可以到達第三個單元,即高音喇叭。大家可以了解到,[音樂]訊號經過兩組分音(filter)是有衰減,因此與 active 比較便少了生動感, 因為擴音機的推力要經過—組分音才可以驅動中音單元和兩組分音才驅動高音單元。
*Active (electronic) crossover 在エ作上的分別,是先將音樂訊號分頻, 然後將分了頻的訊號輸入擴音機,擴音機可直接驅動單元(嗽叭), 二者中間無阻隔。—個好的active crossover 普通有幾組電阻和電容,方便用者選擇和比較不同的分頻點。另外還備有插位讓用者加上不同數值的電容微調已設定的分音點。另外還有bypass 掣讓用者比較不同分音點的效果。因為這類分音器還有增益(放大)的功能,用到晶體(俗稱原子粒)或者tube(真空管), 所以要接電。為什麼要增益呢?因為filter是—個slope (斜坡), 分音點很難做到訊號成一直線,所以要靠增益將dip (下陷)的訊號boost up(提升)。
*因為需求少,市面上可以買到的bass/midrange (低/中音) active crossover不多,高頻的分音器便更難找。我自己的系統,低/中頻用active 而中/高頻用passive, 兩者都是外置,從而擴音機可以直接驅動單元。
*大家可能問什麼人選擇用有源分音器?基本上是DIY(自製)喇叭系統者,或是麻煩人如我等(或可稱為不怕麻煩的人). Soundkeeper 的錄音師/老板,Barry Diament, 他用Magnepan 3.6 作鑑聽,需要加 subwoofer, 便找人訂做active crossover. 請大家注意,弄active crossover, 尤其是兩路(低/中/高),是很容易弄到—團糟的。
*那麼用passive crossover, 同時多加—組擴音機驅動效果大嗎?很難預計,我只能舉兩個最近的成功例子。我在這裡的另—篇文章 "數碼頻率試聽報告"提及的Volent 4 喇叭,那是我第二次聽這個系統,聲音較第—次提升了兩、三級。我重復問了三次,主人都是說只加了兩部擴音機(單聲道)推中高音單元,沿用喇叭內置的分音器,以及換了—些線。另外的例子是將軍的Rockport Arraki 喇叭,換了外置無源分音,另加兩部mono amp, Leo Yeh 說聲音提升了30%, 詳細請這兩位大大說好了。
有些filter設計也不是這種階梯狀的,而是並聯,例如有三組接線端子的喇叭
或許其中的差異還有一點,
餵到喇叭的功率有時很大,高達數百瓦,
要承受那麼大的電壓與電流的分頻電路,就必須用線徑粗/絕緣厚的材料製作的零件,體積也很大,
這樣的零件的RLC值與用在active filter的小電流/小電壓的零件相比,當然比較不那麼理想,因此失真也會比較大。
其實也不見得必須用active filter,也可以換個方式,由前級輸出過個小的passive filter,再接到後級擴大機去。
應付小功率的passive filter便能用特性比較漂亮的零件,失真也就比較低。
Pass的Rushmore便是如此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8...-rushmore.html
http://4.bp.blogspot.com/_QtIX994Ul0...0/Rushmore.jpg
FM Acoustics的XS1也是如此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ustic-xs1.html
而active filter的例子就如fuu家的JBL4350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bl4350_04.html
得經過一隻JBL出的250Hz分頻機 http://4.bp.blogspot.com/-MqfV3qhXE9...0/Beringer.jpg
而Meridian,似乎則是DSP分音囉~
http://www.cepro.com/images/uploads/...an_dsp7200.jpg
又,似乎一般常說的電子分音是指OP(Operational Amplifier運算放大器)構成的filter?
OP嘛...
謝謝drunkenlife兄提供的幾個連結(link)。我對市場上的產品知得很少,故此需要沿著指示逐一了解這些揚聲器。
我注意到這些都是頂級系統,基本上是特製分音和要求用者以多部擴音機推動。除了價錢高外,廠商要求用者整套一起買,這種[侷買]手法,音響玩家是不喜歡的,因為不可以替入其它產品,尋找不同或是更好的音色。我從分音器和擴音的角度討論一下三套揚聲器。
*Pass Lab 的 Rushmore。每個揚聲器有四單元,每個單元由一單聲道擴音機推動,三組分音器,先分音,然後將分開了的四份訊號輸入到四部擴音機,一聲道推—單元。這設計可歸類到我上文所說的active crossover系統,擴音機與喇叭單元中間無阻隔 (無分音器)。Rushmore 系統除揚聲器外,分音器和擴音機都要—起買,因這些都已放進聲箱裏面,我們稱之為active loudspeaker系統。Rushmore 與我上文所說系統最大的分別就是它將所有器材都放進聲箱裹面, 而我所說的是外置,全部器材自己挑邏,可逐—替換。我不知道Rushmore 的價錢,估計要十多萬美金。一聲道推一喇叭單元是我喜歡的設計,我亦是這樣做。
*FM Acoustics 這套ニ千萬台幣的系統也是要整套—起買(侷買廄方的揚聲器、擴音機和分音器)。我看不明白drunkenlife 兄的描述,弄不清是否每—單元由一聲道擴音機驅動。我有興趣知道將軍大曾否考慮過這系統,與及台灣有多少人買了它。
*JBL4350也是頂級的,每邊也需要兩聲道擴音機驅動。相片中的Beringer分音器應該是active crossover, 可以看到著了燈(接了電)和有兩個旋紐來調校不同分音點。
所以設計師做產品應該本著為消費者使用便利來規劃,有些產品如擺明要我多路用不同擴大機來推動,又不順便設計方便使用者的功能,這些產品我歸類於殘障產品。
我FM現在都聽ICRT 100.7............
謝謝Leo Yeh 和將軍大大的回覆,因資格限制,未能每位給您—個"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