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a/20080205a_1.jpg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a/20080205a_2.jpg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a/20080205a_3.jpg
全文下載 (PDF檔,446K)
可列印查看
寫得很好
可惜這裡不能加分!:)
HI-END是聲音的表現,問題點是哪一個才是對的.我是認為透明是基準點.聲音本來就是透明 所以才會如此認為,大家覺得呢?
透明與通透是不太一樣的東西,
高音ㄋㄞ,中頻厚,低音Q或透明感的強烈存在事實上都是一種音染,
常與真實的聲音做比較便不難瞭解何為真何為美,
樂曲的美來自聲音的真而非聽感上的美...
茶 不懂的分好壞,是由人分出好壞,所以好壞由人去定義.hi-end的音響就好像是由人去分好壞一樣,往往就這樣去陷入一種迷失.音響不是錢花的越多聲音就越好,不深入了解其中一些原由 理論 現實點 物理性....是盲從去聽品牌 而非聲音.
眼睛閉著聽音樂與張眼聽音樂差別在眼睛所看到的品牌,要的是聲音而非品牌.品牌大 聲音一定對嗎?品牌小 聲音一定錯嗎?想一想哪一間廠商敢公開說他們家的聲音一定是對的,既然沒有 那 哪一個才是對的,不去找對的方向 還在盲目追求品牌.
何謂hi-end音響?只是虛名.真正要追求的是"聲音".
建立一個high-end品牌絕非易事!在這麼多不同用家的使用環境中要都能發出好聲有時可能就需要一些強烈的個性。中性的器材最好但也最難搞,因為環境常是最不中性的,用了中性的器材往往是自曝其短。品牌的建立,有時就在於某種特殊的味道!High-end品牌要不然就是追求極致的中性傳真,要不就是建立自己的特殊風格!每種品牌都有自己的聲音,連每個DIYer都會有自己的聲音!那怎麼辦呢?只好到處去聽找尋自己要的聲音!大的品牌用家多轉手容易,冷門品牌轉手困難,不確定是自己所要的就別買冷門新品,如此而已!否則以為找到了自己要的聲音不久後又換了口味,那舊器材的轉手就有大麻煩!
所以追求聲音的過程中品牌的選擇也很重要。買到傳家寶或許不是壞事,但可能是蠻遺憾的!:)
主題是: 何謂Hi-End音響~
這麼說來...就是聽音響, 而非聽音樂!
聽音樂的話~有兩項選擇
1. 現場音樂會
2. 罐頭音樂
多聽現場音樂會 (不是插電的那種...)
更多體驗LIVE的聲音!
如此日積月累...
聽"音響"~自然知 (何謂) "Hi-End"
以上靈感來自...
猶太人訓練銀行員分辨假鈔時,
是敎他們手拿真鈔, 不斷的數!
一旦攙入假鈔~
憑手感就能挑出真假!8)
追求高傳真是high-end音響的方向
高傳真跟傳神會不會是衝突的呢?
有人說這是音響性和音樂性的差別
有人說音樂性和音響性不衝突
我是覺得沒有人的滿足點是相同的
也沒有什麼系統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還原
所以先要做到的就是可以安心並喜歡聽音樂
當您不知不覺中買了愈來愈多的唱片或是CD
恭喜您的音響系統很好聽
您不會只是滿足於聽幾片發燒片或示範片
音樂的軟體中好聽的類型曲目版本實在太多了
在好的系統當中讓人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和感人之處
我想這和品牌價位無關
和特殊曲目能否過關也無關
只要選擇和調整得當
音樂能夠傳神好聽
就是我認為好的High-end!:)
重點來了!
為數眾多的發燒友
並不常走進音樂廳
實地去感受一下真實聲音的模樣
(甚至連一次都沒有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說連真實樂器演奏的場合
都不曾經驗過
如何能從音響中去辨識
器材的傳真度?
雖說音響也可以有自己的美學
但總不能以"假"亂"真"吧!
許多的音響迷
沉迷在錯誤的聲音當中而不自知
對於音樂迷來說
某些錄音或器材發出的聲音
根本就是"不對的"
(只要是錄音都有人工香料, 但有些實在太離譜!)
所以只要問問待在樂團的朋友
(問鋼琴家的話...個人覺得相較下就沒那麼準)
不演奏時用什麼器材欣賞音樂
他們(如果也有小玩音響的話)所給的答案通常都頗具參考價值喔!
歐美音響器材的設計者
本身除了喜好音樂與音響外
部分還都具有不錯的樂器演奏實力
有心的發燒友可以搜尋一下
這些設計師品牌~音響都相當不錯
我想這就是音響的靈魂吧!
也可以說是聲音的人文!
音響論壇的劉掌櫃曾道, 大意是:
沒有被現場的音樂憾動過,
如何能在器材中找回感動?
結論是:
音樂廳不遠,
偶爾出走一下
音樂生活更有意思!
Homage兄,
此處無法加分,要不然真想幫您加個10分!!:D
Homage兄,
不好意思問請一下,您是否是前陣子有撥電話給我詢問數位訊源那位網兄?
報告Musk兄,
小弟還不知您的電話(emo)
不過說道音樂廳
...台灣國家音樂廳~
音響效果較混濁了些(殘響過長)
氣氛及空氣也較嚴肅了點
(但最近法國藝術家Patrick Blanc搞的那片綠意盎然的牆, 挺有看頭!)
與咱們國家音樂廳同一年啟用
位於德國科隆的愛樂廳 (唉, 同一年...結果卻大不同!)
聲音就相當棒!
聽眾買票不論坐在哪一個位置
聲音都不致相差太大!
(科隆定期舉辦的現代音樂節, 出了些影音, 很容易找來聽看)
另外, 歐洲較新近啟用的
瑞士琉森夏季音樂節的主要場地
KKL文化會議中心大廳
看展覽/休閒/社交/聽音樂會,
設施規劃一應俱全
重點是音效極佳!
(據說建築師Jean Nouvel 兩三年前也曾來台投標-大都會歌劇院)
雖然琉森音樂節票價貴了些
但每年歐洲及美國最好的交響樂團
都會去那邊演個2~3場
(...唯一好處~省去樂迷跑來跑去的麻煩啦!)
只要口袋夠深
去琉森度假待個一個月
大概就能把世界前10大樂團及指揮
全都聽過一遍8)
發燒友們~
來趟不一樣的燒錢之旅吧!(h)(flex)
LUCERNE FESTIVAL in Summer
13 August – 21 September 2008
2008節目單Pdf:
http://e.lucernefestival.ch/platform...7/VPe_So08.pdf
http://e.lucernefestival.ch/platform/apps/contentTemplate/index.asp?MenuID=3072&ID=3282&Menu=13&Item=6.14
http://e.lucernefestival.ch/platform...LFO_Abbado.jpg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 Claudio Abbado
http://p9.p.pixnet.net/albums/userpi...1201191579.jpg
台灣國家音樂廳 綠牆藝術裝置
http://p9.p.pixnet.net/albums/userpi...1201191866.jpg
作品名稱 綠色交響詩
創作者 Mr. Patrick Blanc
創作理念 Patrick認為都市裡的人們渴望與植物親近,因為植物就如同音樂一般使人心情愉悅輕鬆。因此人們活動的建築環境應能與植物融合,故以生態、藝術及「垂直花園」(vertical garden) (註) 建造手法為國家音樂廳營造「綠色交響詩」,將綠色生態融入音樂殿堂,營造創新、活力及永續氛圍,提供觀眾一個如同在花園裡喝咖啡一樣的室內空間,使大自然環境進入建築空間。本設計共使用台灣常用植栽品種51種,總計4153株。
位置 國家音樂廳四號門(吧台區)及六號門(觀眾休息區)側廳。
綠牆尺寸 8.2米高×8.2米寬(67平方米),綠牆結構層厚度為5.3公分(含不銹鋼金屬層4公分,PVC防水板層1公分,毛氈層0.3公分),每平方米約15公斤(含植栽約每平方米約30公斤)。
註: 「垂直花園」(vertical garden)
是Mr. Patrick Blanc發明一套專利系統,研究出定時供水的網架系統,可以將這些植根不深不需土壤的植物,種於直立的牆面,以管線方式傳輸水份和養料維持植物壽命。
創新的部份,不僅是利用植物根部可以生長在土壤,水面或是沙地等等,而是在平面上。不需要土壤,支撐系統非常輕,所以可以裝設在任何大小的牆面上,甚至在室內。所以人工照明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安裝在沒有任何自然光的密閉空間,如地下室停車場。而植物種類的挑選主要是取決於佔當地氣候優勢的種類。
直立式花園由三部份組成:金屬框架,10mm厚PVC層跟3mm厚不織布毛氈層。支架上另埋藏輸水管線,底端以機械幫浦將等同土壤內含的鹽分、礦物質溶解在水中,透過此維生裝置,植物便可脫離地面土壤的限制,垂直向上繁衍。這金屬框可吊在牆上或自行直立;能提供空氣層作用,有效隔離熱能跟聲音的系統。而防水的PVC層用鉚釘固定於金屬框上。不織布層由多硫酸胺(Polyamide)製成,鉤吊在PVC層上。這一層不織布是防止根部入侵,高毛細作用可讓水分佈平均。而植物根部生長在這一層不織布上。將種子、插條或是整株植物栽於這層不織布上。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尺三十株。其供水是由上方,自來水一定要和養分溶劑一起作用。養分及水的供給是自動化。整個直立式花園重量,包括植物跟金屬支架, 每平方公尺少於30公斤。所以直立式花園可在任何牆面上不受限制地執行。
Patrick Blanc的重要作品
一、展覽作品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s Jardins, Chaumont-Sur-Loire (1994)
Exposition d'Art Contemporain "In Situ, In Visu", Albi (1997)
Exposition d'Art Contemporain "Etre Nature" Fondation Cartier, Paris (1998
Jardins des Paradis, Cordes (1999)
Orangerie du Senat, Paris (1999)
Exposition d'Art Contemporain "Le Temps deborde", Le Blanc-Mesnil (2000)
Exposition d'Art Contemporain "Les Mondes Lumiere" Espace Electra, Paris(2002)
"La Robe Vegetale", Jean-Paul Gaultier時裝展, Paris (2002)
Van Cleef & Arpels, exposition S.I.H.H, Geneve (Switzerland) (2002)
Caverne Vegetale, La Roche Guyon (2002)
Salon Interieur Vert, Paris (2002)
"L'Orgart",oeuvre pour La Source de Gerard Garrouste (2002)
Salon Maison & Objets, Paris (2003)
Nausicaa, exposition climat, Boulogne sur mer (2003)
Festival des Deux Rives, Strasbourg (2004)
Exposition Chapada do Araripe, Sao Paulo (Brazil) (2004)
Commissaire de l’exposition P. Blanc 《 Folies Vegetales》, Espace Electra EDF,
Paris (Decembre 2006)
Exposition 《 Air de Paris 》, 龐畢度中心, Paris (2007)
Exposition 《 Afterglow 》, Lacoste (2007)
二、商業作品
Boutiques Yves Rocher : Paris, La Defense, Belle-Epine, Creteil… (1998-2002)
Boutique Delbard, Paris (1999)
Banque Hypo Vereinbank, Munich (Germany) (1999)
Boutique Bon Genie, Geneve (Switzerland) (2001)
Centre commercial Passages de l'Hotel de Ville, Boulogne-Billancourt (2001)
Boutique Marithe et Francois Girbaud, Paris (2002)
Siege DDB, Paris (2002)
Siege Babyliss, Montrouge (2002)
Boutique Marithe et Francois Girbaud, New York (USA) (2003)
Cabinet d'Avocats, Luxembourg (Luxemburg) (2003)
Parking des Ternes, Paris (2005)
Siege Samsung, Seoul (Korea) (2003)
Boutique Marithe et Francois Girbaud, Osaka (Japan) (2004)
Iguzzini Illuminazioni, Paris (2004)
Ken Club, Paris (2005)
Boutique Andaska Quick Silver, Biarritz (2005)
Centre commercial Siam Paragon, Bangkok (Thailand) (2005)
Centre commercial Emporium, Bangkok (Thailand) (2005)
Espace Weleda, Paris (2006)
Centre commercial Quatre Temps, La Defense (2006)
Boutique Andaska, Briancon (2006)
Siege Nexus, Paris (2006)
Univers Phyto, New York (USA) (2006)
Club Med, Paris (2006)
BHV百貨公司男士館, Paris (2006)
Cours de la Martinique, Bordeaux (2007)
Centre commercial Esplanade, Bangkok (Thailand) (2007)
Parking Eiffage, Lyon (projet)
三、旅館、餐廳、LOUNGE BAR作品
Hotel Pershing Hall, Paris (2001)
Residence Hotel Il Palazetto, Cannes (2001)
Restaurant La Bastide, Los Angeles (USA) (2002)
Hotel Byblos, Saint-Tropez (2002)
Brasserie, Barcelone (Spain) (2007)
Salons Qantas, Melbourne (Australia) (2007)
Salons Qantas, Sydney (Australia) (2007)
Hotel et appartements, Ibiza (Baleares, Spain) (projet)
Forum des Arenes, Nimes (projet)
Hotel Ornithorynque, Paris (projet)
Hotel Morgans, New York (USA) (projet)
四、私人委託作品
室內作品,如公寓,地下室,游泳池等。室外作品,如世界各地的陽台,舊牆等。
綠牆(Le Mur Vegetal,The Vegetal Wall)為Patrick Blanc先生申請之專利。任何私人或公開使用綠牆圖像之重製及展覽,均應得到Patrick Blanc先生授權批准。
Patrick Blanc 網址:http://www.verticalgardenpatrickblanc.com/
有錢也想委託 Mr. Blanc
HI END是一種態度,對聲音的講究、深究。器材是廠商對聲音看法的產品,未必完如人意,在家也可用些方法製造出些聲音來;多聽、選擇適合的器材、調教出喜歡的聲音,就是HI END。
大家都寫的很棒!!!不過我更認為是~~~能夠結識一群同好好友彼此分享經驗!!!也是重點!!!(blush):P
High End...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HIGH END 顧名思義... 就是可以讓你HIGH到最後 音響
高價有理?
High End音響的本意是讓人享受最大的音樂感動,然而,在種種原因下,High End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小,來自需求面的變化,使得High End市場的供給面被迫也需改變。
由於市場的需求減少,High End廠商必需往"質升價升"的趨勢走才有辦法得以生存,也就是進幾年來High End品牌價格飛漲的主因,而一旦價位高於中產階級所能負擔的水準,那麼就失去廣大發燒族群的來源,主要客戶反而變成金字塔端想要買一套好音響的人,他們絕對不會是發燒友,而是只想擁有一套"好"音響,什麼是好?這就有如藝術品一般,能顯現出他們的品味不凡,有特色、質好、重點是價位不能太低,剛好供需合拍,成為High End市場現在的局勢,也難怪許多店家都大嘆發燒友的生意最難做,最明顯的就是發燒客源變少,現今的價格使得發燒友無法像從前一樣可以換機換換口味,又不用花太多錢,發燒友對現有的器材也更為惜售!
別以為金字塔端的人就不懂得什麼是好音響,那您可就錯了,他們平常就時時刻刻的在培養鑑賞藝術品的能力,自然非常敏銳的嗅出這套系統的品味與價值,業者若想要拿母豬當貂蟬,這是不可能的!
發燒又有錢的人當然也不少,只是跟其他產業比起來是稀有動物,至少我敢說買LV的人比買所有High End音響的人多上許多,那麼High End音響的藝術價格自然就要更高,現在的價格不合理?只能說市場就是如此,不然為什麼許多歷史悠久的High End大廠都需轉手、轉型、策略聯盟...而非像過去的趾高氣揚,意氣風發!
以發燒友的角度來看,現的High End的價格貴得離譜、漲的離譜,然以市場現況來看,當然有理!
我想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市場變小,不賣高價,很難生存下去,加上市場需求彈性越來越小......
其實My-HIEND的用意是要帶動新的發燒熱潮
C/P值好,單價不高的玩法,會放更多的努力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