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測了二次餘數擴散板擺在側牆的效應(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14.html ),
這次來測擺在喇叭背牆的效應,
http://3.bp.blogspot.com/-DXTBgIYHdm...1600/photo.jpg
喇叭面板離背牆80cm,離microphone 224cm。
喇叭背牆面是矽酸鈣板,其內空心,只以木條固定。
可列印查看
上回測了二次餘數擴散板擺在側牆的效應(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14.html ),
這次來測擺在喇叭背牆的效應,
http://3.bp.blogspot.com/-DXTBgIYHdm...1600/photo.jpg
喇叭面板離背牆80cm,離microphone 224cm。
喇叭背牆面是矽酸鈣板,其內空心,只以木條固定。
先看看左聲道的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紅:無擴散板,藍:有擴散板
http://4.bp.blogspot.com/-eDgJc2PlxP...+full+21ms.png
實在看不太出差異...
實在看不太出差異...
找出比較明顯的部分,大約在6ms以後;
而我們知道喇叭離背牆80cm,直接音與間接音行程至少160cm,約4.7ms以上,測量所得與這點相符;
放大細部,
http://3.bp.blogspot.com/-PoDJZxG1Bf...ETC+6-17ms.png
還是不能算很明顯,約有3dB差異。
為何?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隨著離喇叭背牆越來越遠擴散版對聲音帶來的改善程度會越來越小, 不過在中小空間之中, 這3dB還是能夠清楚感受到, 在我自己的空間是加了音場深度的對比會強一些, 聲音會浮凸一些, 活一些.....
小弟愚见, 如果在侧墙第一反射点使用擴散板后再測量喇叭背牆擴散板有無的差異, 您看到的改善程度会更大...因为侧墙擴散板会将多声音带回喇叭背牆。
:)
理想上,欲測量背牆有無擴散板,應該控制其他變因,
最好的方式是該是在無響室中測,如此便能清楚分析一次間接音效應,
至於二次以上間接音,隨空間大不同,一般人的使用空間南轅北轍,就只能個別案例個別分析了
例如上回測的有無布幕(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8/cd-vs.html ),是個很特別的例子,
超小空間,喇叭旁就有大體積物體
來看看上回擺在側牆的結果,
http://4.bp.blogspot.com/-ZXr9SxbvYu...00/IR+full.png
有高達9dB的差異!擺在背牆的3dB實在不算明顯...
這也該是預期中的事,喇叭背牆只有中低頻段才會繞射過去,全頻段並不明顯,該看中低頻段,
http://4.bp.blogspot.com/-l2P9jbhcDG...IR+mid+ETC.png
果然,這就比較明顯了,不過也是只有3dB差異...
注意看最左邊的直接音,二者有差異,這表示加上擴散板後,整體中低頻音量會略降些,相對之下,高頻的比重就顯得略高些。
也就是聽來會顯得比較亮一點,解析度高一些。
若是將二者的直接音對齊,就成了這樣
http://4.bp.blogspot.com/-4GbzVKZ8wP...normalized.png
看起來此起彼落,難分軒輊...
也就是聽一些沒有2KHz以上成分的音樂時(例如沒有加上空間感的鼓樂),很難聽出哪個比較好。
看起來好像20ms以前還是有加擴散板的好一些? 請教若喇叭背牆有吸音物 (例如一英吋厚岩棉)的話是否整體來說比較有幫助?
相當有可能,
矽酸鈣板牆面 vs 一大塊保麗龍,後者應該有些吸收的效果
喇叭背牆用吸音棉的方式,目前測過的該只有Brachy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response.html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H...600/Brachy.jpg
適當與否,這該是全面性考量,非單一因素就能決定,
單看喇叭背牆一定不夠,還得看其他五個面
但,若是在既成空間中,發現某個問題,思索解法時,
倘若對可能的解法的效用沒有概念,那顯然無法決定/打算用該解法,
因此,才做此測量,以釐清這種擴散板擺在喇叭背牆的效用
確實,不過空間就只有這麼大,不得已也
若是改成短邊,那microphone背牆的影響更大,只好如此囉~
至少控制變因兩組對照,還是能看出差異
再看低頻段
http://3.bp.blogspot.com/-1TMQ4Y9mzA...IR+low+ETC.png
大約2dB差異,也不大...而且也是比重略低些而已。
再來看振幅頻率響應,200ms內,
這時間很長,足夠音波跑68m,在房間裡來回折射很多次了,喇叭背牆的差異應該能顯現出來,看看中頻段
http://1.bp.blogspot.com/-cNhKdvZZH9...+mid+200ms.png
差異實在不能算明顯,約3dB。
看drunkenlife兄在DRC係數上的調整有時候調整的量(空間狀況較佳!?)也在3~5dB之間而已, 這擴散板若是多擺在一些牆面上, 這邊幾dB那邊幾dB, 其實整體改善量也不小, 是嗎?
很好很好~有人認真看那些圖耶~
雖然我寫3dB,不過,仔細看,該能看出這次測量的3dB,只有小部分間接音壓低,
而DRC校正後simulation的結果則是大半都壓低,隨便抓些最近發表的,如下
http://2.bp.blogspot.com/-MJ-f8ejL8p...IR+mid+ETC.png
http://2.bp.blogspot.com/-68qsG-tptj...IR+mid+ETC.png
http://1.bp.blogspot.com/-cB3AO3Yhac...IR+low+ETC.png
http://3.bp.blogspot.com/-TH5o55yhZ1...IR+mid+ETC.png
http://2.bp.blogspot.com/-7pqau4uNNo...IR+low+ETC.png
http://2.bp.blogspot.com/-l9vSIZtojZ...R+full+ETC.png
3dB的差異,人耳當然是聽的出來,
不過,這個測量的結果,我看起來,這種擴散板擺在喇叭背牆顯然是用錯所在,何不用吸音材呢?
這種擴散板擺在側牆與聆聽位置背牆會有6~9dB的效應,這才是正確的應用方式,符合設計的本意。
其他位置用吸音材,以壓低殘響時間,也等於壓低噪音,豈不是更好?而且應該也比較便宜。
尤其是低頻,這需要大面積、大體積的材料來吸收,若是用錯這種對低頻沒啥效果的擴散板,佔去大量面積,就排擠低頻吸收材料的位置了...
感謝drunkenlife兄的解釋,
另外再請教一點,
同樣在例如說側牆或背後的第一反射點位置, 擴散與吸收有何差異? 不知道drunkenlife兄有無做過測試?
一般的說法是擴散可以保留高頻, 讓聲音不會太死, 以整體環境來看這我可以理解, 但在第一反射點呢?
差異為何? 感謝~~~~
我手上倒沒有啥特別為音樂再生設計的吸音材,只有之前測過用薄毯吸音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g-post_12.html
對照組,同個空間(喇叭擺放位置與聆聽位置不同),擴散板在側牆的效應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14.html
用擴散板,impulse response高頻段可以壓低9dB,薄毯則只有3~5dB,顯然擴散比吸收效果好(想想隱形飛機那怪異的表面吧~)
振幅頻率響應,擴散板效用在700~7KHz,薄毯則是1KHz以上全面(不過薄毯鋪了四面,作用範圍大的多)
就一次反射點而言,重點在壓低impulse response上的間接音,用擴散板比薄毯好的多
其他吸音材呢?以吸收係數表來看 http://www.sengpielaudio.com/calculator-RT60Coeff.htm
要達到9dB這種等級的都是吸音棉,而且這吸收係數該是90度角,裸面,實際應用並非如此,必然會打折
我的想法是,四個一次反射點用二維二次餘數擴散板,保麗龍材質就夠,便宜;
上左右三個擴散板往喇叭背牆方向,及喇叭背牆都用厚吸音棉,吃掉音波,壓低殘響:
這吸音該著重在中低頻,尤其是低頻;
真正的大難處在地板...不能用擴散板...頂多就是一塊厚地毯...
低頻段
http://1.bp.blogspot.com/-CU8nVTen3N...FR+mag+low.png
差異很微小...1dB左右。
再拿對照組,上回測的擺在側面的結果,中高頻段
http://4.bp.blogspot.com/-vSoOViAtGG...600/FR+mid.png
沒有擴散板會造成6dB幅度的上下變動,這差異遠比擺在背牆大多了~
再來看全頻段長時間累積後的振幅頻率響應
http://4.bp.blogspot.com/-HW4IkteFAm...R+mag+full.png
差異不到2dB...實在很小...
瀑布圖嘛,算了,很難看出差異,就不貼了...
不過,我怎麼覺得DRC的一開始的量到的訊號是反相的,
原則上,如果麥克風沒有接錯,第一個訊號應該是向下的,
而非向上的訊號。
回主題
整體而言,
將這種擴散板擺在喇叭背牆,造成的效應實在很微弱,
甚至該說,那個效應是二次餘數擴散板的效應嗎?
若是擺同樣體積的平面同材質保麗龍板,應該也會有類似的效應吧...
對照組,擺在側牆則是會造成6~9dB的大差異,而且只用了一排三片,
擺在背牆用了六片,效果仍舊不明顯...
很有意義的主題!!
:P
忘了在雜誌還是那本書上看過:有人作過研究,在喇叭背牆放3~4寸的吸音棉/板,第一反射點放擴散板,效果最好。
我沒有擴散板,我沒試過。
這是別人說的,有興趣的參考看看。是的,我知道這和一般常聽到的剛好相反,我看到之後也是以為我眼睛花了。但是看到版主的測量結果,似乎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
號角啊...
LALS,Acapanella La Companella, Avantgarde Uno, JBL 4350全都是正相
自己的用的工具,當然得弄清楚整體的相位
一般說法是倒過來?...這很妙...
一般說法還有一個,喇叭擺在短邊,
最近去yhp0831家,他剛搞出個空間,原本擺短邊,難聽到想哭...
想到我之前提的擺長邊比較好(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5/vs.html ),就改過來,
好多了~
http://4.bp.blogspot.com/-OohliBdHsl...%2599%25AF.jpg
沒錯啊~號角的確實是如此,會造成相位變化,
或許這也是傳統對於號角的高音不滿意的根源吧...
至於我的系統嘛,因為拉了一條loopback回來當參考,因此能確定相位是否正確
第二場借樂友的空間測試就碰到個反相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11/drc.html
一問,原來前級擴大機是Klimo Merlin,輸出本就是反相
回主題
上次提過,這擴散板的最大深度11cm,13步。
以這個軟體( http://www.subwoofer-builder.com/qrdude.htm )計算
得中心頻率為1.444KHz,作用範圍為722Hz~6.88KHz。
而喇叭面板斜對角長34cm,那麼500Hz以下的低音才比較能繞射到後面去,
這與擴散板的作用頻率不相關,
而測量所得也是如此,看不出啥明顯的關連。
若是拿其他吸音材來取代,應該會有更明顯的效果。
例如上回提過的吸音係數表( http://www.sengpielaudio.com/calculator-RT60Coeff.htm )中的玻璃纖維棉。